《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大数据焕新三大产业

屏幕截图 2023-06-27 134832.png

贵阳高新区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大数据产业不断取得重要突破,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

早前,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2022年)》报告显示,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高速增长,2021年增加到1.3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30%;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我国发表大数据领域论文量占全球31%,大数据相关专利受理总数占全球超50%,均位居第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化发展和规模化部署,不断加强大数据与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滋养出了丰富的产业生态,成为释放数据价值的重要引擎。大数据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为我国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


大数据+农业

——跑出智慧农业加“数”度


无人机、插秧机、耕地机……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越来越少,不停穿梭的大家伙们却是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这些农业新技术的诞生,不仅关系到农作物增收稳供,也孕育着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当前,大数据正在助推农业生产向智慧型转变,数据将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兴要素。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将改变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推动精细化农业、实现全程可追溯。“大数据+农业”正在重新定义农业。

大数据技术对于智慧农业来说相当重要。科学地利用数据可以有效应对农民“靠天吃饭”的情况。农业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植养殖过程、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数据,同时结合经验,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针对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国家也作出工作部署。2021年11月19日,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正式成立,功能定位在三方面:一是推进数据整合汇聚,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二是强化数据分析挖掘,精准服务决策管理。三是建立开放共享机制,盘活农业农村数据资源。

为适应全国农业农村业务工作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快解决地方平台建设标准不统一带来的数据横纵贯通难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人民数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平台基座”。2022年9月23日,“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联合实验室”举办授牌仪式;2022年末,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上线。“平台基座”立足农业农村业务工作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的需求,建立管理统一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中心,打破数据分割和系统孤岛壁垒,提供了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农业农村数据共享交换枢纽,并为实现政府部门间的涉农数据交换共享设置了接口。此平台将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的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释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信号,智慧农业依旧作为重要内容被提出。在“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出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事实上,全国各地都在利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智慧农业的道路。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以数据交换和大数据分析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大数据决策平台等核心功能,持续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天津市静海区东旭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经历了两次升级转型,走上从小区化养殖到智能化养殖,再到数字化养殖之路。目前,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脚环监测奶牛的产奶量、舒适度以及健康状况,对每头奶牛的各类指标数据进行实时收集,传至电脑端就可以进行数据管理。从牛圈里看牛,到对着屏幕养牛,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天津市养殖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场主管理起来省时省力,极大地改变了养殖业的传统经营模式。这是一个缩影,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养殖行业逐步摆脱“小、散、乱”状态,正朝着数字、智能、规模和从业人员年轻化知识化方向发展。

无独有偶,手握“大数据名片”的贵州,也将大数据产业向农业延伸。猕猴桃是贵阳市修文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小绿果”变身“致富果”,与大数据密不可分。近年来,修文县在猕猴桃种植上引进了大数据系统,每个桃园区都设有物联网小型气象监测站,可通过采集空气和土壤中的各种数据,实时了解猕猴桃的生长情况。猕猴桃上的二维码可以追溯其基本信息,包括生产、采选、贮藏等各个环节,极大满足消费者知情权。目前,该县已有38家猕猴桃种植园接入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覆盖6万余亩猕猴桃种植基地。类似的技术也应用在了贵阳其他农特产品上,凭借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独特优势,贵阳市农业生产实现了精细化、智能化,使得农特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


大数据+工业

——催生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智造”


2023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一批18座全球“灯塔工厂”名单,中国有8座工厂位列其中。

“灯塔工厂”项目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开展遴选,入选工厂被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加之最新的8座,中国的“灯塔工厂”增至50座,持续排名全球第一,折射出“中国智造”在全球工业新一轮变革浪潮中的重要分量。

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在拥有丰富的工业门类的同时,条形码、二维码、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使得我国工业企业也进入了“数智化”发展阶段。

庞大的制造业数量、齐全的工业门类、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使我国工业互联网数据呈爆炸性增长。为利用好工业互联网数据的价值,2021年,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综合服务能力,对其间三年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工作内容作出了部署,也为全力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明确了道路。

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工业互联网各类资源的调配枢纽。如今,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已形成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体系化布局,汇聚约29亿条工业互联网数据,覆盖约703万家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必选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山东分中心是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数据资源超过5PB,支持工赋山东建设。在算力支持下,目前,山东已经推动4万个工业APP、1300多个系统解决方案入驻省级以上平台,服务全省50多万家企业,产业数字化指数评分80.3,排名全国首位。

工业企业属于利用大数据赋能的传统企业,在其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通过生产经营数据的自动流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生产协作、效率提升,带来数据驱动的创新、数据驱动的生产和数据驱动的决策,由此加快向数据驱动型企业转变。

例如,徐工集团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徐工“智”造,以物联网、智能制造作为两大主业,徐工集团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深耕细作,发布了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Xrea,并形成了以自主研发物联网终端和平台为核心的工业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以自主研发的PI智能制造连接器、云MES管理平台、设备联网集成平台、工业云平台等产品为核心,形成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重新梳理工程机械的生产基因,提高生产柔性化水平。

安徽海螺信息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芜湖市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开路先锋”之一。其打造的“海螺5G智慧水泥综合体”项目,将企业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利用起来,将监控平台、VR平台、AI分析平台部署在天翼云,充分利用先进的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时监测相应设施状态,通过人机协同实现预测预防和流程闭环,并支持云服务管理、设备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云网融合的体系架构。该项目成功入选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优秀案例。

24小时不间断生产的“无人工厂”、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地挥舞翻转、坐在办公室便可指挥千里之外的工厂生产……越来越多的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呈现出如此场景。

屏幕截图 2023-06-27 135004.png

徐工汉云5G工业互联网平台


大数据+服务业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对于民众来说,大数据应用在服务业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政务大数据平台。

2016年以来,国务院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和应用工作。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结合政务数据管理和发展要求明确政务数据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大数据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政务数据采集、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和安全保护等工作,统筹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大数据在政务当中的应用对提高问题解决效率、提高政府服务数字化水平大有裨益。比如,在上海,“一网通办”加速迭代,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引发市场积极响应,截至2022年年底,每千人企业数量增至111.1户,位居全国前列;再比如,哈尔滨市推进数据共享赋能开放应用,打通省市专网业务系统45个,归集数据资源200类,包含数据子项2355个,可调用数据百亿量级,并以大数据为支撑,在政务服务网和“e冰城”APP上开通查询服务。“北京通”“浙里办”“多彩宝”“赣服通”等一批地方政务服务APP打通了线上办事渠道,收获了百姓的广泛好评。电子社保卡、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一系列高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跨省通办”,逐渐形成了全国同频发展的政务服务网络。

流通的数据、顺畅的体验,大数据连通政务服务,正持续助力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为亿万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我国电子政务排名从2012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43位,成为全球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

2022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等,增强数字政府效能。其中明确提出2023年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具备数据目录管理、数据归集、数据治理、大数据分析、安全防护等能力,数据共享和开放能力显著增强,政务数据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将更加完备,政务数据管理更加高效,政务数据资源全部纳入目录管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将数据提升到新型生产要素的地位,是对数字文明理解的一次质的飞跃,顺应了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和福祉。

而大数据产业,正成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关键支撑。与此同时,我国“东数西算”工程的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已全部开工,“东数西算”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8个节点的布局建设,定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4个节点要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个节点要服务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随之布局的,还有从8个节点辐射出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不少区域、城市正以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东数西算”国家级系统工程为契机,大力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开创着新时代城市发展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