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院士洞见

屏幕截图 2023-06-27 133546.png


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变就是机遇,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这将大大加快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这几年来,贵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上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占领了制高点,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一定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我们的快道超车、跨越发展。

今后15年正是智能制造这个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集中优势力量打一场决战,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重点跨越,推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进入世界产业链的中高端,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开道超车、跨越发展。

——节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2021数博会开幕式上发表的“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演讲



在我看来,算力网的生命力在于协同合作,过分强调一家企业的端到端一体化,不利于算力网的发展。计算的应用可分为实时(数据处理)和非实时两大类。一般而言,有实时要求的应用并不要求很强大的算力,但那些面向基础研究的科学计算、人工智能的训练等不要求实时的应用,往往需要使用超级计算机和超大规模的人工智能训练平台。

新药的研制、新材料的研发,集成电路等新产品的设计等,都需要巨大的算力。非实时的计算可能对国家发展具有更基础、更长远的作用,国家级的算力网络资源应优先考虑非实时的高性能计算和智能计算(模型的训练)。实时性强的工业互联网和金融网络等大多由企业自建。此外,边缘计算和物联网大多有实时要求,算力网建设要高度重视确定性网络的研究。

——节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在信息化百人会第八届信息战略论坛上的发言



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各行各业将围绕信息化主线深度协作、融合,完成自身转型、变革、提升,并不断催生新业态。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涵是范型变迁,这是一种在基本观念和实践方法上的根本改变。当前,信息化范型正在发生变迁,信息技术正从助力其他行业提质增效的“工具、助手”角色转向“主导、引领”角色,对行业的生产模式、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产生颠覆性影响。

各行各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体需要解放思想,转换理念,努力适应信息化引领的时代趋势。当前,我国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想、不敢、不会的“三不”现象。“不想”是囿于传统观念和路径依赖,对新技术应用认识不足甚至抱有抵触情绪;“不敢”是面对转型可能带来的阵痛期和风险不敢率先探索,因此就地观望、踌躇徘徊;“不会”是缺少方法、技术和人才,以及成功经验和路径。转型发展必然会面临观念、制度、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其中观念上的转变最为关键。

——节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2023年2月接受《科技日报》采访实录



我认为数字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从育人理念上要做根本性的变化,要改变知识传授型的方法为启发性、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建立一套以培养思维理念为抓手的育人体系;培养的手段上,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从软件和硬件上体现数字科技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评价手段方面,我认为应该多元化,且有必要在实践中、在过程中设置评价环节,比如:让学生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解决来自我们身边的实践性问题或者过去没能解决的问题,虽然这些答案并不统一,但是可以通过集体论证、商讨方案是否具有特色、特点和创新意识,从而带来全面评价,激发更多创造性成果。当然,这种模式反过来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有数字科技方面的知识积累,还要有领悟这方面知识的能力,才能为学生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

——节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讲座教授蒋昌俊参加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作的“数字时代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与具体实践”主题演讲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已基本建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云、网、端”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云计算、云存储、云操作系统、云应用等系列云基础设施,解决了信息资源的高效集中配置问题。由移动网络(4G、5G)、无线网络(WIFI)、有线网络、通讯设备所构建的网络,实现了无处不在的万物互联。而个人电脑、智能手机、高性能计算机、物联感知设备、移动APP等从软件到硬件丰富的“端”基础设施,也已深入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近些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分布式数据库、图数据库等新型储存技术,传感器、网络爬虫等数据采集与生产工具,数据治理、数据流通等各种新技术,以及各类算法和算力平台,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新的基础设施,并纳入国家“新基建”发展战略。由数据带来的信息产业变革,加速了数字产业化的步伐。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尤其在工业领域,工业互联网、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这些相对成熟的工业体系也正在积极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数据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节选自2022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鄂维南为《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作的创刊词,来源: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数字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它是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四大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以数字技术和智能农机支撑的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无人农场”是实现数字农业的重要途径。

我们研究“无人农场”,目的就是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为数字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无人农场”有五个特点: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施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其中,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是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节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2022世界数字农业大会作的“数字农业技术装备”主题演讲



屏幕截图 2023-06-27 133804.png

健康是我们的最高需求,老百姓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医学本身也可以作为学科交叉的平台,作为一个科技成果应用的场景,作为一个成果转化的出口。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医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比如,在慢病和心脏病的管理方面,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的严重房颤其实在几天前就出现了一些生理的变化,这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穿戴式设备等科技手段进行预测和诊疗。

再比如,在医学影像方面,肺部的结节如果是良性的,把所有良性的都切掉是过度医疗,但如果漏掉一个恶性结节就会危害生命。临床上能够判断良性和恶性结节的大夫不是很多,特别是在基层单位,而人工智能帮助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人工智能未来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但也面临很多的挑战,比如数据的分享、数据的质量、数据的标准和数据的安全,还包括伦理和法律法规。

——节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在2022年服贸会卫生健康与工业科技创新服务大会上的演讲



屏幕截图 2023-06-27 133824.png

在后工业时代,我们讲的城市形态包括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在今天的新基建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发展、提升、跨越。信息社会的城市形态包括融合化、智能化、泛在化。

第一,融合化。我们必须把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新型的三元空间,也就是我们讲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

第二,智能化。如今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智能化不仅是对一个人,对整个城市也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万物互联时代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让万物连在一起,让物来告诉我人要怎么去做。

如果这样去做,我们将会进入一个泛在城市的新时代。今天的城市真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以服务为中心的城市,以基础设施为中心的城市。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节选自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阐述“面向韧性城市的时空大数据基建”的演讲,来源:腾讯数字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