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城市与品牌共生 让流量变“留量”

屏幕截图 2023-06-28 111657.png

盛名在外,山东淄博近期迎来多地政商考察团。自4月16日以来,淄博市政先后接待了来自锦州市凌河区、天津市河北区、信阳市商务局、信阳市城管委、锦州市太和区招商五局、锦州市河北区商务局等考察调研组,大家围绕当地烧烤产业宣传、产业秩序管理、便民服务设施配置、安全环境的保障等方面进行交流,也就承接热度流量所担当的任务和运行的机制、IP打造、城市营销、消费引流、流量变“留量”促“销量”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是不是“淄博模式”可以复制推广,有望大面积构造网红城市呢?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监事长杨波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大概293个地级市,淄博现象不具有可复制性,因为各个地方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各个城市也有其潜在的优势。关键是看地方领导如何沉下心来,把营商环境这个基础做好做牢。一个偶然性的事件往往是长时间的实力累积,是一种对营商环境厚积而薄发的优化。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魏小安认为,模式是表象,无法复制,刻意效仿也仅学到表象,学不到根本。但是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成功经验值得可以学习和借鉴。

的确,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仅靠旅游景点或者旅游项目,也不是一事一时的流量加持,而是历史文脉、民风民俗、社情民意、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淄博烧烤“火出圈”、西安古城“青春永驻”、海南持续擦亮城市旅游名片……今年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文旅行业需要转化的思路是什么?尤其是淄博经验的产生让所有人意识到,流量变“留量”,首先需要政府敏锐的意识和理念变迁,敢为天下先;其次需要领导干部具有互联互通的格局,让利于客、让路于客、让景于客;三是城市格局要层层放大,各自推进,形成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四是文化传承,让千年文化潜移默化,形成市民风尚;五是市民凝聚力的提升,人人在其中感受温暖并传递温暖,产生连带效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个“劣币逐良币”的市场,“宰客”成了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的惯例,在消费者心目中,立得住的城市品牌必定是童叟无欺,全城商家没有“缺斤少两”的现象。而其人民和政府,必定是为人之道求诚实,做事之道求扎实,待客之道求踏实。地方政府空谈一百遍“加强”“巩固”“完善”,不如给老百姓干一件实事来得实在,经验的根本就是建设友好型城市。如若没有为人民谋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是无法复制和效仿的。

目前,国内城市品牌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缺乏品牌文化内涵,既没有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也没有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城市品牌塑造没有系统性、连续性。城市定位摇摆不定,无法持续对外传递清晰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传播缺少多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整合互动。

进入新发展阶段,“躺赢”的时光已经不再,各城市间争夺资本和人力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城市营销,打造城市品牌势必成为地方政府的必修课。即使有了巨大的流量,如何转化为资本,考验着地方政府的驾驭能力。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汲取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一城一池,一人一味,随着人类观念的更迭与互联网科技的推动,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感开始被唤醒。

从西安的“摔碗酒”,到河南“七夕奇妙游”;从海南三亚的异域风情,到理塘丁真的走红;从一条“无负债,不义乌”的视频,再到“进淄赶烤”的“火烧火燎”,城市内容成了一张独特的名片,打开了年轻人了解区域文化的窗口,带来巨大的商业活力与营销价值。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多元化的区域城市内容与沉浸体验能够将品牌、城市、消费者三者融合与连接在一起,通过自媒体联动,矩阵合作引爆IP,“吸睛”与“吸金”兼具,带来了新的商业增量,为品牌与城市内容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著名城市学者、作家冯骥才有句话“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历程的”。而城市生命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城中的每一个人,也需要更多的特色品牌担当起城市“共生长”的角色。

中国有661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各有特色,当更多的城市品牌成为城市经济、生活、文化等发展与成长的一部分,并保持创新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具有活力与持续发展生命力的城市,大美中国的城市画卷也将完整铺开。

城市品牌如何与城市共生?

《诗经》中有一首诗叫《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打通城市服务生态,深化城市品牌感知。品牌内容与城市共生长,在居住环境、商业、城市物流等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立足于城市发展,发展品牌的同时,让市民和消费者切切实实体验、感受到一个城市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

城市品牌营销目标定位无外乎两个层次:激活本地旅游业,让本地成为持久的顶流网红旅游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本资金,构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自媒体时代,城市怎么利用宣传塑造品牌关注度。应该思考这三个问题:是否流量越大越好?本地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消化这些流量?本地是否真的具备将流量变为“留量”的可能性?从理性的角度讲,如果没有足够能力消化流量,反而给流量无限加码,到最后可能会引发互联网群嘲,被自己制造的流量所反噬。

构建人与城市对话的平台,演绎品牌传播新逻辑。其实我们的城市可以不那么高冷,不那么整齐划一,多一些烟火气,在地方特色上多下功夫,培育友好型城市,自然能创造出一加一等于无限的传播势能效应。如此,则百姓幸甚,城市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