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海南“闯海逐浪”不停歇

屏幕截图 2023-06-28 111323.png

一把遮阳伞、一杯椰汁、身穿印有椰子树沙滩装的游客背靠在海边的沙滩椅上,头戴一顶草编帽子,与同行者侃侃而谈,一同感受着热带风情,这是二十世纪末人们在海南游玩时常见的景象。而如今的海南,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热带风光,还有“免税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避寒胜地”等,多年的发展战略调整, 也让海南找到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龙头产业——旅游业。

将时针拨回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地实行了更加开放的政策,这些经济特区的设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变化。而对海南来说,它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自然资源也独具特色,更利于实行开放政策,于是开发海南岛被提上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海南岛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悄然发生着变化。1980年,中央已经在广东省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彼岸的海南从改革开放的气息中嗅到了发展的历史机遇,便依托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开始主动求变,争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干出一番新事业。

为带动海南融入改革开放浪潮中,1980年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提出要加快海南岛建设,发展热带农业,建立具有海南特点的产业结构,搞活对外经济,海南的发展由此拉开了序幕,海南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政策扶持为人们前往海南提供了制度保障,1982年发行的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红遍大江南北,歌曲描绘的一幅热带风光画卷,勾起人们对海南岛的向往,大家的目光开始聚焦海南岛。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正式宣告海南省成立,4月26日,海南省委、省政府举行挂牌仪式,5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海南将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这一消息传遍大江南北。

有深圳的淘金热先例在前,海南这一片更大的投资热土摆在人们面前,便掀起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人才热潮,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海南。人才、政策、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让投资商看到了海南岛蕴藏的巨大商机,“热钱”涌入海口、三亚等地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地产市场短暂的疯狂成长。但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种增长并不是可持续的,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1995年,海南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跌入低谷,连续三年,海南的经济增长率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海南便在低谷中探索前行。

时间来到2000年,为庆祝新千年,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三亚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央视更是到海南三亚拍摄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橘红色的太阳跳跃出海面那一瞬,一名小男孩拉着小女孩,踏着银色的沙滩走到海边,在万众期待中海南的名字传来,人们的目光被拉回到海南——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随着两个黄金周的火爆,海南旅游市场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海南去,到天涯海角去,去感受海南的椰风海韵。

如今的海南不负所望,依托改革开放的春风找到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发展道路——旅游经济,未来还将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打造成一张响亮的“度假圣地”旅游名片,成为国内外游客纷纷向往的度假胜地。


多维因素共振 催化海南品牌


海南旅游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政策、自然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形成的。1992年,海口市举办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万人空巷,马路边两侧的人在翘首以望一个接一个的表演项目,节日期间海南更是招揽了国内外游客近3万人,海南走向了世界。紧接着海南便开始了一波对外旅游宣传营销,海南省旅游局面向全国征集海南旅游主题口号和海南旅游标志,经过层层选拔,“椰风海韵醉游人”从1000多条口号中胜出,“避寒胜地”“椰风海韵”“热带风情”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为海南吸引了第一波游客。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作为硬件基础为海南吸引了第一波游客,对外推广宣传便是为海南旅游品牌塑造再添一把火。

1995年,海口组织了5批旅游促销人员前往内地主要旅游城市和香港、台湾等地推广宣传。次年,中国度假休闲旅游开幕式在海南三亚举行,海南从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型升级的序幕拉开,海南旅游开启了新纪元。海南没有辜负厚望,当年全省定点旅游饭店接待旅游过夜者增长34.6%,海南在休闲度假游上逐渐摸到了方向,一批诸如高尔夫、自驾游等休闲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国际酒店也闻风而来,纷纷入驻海南。

直到今天,在自然资源基础上推出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仍在发光发热,海南三亚推出的珊瑚礁修复,定安县利用香草资源打造的“香草世界”,诸多文旅活动不胜枚举,让游客沉浸其中,衍生出的周边产品,更是向海南旅游品牌加注了民族特色因素,赢得了游客的青睐,造就了海南旅游“淡季不淡”盛况。

文旅活动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海南省的用心之举,今年3月23日,海南省印发《关于促进海南文体会展活动恢复振兴的若干措施》鼓励举办多样化文旅活动。与此同时,为避免诸如“宰客门”等类似事件重演,维护旅游市场规范运行行动也紧随其后。针对今年5月2日发生的“万宁市神州半岛灯塔停车场内有人被打”事件,万宁市公安局随即便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以实际行动践行政府部门维护游客权益的原则。制度为文旅事业举办提供了后盾,执法保障更是为游客解除了游玩时的后顾之忧,何尝不是对海南旅游品牌新的诠释!

擦亮金字招牌 创造增量新机遇

屏幕截图 2023-06-28 111351.png

“传承 创新 共创锦绣世界”—— 2023年(第三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现场


近日淄博的火爆带给人们这样的思考:旅游城市如何实现“网红”到“长红”?

海南作为老牌旅游地,没有停留在“吃老本”的阶段,而是在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不断创新。首先是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创造新的游客增量;其次是借助离岛免税政策,将消费这一元素融入海南旅游品牌中,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作为国际购物中心登上世界舞台,由此得到许多政策倾斜,如境外旅游购物离境退税政策、三亚免税店开业、离岛免税购物额度提升至每年每人10万元等,为海南旅游发展再次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

如果说“旅游+”为海南吸引了第一波游客,那“旅游+消费”便是留住游客的砝码,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免税政策”作为一大亮点,真正形成了“人无我有”的优势,成为吸引境内外游客前往的原因之一。不仅是购物游,医疗康养游、文化游也在布局中。

为实现“网红”到“长红”,海南省在旅游这块牌子上不断突破原有的观念,起初埋下的“种子”,也结出了硕果,海南旅游实现了强劲复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达2680万人次,同比增长将超过两成,实现旅游总收入530亿元,同比增长两成半。

回顾海南旅游品牌塑造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到确立生态立省战略,再到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直到未来打造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海南在一路摸索中找到了独具“海南特色”的发展之路,即以旅游业为龙头,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这一过程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长,也是看到了创新这一方法论在旅游品牌塑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未来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收获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