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王文彪:让沙漠成为“希望之海”

他身为民营企业家,却坚持科学治沙34年,让中国第七大沙漠从“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蜕变为一张“沙尘过滤网”;他利用科技手段向沙漠要效益,成为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践行者。

“大自然是厚道的,你对它好,它就会给你惊人的回报。老百姓也是善良的,他们有了工作,有了楼房,不再贫困,那他们也会跟着你一起为更多的人造福。”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与沙漠之间有一种近乎天生的难解情缘。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紧紧依傍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这里的沙子多来自库布其沙漠。

1959年,王文彪出生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自小就是吹着沙子长大的“沙漠之子”,“吃饭、喝水都有沙子”是他儿时的常态。童年的经历让他对风沙和饥饿有着深刻的记忆,对沙漠亦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情感。

30年前,库布其沙漠曾被称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植被覆盖率不足3%,最大的沙丘高达100多米,因其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也被称作“首都上空的一盆沙”。

而30年后,库布其沙漠焕然一新,植被覆盖率增加到53%,动植物由100多种增加到530多种,京津地区的沙尘灾害减少了90%,它也被重新定义为“希望之海”。

这一变化,与王文彪坚持34年科学治沙密不可分。


治沙 是为生存而战


1988年5月8日,是王文彪的一个人生转折点。

“娃儿呀,咱祖辈就出你这么一个国家干部,为啥又要瞎折腾?”那年,王文彪的母亲得知自己的公务员儿子,要放弃安稳工作去经商,心里像揣了只野兔子。“咱家是从穷日子过来的,也不求你大富大贵,你快给我回去好好上班!”母亲几乎哀求道。

王文彪脱掉了一身西装,“我想带头致富,也当个‘万元户’,好让您二老和奶奶享享福。”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王文彪不再犹豫,比起安稳的生活,他更想尝尝经商的滋味,“我还年轻,大不了从头再来!”

就这样,说服家人和领导后,不满30岁的王文彪来到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海盐子,一家快要倒闭的盐场任厂长。

谁承想,5月8日第一天入职,王文彪就遇到了一个“下马威”。他乘坐的吉普车陷在了离盐场不足500米的地方,动弹不得,职工们纷纷跑来帮他这个新厂长刨沙、推车。他有些尴尬,就在那个瞬间恨上了沙子。

面对眼前两个塌陷的盐池,被黄沙覆盖的盐湖和盐场连年亏损的现状,王文彪坚定地说出两个字:“治沙!”

王文彪上任第一件事——挑出27名员工,跟着自己专门种树!就此,他们与沙子较上了劲。柳树死了就种杨树,背风坡种不活,就换迎风坡种……种10棵,能活1棵也是胜利。大家明白,这是为了生存而战!

就算与大自然进行意志较量,也要对科学保持足够的尊重。一日,一名员工从沙漠中给王文彪带回一束鲜花,王文彪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装有水的玻璃瓶里,日日俯身欣赏。突然,王文彪有了一个灵感:把杨树苗插进装满水的瓶中,这样再种进沙漠会不会提高它的存活率?

不经意间,一个改变沙漠植物种植的“发明”诞生,这一方法也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王文彪带领员工一边生产,一边种树,8年时间,他们足足在盐场周围种了两万多棵树,就这样,被判了“死缓”的盐场保住了!

有时候,科学的种子就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发芽。

盐场保住了,还得把产品运出去。恰好赶上政府的修路大计,王文彪带领员工和牧民开始了“致富修路”的3年行动。他们和风沙搏击几个月,路却毫无进展,治沙、植树必须要与修路同步。

科学治沙已迫在眉睫。一天,王文彪偶然得知一名植树包工头为了图省事,利用水管在沙地中冲深坑种树,没想到这个方法反而成活了更多的树苗,他便立马带领专家去实地考察,研究技术。这种在群众中得到的智慧,经过专家的技术攻关,确定可行,并将其命名为“气流植树法”,8—10秒就能栽一棵沙柳,成活率达到85%以上。

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植树法迅速在库布其沙漠传播开来,从此结束了“死了再种”的传统笨方法。树活了,沙就能治了。

历时3年,库布其沙漠第一条全长65公里的穿沙公路,在王文彪的带领下成功修通,其企业的运输成本一年就可节约1500万元以上。由盐场改制的亿利集团,在王文彪“下海”12年后,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而这条路的修通,也让数万沙区百姓告别了没水、没电、没有通讯的历史。


科技 让沙漠变绿洲


“我们大家现在每天通过科技手段要上到月球,下到海洋,找人类新的生存空间与家园。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舍近求远呢?”王文彪认为,不管有没有沙漠的地区,都应该把沙漠当作人类共有的一份财富去利用和改善。

多年来,王文彪带领亿利集团广泛招揽技术人才,把科技引进来,改变传统的治沙模式。他深知,没有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加持是万万不行的。

王文彪治沙,始自1998年,源于生存。27年后,他却带领亿利集团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保护和培育了200多种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种质资源。

王文彪很清楚,种质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总称,决定着生物遗传性状。世界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依赖于种质资源。而他所从事生态修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这些沙漠种质资源。

甘草,是王文彪保护并利用的沙漠种质资源代表之一。它既可以用于固沙治沙,又可作为中草药产生经济价值,且存活率高,防沙效果好。

据了解,仅在甘草规划和研究这一项目,王文彪就花了上百万元。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出种植新技术,让一棵甘草的绿化沙漠面积从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此外,他还将甘草推广给当地百姓种植,并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期收购服务,由此获得了治理和效益的双丰收。

随后,王文彪在中药、新材料、化工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沙漠技术研究中心,并积极引进相关人才,进一步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沙产业,提高沙漠经济价值,成功带动库布其沙漠10万人脱贫致富。

30多年来,王文彪带领亿利集团治理绿化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已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治沙样本”,亿利库布其生态示范区也被国家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光伏治沙是我人生的新事业”


2022年,王文彪提出了“科技亿利”新战略,并明确了“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光伏治沙综合服务商和沙漠生态资源开发运营商”的新愿景。

王文彪深信,亿利集团要焕发青春活力,打造百年伟业,就必须念准“创新•创造价值”这“六字真经”。聚焦光伏治沙,瞄准“新能源+沙漠治理”两大赛道,才能打造“专精特新”型科技企业。

“光伏治沙是亿利集团确定的第一主业,也是我人生的新事业。”王文彪将其当做他毕生的追求,“我将围绕光伏治沙这个产业,在中国做,在世界做,把它做成,把它做好,做出样子。”

近10年来,王文彪已推动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创新投资建设了百万千瓦级光伏治沙项目,积淀了“板上发电、板间产业导入、板下治沙生态”等一整套光伏治沙技术体系。

去年10月,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就在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工。

据王文彪介绍,该项目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由亿利集团和三峡集团共同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规模10万亩,包括项目荒沙修复整治区22232亩和光伏发电治理核心区77768亩。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是此项目采用的五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项目建成后,预计将达到年平均上网电量约41亿千瓦时;与此同时,还将实现年节约标准煤一百多万吨,并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量。

科技是沙漠治理的关键驱动力,在34年具体实践中,王文彪从未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他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真正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