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李桓英:终结“千年魔咒”的大爱初心

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她95岁宣誓入党,她说:我还不合格,只怕来不及……

7个地州、59个县,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李桓英的足迹。她创新麻风病短程疗法,成功将治疗时间从平均6年缩短至2年,结束了麻风病的千年肆虐,给数十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带来新生。这一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而今,百岁的李桓英,仍奋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

隐瞒家人  只身回国

李桓英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曼南醒村看望治愈的麻风患者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还百废待举,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回来”。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李桓英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但面对新祖国的需要,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只身返回祖国。

1921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童年时候,李桓英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一起生活,看到了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1945年,在战争中的大后方,艰苦学医6年的李桓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李桓英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艰苦努力,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

1957年,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李桓英续签合同。然而,此时的李桓英内心早已偏向多年未亲近的祖国,她内心知道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在大力搞建设,亟需海外学子的归来和支持。走访过许多国家的李桓英,看到亚非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蔓延,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她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家人,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文革”时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的李桓英,被下放到江苏省的一个村。在那里李桓英第一次见到了麻风病患者,知道了麻风病的危害,也感受到了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患了麻风病的病患,有的脸部毁容、手脚畸形,而且手脚没有感觉,很容易受到二次创伤。麻风病的存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仅次于梅毒的脏病、丑陋病,是历来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上世纪40年代,虽然有氨苯砜问世,但麻风病的治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彼时,李桓英在麻风病领域的防治经验几乎为零。1978年,在调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后,李桓英开始从事麻风病防治和研究工作。从那刻起,她立志要消除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祛除麻风病患者的病痛。

打破千年歧视  短程疗法显效


在李桓英的办公室有一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李桓英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界卫生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实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走访调查。

根据调研,李桓英认为,非隔离治疗的现场研究是及早解除麻风病人痛苦、消除麻风歧视的首要任务。为此,她毅然选择开展这项研究,并把实验室搬到了现场。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和山东潍坊地区2个麻风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在李桓英的建议下被确定为试点地。

在西双版纳,麻风病患者被称为“琵琶鬼”。但实际上,麻风病在人们眼中,比死神还可怕、比魔鬼还狰狞。只要家中有一人得病,全家就要被赶出村寨,搬到远离村民的偏僻山林中居住,自己开垦荒地,生产自救。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村落。西双版纳勐腊县就有一个这样被遗落的小村庄。

西双版纳勐腊县原县委副书记刀建新本在当地深受爱戴,就因为传染上了麻风病,选择了主动消失。为了不让可怕的疾病传染给其他人,刀建新离开工作岗位,并与妻子离婚,自行隔离到了人人敬而远之的村庄,一住就是30多年。

1982年,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实验项目。1983年的春天,李桓英带着申请来的免费药品来到勐腊县这个村庄,却意料之外地没有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

“我想去和他们握手,但他们都把手缩了回去,因为怕我被传染上。”当时村里的病人之所以对李桓英的到来表示了不信任,因为他们不相信麻风病可以被治好,其中态度最坚决的就是刀建新,他自己试过用蒸煮、内服、外贴等各种办法,然而这些试验做了十多年却一次也没能成功。

困难打不败信念。每天早上六点,李桓英雷打不动地走十公里山路,挨家挨户劝说服药。“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做,”李桓英把手直接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鞋里,“摸摸有没有砂子再穿上。”亲自示范,是为了教给病人自我防护方法,也是为了证明麻风病不可怕。

当时在国际上通常需要6—7年时间才能治愈麻风患者,而很多病人无力长期服药。为了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疗法。这一想法过于大胆。而且服药初期阶段,有些病人的脸色开始发紫、发红,引起了村民们的恐慌。但李桓英并没有着急,她知道这是一种色素沉淀现象,是多种药物混合服用后的正常反应。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李桓英干脆在村里住了下来,随时给村民讲解,随时观察病人用药情况。真诚和耐心又一次打动了村民,他们开始按要求正常服药,3个月后,病人的色素沉淀明显好转,症状开始消失,15个月后已经有病人的病情出现明显好转。

两年后,当李桓英再一次和基层麻防人员为村民进行复查时,服药的病人全部治愈,且无一人复发。

试验获得了成功,整个山村都沸腾了。1990年的泼水节,这个村庄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村民和李桓英一块跳起了傣族舞蹈。

由此,麻风病治疗难题被攻破,麻风病的千年诅咒被打破。后期经过几年推广,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1994年这一治疗方法被WHO在全球推广。为了让治疗效果更稳定,她在山东和云南两地建立联合化疗实验点做临床对比试验,对治疗效果进行15年的跟踪观察,发现年复发率仅为0.03%,已经大大低于国际组织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当时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实现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现在,全国的麻风病患者已不足3000人。


百岁斗士  矢志不渝

艰苦与危险面前,李桓英从没有过丝毫犹豫与退缩。记得最危险的一次是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李桓英苏醒过来,皑皑白雪上留下了大片殷红的鲜血。那一次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都骨折了,头部外伤缝了7针,随同医护都劝她好好休养,但她忽略疼痛,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又继续投入新的工作。在李桓英看来,“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

李桓英针对国内外麻风防治进行的研究,不仅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缩短了疗程,消除了歧视,也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肯定我国在麻风病防治工作这一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决定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会上,作为我国著名麻防专家同时身兼世界卫生组织第七届麻风病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之一的李桓英,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博得了与会1000多名中外专家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的最好的。”

李桓英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她主持的“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获得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李桓英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已经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但百岁高龄的她仍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的就是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她说:“我国虽然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麻风病的疫苗至今还是空白,自然疫源也不清楚,从基因水平揭示麻风病的发病机制还没人涉及……”她带领麻风病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麻风病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在麻风病的传播方式、发病机理、检测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