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告别2020,也告别了他们

穿越悲伤,唯有坚强!

我们曾经喊了无数遍要“重启”的2020,就这样结束了。

站在2020年的终点,回望这一年来的风风雨雨,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悲伤与坚强交织,遗憾和憧憬共存。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庚子年的开端定下了悲伤的基调。随之而来的是两会推迟,高考延期;中小微企业难以为继,垂死挣扎;都市青年被迫离开寄托青春梦想的“奋斗热土”……

而在科技界,同样是步履维艰。科研项目无法按进度开展,学术会议被迫延期甚至取消,华为迫不得已“忍痛”出售荣耀,抖音海外版TikTok遭美国“围猎”……

这一切,昭示着一个现实:这一年太难,变数太多。在这婆娑世界,家与国的共荣,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20年,悲伤猝不及防,温暖不期而遇!然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最大的变数莫过于不可挽留的逝去。

2020年,共有39位两院院士离开了我们……

风雨如晦,国失栋梁!

这显眼的数字,让悲伤有了分量和重量。这不可挽留的逝去,发生在每个月里,串成细腻绵长的悲伤和怀念!

风云激荡,我们见证历史;斯人已逝,我们缅怀追思!

39位逝世院士中,有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专家,有矢志大国工程建设的工程师,有教书育人桃李芬芳的教授……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精彩。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100岁,最年轻的62岁。跨越中国百年发展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历史的参与者。

他们,是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缔造者,中国首个“人工关节”的发明者,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的创造者……多少个“首次”“之最”皆出自他们手里。这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名词在科学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也默默谱写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

他们,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中国科学家的真实写照。

若要问,谁是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家,就是站在时代最前端替我们遮挡风浪的那群人,也是隐藏在时代最深处的人。

他们也许寂寂无声、籍籍无名,但绝不是历史的过客。

“两弹一星”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杂交水稻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一代科学家有一代科学家的课题,一代科学家有一代科学家的使命。

进入21世纪这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新冠疫情,每一次风浪来临时,站在灾难最前端的永远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

疫情肆虐,84岁的钟南山“逆行”,72岁的张伯礼“出征”,全国4.26万名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湖北。

在另一个战场,应急科研攻关加班加点进行,病毒毒株分离,疫苗、特效药研制,火神山、雷神山建设,所有项目齐头并进。

科技企业迅速发力,腾讯会议8天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AI红外热成像测温仪迅速被投放到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所,多家企业转型做口罩,扭转“一罩难求”的尴尬局面……

风起云涌的2020年,我们见证了科学的力量,见证了中国科学家的力量,见证了9100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力量。科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科学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值得我们依靠。

虽然,个体科学家逝去让我们悲伤,个体科研项目无法正常开展令我们扼腕,学术会议不能如期举行让我们郁闷,但在时代的大风大浪中,科学的风帆将张得更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坚韧的中国人民总能从悲伤中找到坚强的力量!

2020年,我们开启了深空探测新纪元,“天问一号”奔赴遥远的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功组网,开启全球服务新时代;嫦娥五号月球“挖土”后成功返回地球,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横空出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顺利通车,我国高铁正式迈入悬索桥时代……

2020年风雨兼程,成果赫赫,足慰英灵!

时光不恋过往,时代正在前行!

生活并非总是阳春白雪,科学成了解锁苦难的钥匙。2020年,我们与科学同频共振,相互成全。2021年,在苦难的洗礼下,科学的指向将更加多元,精准医学,无人驾驶,深度学习,区块链,数字货币,VR眼镜,虚拟键盘……更多的可能性正在装点我们的生活!

逝者如斯,生者如斯!时间的单维性质,赋予了我们无法改写历史的惆怅!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天边群星坠落,余情流传悠长!

正视苦难,直面逝去,穿越悲伤,唯有坚强!

山高水远,英灵永存!缅怀国士,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