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人物 Personage

耕“云”周楚新和他的“乡村e站”

“乡村e站”在贵州省科协的助力下落地.jpg

“乡村e站”在贵州省科协的助力下落地


望着眼前这一大片染了青枯病的西红柿田,贵州台江县农民刘军忧心忡忡。头次尝试反季节种植西红柿的他忽然发现,耕作中出了问题,缺乏经验的自己束手无策。

是束手无策,却并非孤立无援。

走出地头的刘军来到一台外形酷似银行取号机的机器前,手指轻轻点击几下触摸屏,进入了“西红柿——庄稼医院”栏目。通过分析西红柿病状,庄稼医院告诉他,西红柿得了青枯病。就好像在线医生开电子处方一般,屏幕上西红柿青枯病的成因、用药类目、给药步骤清晰分列。刘军把“药方”打印出来揣回家,当天就开始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一周之后,这20亩原本面临绝收的西红柿又长绿了,还开花了。

一张小小“处方”,为刘军挽回了近20万元的经济损失,也带动了周边村屯冬种西红柿的热情。而开出这个“处方”的终端机,就是本文的主角——“乡村e站”。

周楚新.JPG

周楚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讲“乡村e站”的故事,让我们先从它的研发者,那个和种田八杆子打不上关系的周楚新说起。周楚新的人生,高度概括地说就是典型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把我们小时候作文里都写过的那句“我长大要当科学家”化为现实的人。

周楚新1991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博士学位。此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英特尔、IBM和美国海军研究院长期从事计算机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其“量子智能系统”获得里根总统奖,多项专利实现产业化。2003年,周楚新出任麻省理工学院硅谷科技委员会主席,致力推进麻省和硅谷的创新创业,同时推进和积极参与STEM(科普)与美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集成。

2009年对于周楚新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周楚新回国创业了。在这之前,他跨学科、跨领域科研获得的专利和科技奖项。在别人眼里,如果非要说它们有什么共性的话,那就是——都和农业没什么关系。可在周楚新看来,农业生产绝不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也不该是低技术含量的代名词。农业是贯穿了数学、生物与信息科学、互联网技术,社会学的最复杂的科学之一。而大数据技术,使以经验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为真正的科学。他认为,在未来十年,农民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气象大数据、无人机测量大数据和农户日常生产管理积累的数据,构建适合农业的机器学习模型,判断农田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土壤和农作物的光照与水分,指导施肥用药,精准服务病虫害防治,预测成熟期与亩产量,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达到共赢。以此为目的,他创立了南京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带领他的计算机、农业和生物科技团队,瞄准了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的新领域——农业大数据。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周楚新认为,中国农业贸易市场体量大、潜力大,但目前还处在一个信息获取比较混乱甚至说滞后的状态。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民依然受千年以来固有的“看天吃饭”的农耕思想束缚,没有想过也没有条件主动获取农业资讯以发展生产。面对这样的现状,周楚新售出了自己在美国研究多年的“量子智能系统”成果,投入资金,并利用本身掌握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农业大数据系统,带领团队原创“科普农服通”,建成“乡村e站”,让农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受惠于互联网“云”。

2010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人才。在各级政府、科协的帮助下,他的“乡村e站”也全面开花。在贵州、内蒙古、江苏、湖北、云南、甘肃,周楚新利用“乡村e站”和农业大数据,与所在地区科协、农业技术协会、农业部门、扶贫办等单位密切合作,做好“信息进村最后一公里”,助力推进地方精准扶贫工作;同时实行包括“乡村e站”自身智能终端、普通电脑终端、智能手机和其它移动终端在内的“四合一”终端同用。

孩子们对新设立的“乡村e站”兴趣盎然.jpg

孩子们对新设立的“乡村e站”兴趣盎然


农业大数据,耕耘在“云端”。截至2017年6月底,周楚新和他的团队在江苏省共推广“科普农服通”智能终端890个,在贵州省建设“乡村e站”600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乡村e站”100个,在云南昆明建设“乡村e站”20个。其平台整合“科普中国”资源和全国各省科协优质科普资源,共计视频超过10000部,图文超过50万条,传播“科普中国”科普内容栏目总浏览量超过1000万次。同时,联合江苏省科协同步开发“问农答”APP和“农价云”APP,注册用户超过15万人,累计阅读量超150万人次,单篇文章最大阅读量超过20万次,大量文章阅读量超过1万次。

在“乡村e站”的推广过程中,科协给予了极大支持。为推动科普文化信息“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应用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科普工作的常态化,江苏省科协新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周楚新的南京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全国所有“乡村e站”落地单位开展了近20场“乡村e站”培训。培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理论培训,二是现场观摩,内容涉及“乡村e站”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来建设、运行、管理“乡村e站”等。

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乡村e站”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周楚新和他的团队在“乡村e站”平台特设“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模块,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围绕本地农业特色产业的一站式信息精准对接服务工作,为本地农业特色产业提供精准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农产品供求信息匹配服务和农产品价格指导分析服务,助农增收致富。

“乡村e站”“社区e站”“校园e站”.jpg

“乡村e站”“社区e站”“校园e站”


“乡村e站”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出去,“解锁”了一个农业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方式。

供求信息发布与匹配功能的应用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17年6月30日,江苏、贵州、内蒙古等地“乡村e站”平台通过信息员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13246条,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乡村e站”平台供求匹配服务帮助农户撮合成交农产品3000多万元,其中撮合成交内蒙古马铃薯830万元、贵州马铃薯300万元,撮合成交贵州中药材近600万元,其它农产品近1300万元;通过农技指导服务和农产品价格指导服务间接助农增产增收服务1000余万元。

2017年5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出现大量马铃薯滞销情况,当地“乡村e站”信息员通过平台发布信息,立即引来了山东、武汉、广州、河南等地区客商前来采购,此项服务为当地农户销售马铃薯价值830余万元。

不仅是供求信息平台,“乡村e站”看似再寻常不过的信息查询功能也能增加应用农户的收入。江苏自开通“乡村e站”以来,通过信息查询功能,有效解决了农民商品销售信息不对称的难题。2016年8月,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南王集居委会的刘庆江利用此平台成立了首家水产专业合作社,及时查询全国各地的水产品价格,并立足网络向全国各地销售水产品。周岗嘴村利用村里现有的玉姐水饺厂优势,成立了全镇第一家绿色果蔬基地,按照平台“科普农服通”关于绿色蔬菜的先进种植方法进行种植,所生产的蔬菜全部供应给水饺厂作为原材料使用。

周楚新说,祖国过去30年在科技上投入很大,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开拓上,也遇到很多困难。“乡村e站”和团队开发的“校园e站”“社区e站”有可能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获取他们需要的科技知识。周楚新希望,自己可以把最新、最前沿的高科技用普通的语言传递给普通的民众,让科普之光照进所有老百姓的心里,也让“乡村e站”成为向海外展示祖国创新创业大潮的活“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