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科技创新 打造魅力滨州

    科技创新  打造魅力滨州

        黄河下游,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尾闾,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地。滨州,这个因黄河而诞生的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抓住开发建设的新机遇,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在滨州市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依靠科技创新 实现社会经济转变

        2008年,滨州市完成生产总值1236.8亿元,增长13.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78.7亿元,增长21%;完成财政总收入138.3亿元,增长16.7%,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自主创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滨州市委、市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围绕十大产业链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广泛深入企业调研,宣传创新政策并督促落实具体措施;积极组织技术中心升级和推出创新项目,引导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重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创工作,在2007年省级中心通过数量列全省各市之首的基础上,又有3家企业通过省级中心认定,其中突破名额1家(全省仅两市突破名额)。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资金争取工作在全省居领先位次。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取得巨大成绩,2008年全市共85项新技术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其中有2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项填补国内空白,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利支撑。滨州市产学研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通过自主创新,全市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363项,同比增长35%;开发新产品1228项,同比增长38%;3家企业升级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有17家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科技投入加大,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专利产品(技术)、科技创新成果明显增多。
        冬枣——工业兴市,凭借科技建设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滨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滨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打造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滨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滨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滨州市先后推出建设“三个梯队”、“1238工程”、大企业集团领办工业园、“十大产业(链)集群”、“11426”计划等一系列发展措施。现已发展起纺织家纺服装、先进装备制造业、油化工和盐化工、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集群。
        2008年,滨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60.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58家,主营收入过100亿元企业达到5家,利税过亿元企业达2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4家,拥有中国名牌14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山东名牌87个、山东著名商标47件。在种种荣誉的背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滨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臣”,并成为滨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的滨州市,“飞机上天,汽车上路,轮船下海”,生物工程、电子光伏、滨州芯片逐步进入产业化。
        ——循环经济,依靠科技打造生态城市。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颁布,滨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提出“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滨州市先后制定了《滨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作用,引领企业步入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依靠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滨州市通过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现已拥有2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1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园区、21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企业、3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9家省环境友好企业,全市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建设试点。2008年,六河水质明显改善,小清河流域4个市控断面水质同比继续好转,万元GDP能耗下降5.8%的任务目标超额完成。
        ——科技兴农,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滨州市委市政府在城市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在农村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七个一批”工程(一批龙头型企业、一批专业化乡镇、一批标准化基地、一批服务型市场、一批合作型经济组织、一批基础性工程、一批示范型新村),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超有机农产品,大搞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建设、路域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8年,滨州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40亿元,增长4.8%;粮食总产达277万吨,增长5%,再创历史新高;棉花总产16.1万吨,增长1.8%;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70家;新增合格造林面积21.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8.5%;新增蓄水能力1980万方,全市一次性总蓄水能力达到7.7亿方。滨州市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继续深入实施“渡河战役”,盘活资源,融通资金,安置项目,重点突破阳信、惠民两地,取得新成效,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

                          加大创新力度 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009年,对于滨州这个以棉纺织业和化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滨州市坚持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为主线,紧紧围绕十大产业链,以95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发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贡献率。力争在2009年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880项,同比增长38%。与此同时,采取六大措施,以更加促进滨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稳步发展:
        第一,加大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引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升级为省级中心、国家级中心、优秀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支持,专款用于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对优秀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支持,用于研发与产业化。落实技术开发投入、新产品财税返还、技术开发装备折旧、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成果折价入股、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人才激励等政策,进一步巩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后劲。
        第二,以提高技术中心建设质量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提高技术中心建设质量强化基础管理,进一步完善认定与评价工作,搞好动态管理,加强考核,始终保持技术中心建设的生机和活力。鼓励引导未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做好基础工作,加大研发投入,抓好机制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孙子兵法   中海夜色    新城景色
        第三,以抓好产学研联合为平台,努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一是提高合作水平。在项目选择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突出十大产业链和节能减排,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解决当前结构调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速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在提高层次、扩大领域、讲究实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推进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全面长期合作,追踪当代国际前沿技术,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积极推进人才、信息、培训合作,中长期规划、宏观经济探讨、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拓宽合作领域,推进大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和实践。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在政府做好牵线搭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把产学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第四,以培育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为支撑,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重大技术攻关。以企业发展中重大、关键、前瞻性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主要任务;以传统产业改造、新型产业培植、科技载体建设为重点;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海洋工程和新材料领域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重点突破。二是推进重点新产品的研发。落实滨州市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推进计划,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加快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代表滨州工业水平的自主品牌集群。三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从政府和企业等方面增加投入,加大研发力度。
        第五,以汇聚创新人才为根本,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注重培养一线创新技术人才,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科技人才提供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广阔空间。
        第六,组织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活动。科学修订指标,全面考核。广泛深入企业,结合评价工作,大力宣传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和优惠政策,督促指导企业加大力度,推进技术中心建设投入、技术创新、人才建设、产学研等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坚定科技创新 引领城市发展未来

        如今的滨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花园式城市规划、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北海新区”的建设,成为滨州市乃至山东省发展的亮点,更是给这片古老的鲁北大地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滨州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建设者们切实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滨州市实现“由欠发达到基本告别欠发达的历史性转变”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滨州市要实现“巩固提高全省第二方队地位、力争初步跨入第一方队”的宏伟目标,更是离不开科技的力量。“科技强市”成为推动滨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伴随着滚滚黄河,一个文明和谐、民富市强的现代化滨州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滨州,正在为山东省经济发展谱写着一曲气势磅礴、恢宏大气的壮歌。

天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