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访全国人大代表 许为钢

            大力推进我国缓控释肥料
            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应用

                                      ——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国家的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保证粮食安全摆在了重要位置。对于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本刊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他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了化肥上,从而提出了“大力推进我国缓控释肥料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应用”的建议。
        他提到的缓控释肥料有别于我国目前大量使用的速效化肥,是能适应作物不同阶段的养分需要,可控制释放且肥效期较长的一类化肥。其包括缓释肥料和控释肥料,前者所含的氮磷钾等养分能根据作物需求缓慢释放,后者能控制营养成分按一定速度释放以满足作物所需。它具有提高养分效率、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简化栽培、农民增收等优点,应在我国大力推进缓控释肥料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应用。许为钢代表
        记者: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代表,您在两会期间所关注的是哪些热点问题?
        许为钢:对于这次在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危机,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怎样来应对危机,是我主要关心的问题。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把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摆在了重要位置,那么如何保证粮食安全,也就是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如何进一步强化,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会上提出了“大力推进我国缓控释肥料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应用”的建议,请问推广缓控释肥料的必要性是什么?
        许为钢:必要性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发展缓控释肥料是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用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1%的人口,粮食产量已达到1万亿斤,在粮食增产的众多因素中,速效化肥已成为一项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对粮食增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速效化肥的当季农作物利用率仅为30%~35%,尤其是氮化肥施用的回报率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肥效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25个百分点左右,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目前已有的缓控释肥料的养分利用率可达到50%~60%,因此大力发展缓控释肥料是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二是发展缓控释肥料是保护我国环境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化肥的过量使用在我国已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中科院南京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氮进入地下水,299万吨氮进入大气;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到了97.5万吨,这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了50%,从而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现象;同时通过反硝化作用向大气释放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因此,发展具有较高肥效的缓控释肥料,减少速效肥的使用量,不仅是解决我国人口吃饭问题的“大事”,也是保护我国环境安全的重大举措。
        三是发展缓控释肥料是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能源消耗看,我国每生产1吨尿素(速效化肥)约消耗1.0~1.5吨标准煤或800公斤油、气。我国化肥生产每年消耗煤炭约近亿吨,天然气100多亿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高恩元测算,我国如提高氮肥利用率10%,每年可以少损失氮肥250万吨,按通常生产1吨尿素需要1吨标准煤计算,就相当于每年节省540万吨标准煤。目前缓控释肥料的氮肥利用率比速效肥要高20%~30%,所以大力发展肥效高的缓控释肥料产业也与落实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
        四是发展缓控释肥料是我国农作物简化生产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需求。缓控释肥料能适应农作物不同阶段的养分需要,可控制养分释放且肥效期较长,因此其具有一次使用、“终身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特性,这将有利于简化农作物生产技术。简化农作物生产技术是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状况变化的现实要求,所以发展缓控释肥料将为我国农作物简化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是发展缓控释肥料是我国农民节本增收的一项重大措施。目前缓控释肥料的肥效利用率比速效肥要提高1倍左右,其价格也要高出近1倍,但缓控释肥料的研发和生产在我国尚属年轻的产业,尚未实现规模化的产业生产。随着我国缓控释肥料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加之其简化的农作物生产技术也具有降低成本的作用,因此从长远看,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应用将促进我国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节本增收。许为钢代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缓控释肥料是一种新型肥料,请许老师详细介绍一下目前这种肥料的科研生产及推广使用情况?
        许为钢: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量使用缓控释肥料,而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至2002年,全国申请的关于缓控释肥料已公开的专利达30项左右。有关研究内容涉及到抑制剂抑制氮素释放的机理、效果,碳铵长效化研究,尿素改性技术研究和控释材料等多个方面。从国内数十家科研教学单位的研究情况看,目前比较成熟的缓释肥料技术有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的抑制剂型缓释肥、郑州大学的肥包肥型缓释肥、广东农科院的水稻缓释肥、北京农科院的聚合物包衣肥料、山东农业大学的聚合物包衣肥料、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的涂层缓释肥料等,其中前三个产品有一定的推广使用面积,特别是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北京农科院与山东大学的聚合物包衣肥料也有中试设备与工厂,产品质量比较稳定,缓释期也比较长,而且成本低,有市场竞争力。这些研究与开发标志着我国缓释肥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制的缓释肥已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水平,部分产品还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泰国、阿联酋、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
        记者:就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在推广缓控释肥料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应用方面还存在那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
        许为钢:目前在推进缓控释肥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时间较短,虽然已经研制了几个技术相对成熟的产品,但已有的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与作物营养需求规律的吻合程度尚需进一步提高。二是虽然已有多家企业开始进行缓控释肥料的批量生产,如山东金正大肥业公司建成了50万吨产能的聚合物包衣缓控释肥料生产线等,但就其整体而言,产业规模偏小是一个重大障碍,这也是造成价格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三是与缓控释肥料相关的科学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农民对其使用技术知之甚少,严重制约了缓控释肥料的广泛应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加大缓控释肥料的研发投入,将缓控释新型肥料的研发列为国家和行业的重点科技项目,加强我国缓控释新型肥料的研发、相关原材料的研发、使用技术的研发,为缓控释肥料产业发展和生产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调整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措施,促进我国缓控释肥料规模化产业的发展;在使用上应广泛开展缓控释肥料实用技术的普及工作,利用农资补贴等手段强化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力度,促进缓控释肥料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总之,大力推进我国缓控释肥料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应用,符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促进农业与资源、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友好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升肥料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