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焦

访全国人大代表 陈立昶

     关注农业  关注农民
                    —— 访全国人大代表、宿迁市农科院院长陈立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我国连续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别是粮食已经实现连续五年增产。粮食生产历来在我国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009年我国政府仍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如何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目前我国棉花和小麦种植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为此,本刊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宿迁市农科院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陈立昶研究员。
  记者: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在粮食和棉花的种植上,您有什么看法?陈立昶代表
  陈立昶:对于粮食生产方面,我认为形势还是不错的,粮食实现连续增产,这个成绩是非常大的。今年小麦生产虽然前期遇到了严重干旱,但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发动广大农民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抗旱,现在多数地区旱情已经基本解除,只要中后期连续加强管理,实现夏粮丰收很有希望。今年国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仍然高度重视,在连续加大对农业粮食生产投入补贴的同时,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宣布将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斤分别提高0.11元和0.13元,这对加强粮食生产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粮食价格上去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会更高,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会更足。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人比较多,如果粮食价格上不去,农民种植粮食无利可图,种粮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因此,以价格作为引导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对增强农民种粮的信心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棉花生产方面,我认为今年的棉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根据目前有关情况分析,今年棉花生产可能会出现严重滑坡的局面。原因是今年棉花的种植面积可能会大幅度下滑。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2009年我国棉花减产看来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减产可能会很严重。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棉花生产成本已经大幅度提高,而棉花价格却在大幅度下降。2008年棉花的上市价格远远低于上一年,甚至已经低于当年的棉花生产成本,农民种植棉花已经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这样农民必然选择种植其他作物,或是减少对种棉生产管理的投入,势必造成棉花面积下降,单产、总产下降。
  我国是一个种棉大国,同时也是棉花消费大国,常年我国棉花总产量在600到700万吨,而多年来纺织用棉均超过1000万吨,国内纺织用棉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经比较高,近年来,每年都要大量进口皮棉。棉花在我国是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品,每年直接从事棉花生产的棉农超过1亿人,还有不少人从事与棉花相关的行业,如棉花加工、纺织服装等,假如棉花的种植面积再进一步减少了,对国外棉花的进口依赖就会进一步增加,如遇到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波动,进口棉花大幅度涨价,极易造成纺织业原料成本的大幅增加,影响我国纺织业的稳定发展。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大批劳动力就业。纺织业受影响,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就业,所以国家应尽快出台一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棉花价格进行调控。通过棉花价格的调控,促进与稳定棉花生产发展,让棉花有一个合理的价格,让棉农种棉有利可图,才能实现棉花生产的稳定,这是最基本的。目前已经是棉花播种季节,有关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否则今年棉花生产的被动局面将不可避免。
  记者:宿迁市农科院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都有哪些新的成果?
  陈立昶:近几年,我们农科院着力研究推广棉花、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改进科研手段,促进科技创新。我们研究的泗棉系列棉花品种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如泗棉3号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经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的泗杂3号、泗杂棉6号等也正在大面积推广,正在成为适宜棉区新的主要推广品种。泗稻12号水稻品种,泗麦1108小麦品种,泗豆288、泗豆520大豆品种等也正在进行大面积推广,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正在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
  主要农作物品种以外,目前我们还在加强设施园艺、温室蔬菜栽培、食用菌、特种水产、农区林木等研究,争取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对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更加有效的科技服务。如我们正在建设与已经投入运行的种苗产业园,通过蔬菜种苗的生产供应,带动大棚蔬菜、温室蔬菜的生产,既丰富了农产品市场,增加了城市市民菜篮子的花色品种,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前我们正在这方面加强研究,争取不断培养新优势,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你们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立昶:科技创新主要靠人才。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有一个计划,主要是大胆启用、引进、培养新的科技人员。一个科研项目从立项到项目实施,都要鼓励年轻人放手大胆去做,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农业生产、农业科研的实践锻炼中成长。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生产实践与科研实践,科技人员在学校阶段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重要,为科研工作打下比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最终理论和实践是要结合的。我们要创造条件,尽一切可能让年轻的科技人员在生动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科研生产实践当中去检验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会锻炼、提高他们的真本领,才能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与农业科研第一线真正发挥作用。
  陈立昶院长与本刊社长宋晖交谈  陈立昶院长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常年工作在农业第一线,您不觉得很辛苦吗?
  陈立昶: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农业生产科研第一线,确实比较辛苦,但对我来说,既很辛苦,同时也很快乐,也就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吧。你知道,搞科研需要长期的积累,像我们搞农业科研的需要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搞育种需要从收集原始材料开始,原始材料的收集、鉴定、研究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研育种目标也要来自农业生产实践,要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潜心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掌握科研工作的重点,定好科研工作的方向与目标,这样再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科研条件进行扎扎实实的、长期的研究才能出成果。一个科研成果出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能解决生产上许多难题,给农业带来丰收,分享丰收的快乐,就是一个很大的乐趣,这还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乐趣。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这个行业,一个是我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再就是当我们走到全国各地,听到人们称赞我们的品种、我们的技术为他们带来了丰收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很开心。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用的种子就是我们研究出来的,但是,我们的成果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能给老百姓带来收益,那就是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大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