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焦

访全国政协委员 曹小红

 

           创新教学模式,人才扎根市场

                                             
—— 访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科技大学校长曹小红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为历年之最。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要提高就业率,还是要从教育理念上下功夫,除了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识水平之外,教育工作者还要为他们开辟出就业的新途径,找到就业的新办法。笔者在今年“两会”的间隙,采访了天津科技大学校长曹小红,听到了她对大学生就业的新想法、新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曹小红

                         “3+1”模式开拓就业新途径

  记者:天津科大作为一个工科院校,非常讲求实践性,曹校长在2008年引进了一个“3+1”的模式,请问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您认为这种模式会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怎样的好处?现在这种模式的进展情况如何?
  曹小红: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现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暴露得更加明显,就业难的核心问题就是应届毕业生普遍没有工作经验,这一问题让用人方很头疼,毕业生更头疼。我在日本生活了很长时间,我看到他们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都是到实验室做试验,或者去企业实习,而中国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半年的时间在上课,另外半年在写论文,真正实习的时间最多两周左右,还没有来得及熟悉企业,实习期就结束了。正是基于这种窘境,我才引入了“3+1”这种教学模式。我身为校长就要做出这种新的尝试,我要把基础课、专业课的时间向前推移,推移到前三年,最后一年给学生腾出时间,让学生选择,如果学生想考研究生,想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就进入我的大学实验室;学生想搞技术研究,就进企业。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实践性是第一位的,天津科大可以帮学生找实习单位。这就是“3+1”模式的精髓,这个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使学生在就业之后不与实际的应用发生脱节。从我自己学习的经历来看,引入这种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个模式在操作上也有难点,因为要压缩老师的课时,这就涉及到教师的利益,这时校长就要协调。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虽然老师的课时被压缩了,但是学生汲取的知识量不能减少,教学内容也不能改变,而且讲授的内容还要更为精彩,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最需要的东西讲给他,这就增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也推进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现在“3+1”的模式只是计划在某些专业进行一个试点,因为天津科大一个年级有4000多名学生,完全实行不是很现实,大四的时候把他们都推向企业,企业也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尤其在这个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需要做试点,首先挑选食品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两个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做试点。

                             为新区产业链供应人才

  记者: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人才,滨海新区也给了天津科大泰达校区很大支持,那么,坐落在一个高新技术区中的泰达校区,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什么独特的思路?
  曹小红:我们天津有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高新区发展的领头羊,天津科大就是要扎根在这片科技密集的热土上,在这片热土上发展我们的学校,为新区的整条产业链供应人才。工科大学没有产业的支撑是很难发展的,天津科大一共两万名学生,我们就把其中一万人放在位于滨海新区的泰达校区里,我们的生物类、食品类、化工类这三类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全部在泰达校区就读,我们就是按照产业链的需求来放置的,使这三类人才与市场紧密联系,这种校区设置也是对“3+1” 模式的一种最好诠释。我们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要有一个认识实习,初步对滨海新区这些企业的企业规模、生产流程、企业文化有个大体的了解,到大学四年级时有个毕业实习,这阶段考察学生对于大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的运用,用实践去锻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样的实习机会是最宝贵的。现在很多企业都说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好用,因为应届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他们对企业文化不了解,对企业生产流程一无所知,正因为此,我们更要扎根滨海,为滨海整条产业链提供人才,这是企业与人才相互了解的很好的过程,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企业使人才得到锻炼和提高,随着滨海新区的不断壮大,这种机会会越来越多,我相信这是个双赢的选择。

                                大基地  临海建

  记者:在金融危机肆虐的今天,您在这次政协会议上提出要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议,请分析建立该基地的可行性。 
  曹小红: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设立第一个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出口基地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东疆保税港区拥有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这五大主要功能。国务院在《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中指出:“要以建设东疆保税港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国际化市场体系建设。”东疆保税港区可搭建为中小企业出口服务的国际产品交易平台,让国内供应商与国际采购商直接交易,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为企业降低由于各层代理而产生的经营成本,赢得企业的合理利润。
  第二,东疆保税港区具有区位优势。它所在的天津港是世界第六大港,面向广大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区域经济辐射能力强,是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的纽带,是我国唯一三线连通亚欧大陆桥且运输距离最近的港口。以天津港为中心的500公里半径范围内,分布着全国17%的人口和11座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物流条件。滨海新区作为开发开放的重要标志区和功能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配套产业集群,为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托。
  第三,东疆保税港区具有税收政策优势,是享受境内关外待遇的保税区,国内货物进区视同出口,实行入区退税。区内企业生产的运往境外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海关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税,或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这些政策叠加,会大大地减轻出口企业的税赋。
第四,东疆保税港区具有创新发展的优势。《国务院关于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批复》明确提出:东疆保税港区可根据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相关要求,在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以点带面,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政策叠加工作。如提供离岸金融服务支持,建立外汇结算更便利、风险更小的支持体系。
  记者:在吸纳外向型中小企业进入保税港区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方法?
  曹小红:首先,要建立中小企业出口产品制造加工平台。根据区域产业布局,采取“企业+园区+平台”的建设模式,将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中小企业的产品加工制造的组装和研发等机构和设备设在保税港区,将中低端的一般制造加工设在相应的配套产业区,形成紧密型产业链关系。
  其次,建立供应商、采购商的对接平台。建设东疆国际产品交易市场,将国内中小企业供应商和国际采购商聚焦东疆。同时辅导和协助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和专利登记,提供出口产品保税展示和营销平台,形成国际产业会展和供应链节点。
  第三,搭建中小企业出口融资服务平台。联合金融、保险、担保等机构,发展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开设离岸账户、提供出口信贷、提供国际保理等业务,为中小企业优秀自主创新产品出口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供融资支持。
  第四,打造国际贸易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大力实施电子口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交易,提供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和同类产品国际市场行情等信息,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服务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支持。
  最后,政府和社会共建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中小企业协会与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成立基地办公室,研究制定运作方式,落实准入审核,提供优惠政策,建设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工业、物流、商务等各种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