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两会专栏

全国人大代表 刘三堂

        增强农牧民科技培训,
        培养新型农牧民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清小香米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三堂

刘三堂代表



  当前农牧民的素质及教育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身体素质较差、科技素质不高等现状。据调查,农村劳动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48%,小学文化程度占39%,接受过后期培训只占10%左右;农牧民身体素质较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饮食习惯不科学,二是膳食结构不合理,三是不注意饮食卫生;科学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仅占2%,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大量农民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
  鉴于农牧民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农牧民教育的紧迫任务是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科技、身体、民主和道德等方面。农牧民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普及知识和文化,要拓展到职业技术、健康、道德、法律、政策、经济、思想等方方面面。
  
        开展政府主导、农业院校牵头、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
  引导农牧民积极参加培训。首先,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农牧民科技培训的目的与意义,鼓励、动员农牧民参加培训,激发农牧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搞一些示范点,如种植、奶牛养殖、温室大棚,先对一部分农民进行培训,以带动全村农民参加;再次,政府增加对农牧民培训的投资力度,农牧民培训由政府“买单”,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新理念,也符合WTO“绿箱”政策的要求。政府应将农牧民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由政府统筹安排落实。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农牧民,可获得补助乃至免费培训;最后,逐步建立农牧民资格证书制度。
  农业院校牵头培训新型农牧民。目前,在全国农业院校在振兴农村地区和农牧民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不能不说是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促进整个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可以借鉴韩国江原大学农牧民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经验,对农业院校进行改革,整合或更改现有专业,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农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根据产业和研究分类,设计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建立专门人才与现实接轨的教育系统,要挑选一批业务熟练,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村镇技术骨干,经培训考核,组成讲师团,在各村镇巡回演讲。
  兴办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增强农牧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兴办农牧民职业教育:首先,围绕地区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牧民,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其次,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效率。
  
        创建网络化的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内蒙古依靠集体经济支撑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面临着挑战,卫生系统所承担的农牧民健康教育职能必将进一步弱化,因此要加强农牧民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寻找一个能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替补队员”。另外,要发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守门人”作用,与医院服务相辅相成,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载体,成立农牧民健康教育协会,并以此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载体,可以达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的目的。
  
        转变观念,以农村基层组织为主体,加强农牧民民主建设
  相对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仍然处于一种滞后状态。从要抓好 “文明示范村”“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创评等活动载体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化服务网络载体建设,如成立各级农牧民协会等组织团体,以形成乡村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网络。农牧民通过这些服务网络,可以向协会组织者学习,从而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此外,要抓好节假日、农闲时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新农村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此外,我们政府还要构建推行农牧民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建立财政支撑体系
  为保证农牧民教育的可持续性,各级政府要逐步把农牧民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设立相应的教育培训项目,除保证农牧民思想和民主教育外,采取农牧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农牧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公共财政支出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形成按“三农”需要选择公共投入的机制,使政府公共支出社会效用最大化。
  
        创新农牧民教育制度,构建农牧民教育体系
  第一,政府是农牧民教育的投资主体。在投入资金的同时,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农牧民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上。 第二,农业院校和相关的农业部门是农牧民培训的实施主体。建立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地、县、乡互相衔接,上下贯通的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第三,农业产业协会、农牧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是农牧民培训的组织者。第四,以培养新型农牧民为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
  
        加强后继农牧民的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出去,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牧民将越来越少,农业后继无人即使在人口众多的我国也不再遥远。同时,农牧民教育的传承性也决定着后继农牧民教育在农牧民教育中的比重和构成。因此,后继农牧民的教育和培养,将成为农牧民教育乃至农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在培训农牧民的同时,提高农村牧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进一步调动农村牧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规范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选拔事业心较强的优秀教师担任校领导,严格监管和规范农村牧区学校经费,进一步减轻农牧民的教育负担。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牧区支教,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牧民教育的宣传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全面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政策规定,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确保农牧民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经过培训和教育,使农牧民在农业生产方面,能根据土壤类型、状况,掌握氮、磷、钾微量元素的需要及配比施用方法;在农产品营销方面,能根据市场供需信息,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并学会应用农产品促销、分销等实用技术;在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从政策和法律上让他们认识到讲道德,就是守合同,诚信经营才能和谐发展。那么,我国从事农牧业的农民的自身素质就会全面提高,无论是农民遇到自身的困境还是面对外来市场压力时,他们都能以所学的知识和理智的判断来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