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交流

大学的创新与人才培养




大学的创新与人才培养

文/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徐金梧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徐金梧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对风云变幻的变革时代。这些变革来自于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知识经济正在替代产品经济,知识成为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人民富裕的关键,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第二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换代,网络、通信、计算机、基因、纳米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第三,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封闭的经济体系,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第四,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受到质疑。大家也知道,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一、知识时代世界大学所面临的变革
  
        应当说大学不是一个完全独立于社会的群体。21世纪,世界开始走向知识时代,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正在取代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源,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实力、繁荣和富裕的源泉。在知识时代,受过教育的人和他们的思想已经成为国家的财富。大学应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大学的功能也不再满足于传播知识和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创造知识。
        大学所面临的这场变革来自于各种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知识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大学之间的竞争加剧,尤其是对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资源的争夺,使得大学出现了新的分化。这种竞争不仅仅是区域性的竞争,更多的是全球竞争,是关于人力资源的竞争。
        第二,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几百年来形成的保守的大学学科体系正在被分化,新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互动正在迅速形成,成为知识创新、技术革命的新的强劲的推动力。
        第三,经济的全球化也促使了教育的全球化,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广泛的应用,文化的多样性和教育的多元化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元素。
        第四,知识创新的无限性导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也更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也成为知识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第五,知识时代,大学已经不再成为封闭的纯学术机构,大学与社会的互动更加密切,大学应当比以往更加开放。

        二、知识时代社会对大学的责任
  
        大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大学变革更具有挑战性。这种变革必须采用战略的眼光,循序渐进,而不能是心血来潮的冲动。大学在变革过程中需要理解大学的核心使命、传统价值、社会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确定大学变革的目标和任务。社会呼吁大学变革,这将对大学提出新的要求。呼吁变革的声音,不单单来自于中国,也来自于全世界。大学的变革还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社会对大学的责任主要是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应当意识到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经济利益的投资,更重要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投资。没有哪一项公共投资像高等教育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回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美国在1999年有一个统计,美国平均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在10%~15%之间,对高新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大概是20%~30%之间,而对大学的投资,回报率远远超过了前面那项投资的5倍左右。所以,我们在思索国家对大学投资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接受高等教育既是一种个人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收益。
        第二,应该排除社会对大学更多的干预与指责。大学需要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我们的教师、学生应当静下心来,不要让太多的功利主义毒化大学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大学应当回归到它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这是大学最核心的理念。
        第三,国家应该在研究型大学设立跨学科、新兴学科的研究中心,提升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培育大批创新性人才。知识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拓者。
        大家也知道,大学培养的创新人才,企业都是需要的,是支撑企业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个提法不错,但是应该补充一点,大学是创新的源头。没有大学的创新,就不会有企业更广泛、更深入的创新。
        第四,要呼吁企业和成功者对大学的募捐。中国和美国的大学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差别,社会应当倡导感恩,在这一点上呼吁各位企业家能够把自己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大学里。实际上大学的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个用于大学的一些基础建设,还有一部分基金用于资助学生的学习。美国收的大学学费是不能支撑大学运行的,很大一部分需要从募捐的基金拿出来给学生。

        三、知识时代大学对社会的责任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坚守者与传承者,而且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在的社会,甚至是变革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它始终坚守自己的传统价值和学术体系。当21世纪进入知识时代时,世界各国的大学都面临着变革的压力,它们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寻求大学自身的发展。
        大学对社会的责任应该是多元的、多方面的,重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应当成为培育创新精神的摇篮,倡导学生和教师树立起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引领和提升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第二,大学应当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承担起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的职责。
        第三,大学应成为构建创新体系的核心,突破传统学术体系的界限,构建多学科的科技创新体系,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的问题。
        第四,大学应当成为成果转化的园地,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人才。

        四、中国大学面临的改革

        中国的大学面临的改革任务更艰巨、更深刻。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大学的办学历史都不是很长,大概都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当然也有一百年以上的。中国最早的大学是北洋大学,1895年在天津成立。现在北洋大学已经不存在了,北洋大学的一部分留在了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另外一部分移到了北京,成为北京钢铁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从1895年算起,也只有一百一十几年的历史。而欧美国家的大部分大学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中国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第二,中国几千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刻。应当说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兴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21世纪,它培养人的这种理念需要我们进行反思,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营造大学的创新文化,要提倡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教师发扬理性批判、敢于怀疑的精神。大学的文化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更应当有批判创新的一面。在这一点上,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中国的学生更多的善于继承,善于归纳知识,但不善于分析和创新,这是中国大学应当解决的一些问题。
        这个问题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呢?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第一,要倡导理性批判。
        第二,要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要容忍失败,清除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大家对中国的大学有很多批评意见,说大学现在造假太多,学术上浮夸太多。当然这里面有大学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因为社会不容忍失败。
        第三,要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感悟科学的真谛。我在德国念书时,也是在一个很好的工科学校。当时,我就有一个对比,应该说,德国的工科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人问我,大学是不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我说这是不对的,大学应当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技能。
        第四,倡导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文化。创新需要多元的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形成一种新的想法,才能有所创新。所以,很多大学都在倡导国际化,包括很多美国的大学,在国际化程度上走得很快。为什么?这是由于它们已经理解了在创新过程中,多元文化对大学的精神与大学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要均衡大学的学术权力跟行政权力。尤其强化学术权力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大学确确实实行政权力的色彩过于浓厚,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要向欧美的大学学习。大学毕竟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里面的上下领导之间的关系,需要有自由、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进行互动。
  
        五、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改革

        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改革,是改革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首先应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辩力,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有一句话,中国的学生理性思维远远大于感性思维。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一种定势,基于有秩序的思维。在创新过程中,往往需要批判的思维,需要很多感性的思维来提出新的想法。创新需要一种感性的思维。艺术上的创作和对科学的幻想,正是创新最重要的元素。
        第二,在改革教学内容跟方式上,要引入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第三,要构建产学研办学体系,让学生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中国的很多学生对国家的需求尤其是学科的前沿,了解还非常肤浅。另外,要加强通识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的第四个大的方面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加速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新生代的学术大师。同时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要求教授回归讲台,回归教学。国外的教授必须上讲台,而中国的很多教授都不是在教学,更多是在搞科研。这一点上,我们应当说是有问题的。另外,要扩大师资队伍的数量,保证教学的质量。中国大学的师生比大概是1:18左右,而国外好的学校师生比大概是小于1:10。
        最后要改革的是构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能够形成不同类型的办学层次,避免盲目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要明确各学校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强校之路,避免办学模式的趋同化。中国大学的趋同化,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还是非常明显的。
        责编/韩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