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连续挤压制造技术,让中国领先世界

 

连续挤压制造技术,让中国领先世界

——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宋宝韫教授



        2009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温暖如春。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大会在这里举行,这是科技界最引人注目的盛会,同时也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他们的热情感染着一月的北京,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在专家学者下榻的北京裕龙大酒店,我们有幸采访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大连交通大学教授、大连康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宝韫,这位68岁的老人精神矍铄,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谈到自己获奖,宋教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侃侃而谈中,我们走进了宋教授研究的连续挤压制造技术领域,也让我们对这位科学家肃然起敬。

宋宝韫教授        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1983年,宋宝韫被教育部选派出国留学,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连续挤压制造技术,也就是他今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这项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于铜材加工和铝材加工的最新技术,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它具有节省能源、节省材料、生产效率高、投资少、节约劳动力等优点,而且达到了绿色环保无污染的要求,广泛应用于制冷业冷凝管、汽车中冷凝器多孔管、护套电缆、铝包钢丝、变压器、大型发电机和电动机电磁线以及铜母线等领域,这项技术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片空白,1985年学成回国之后,宋宝韫研究的这一技术迅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并被确立为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宋宝韫开始在摸索中前进,这一干就是23年。
        谈到这些年的工作情况,宋宝韫教授深有感触。“是国家给了我们支持和帮助”,宋宝韫回忆说,“为了鼓励我们研究这一项目,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单位——大连交通大学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是教育部立项的研究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研究连续挤压制造技术的机构。”有了国家的支持,宋宝韫还面临着另一个难题,即如何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大连交通大学又帮助他解决了这一难题,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说到这里,宋宝韫教授列出了产学研相结合通常会遇到的四个问题:第一,研究的方向与内容必须符合市场需求,这决定了成果转化的生命力;第二,科研人员为了实现产业化,有时还需要研究其他领域的技术,需要学习许多新知识;第三,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困难多,时间长,要有决心和韧性;第四,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互不了解,要互相信任需要一个过程。由于种种原因,科技成果产业化往往耗费一个漫长的时间,甚至半途夭折。“而我们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宋宝韫教授说。为了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他们决定自己创办企业,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大连康丰科技有限公司。学校进行产品研发,提供技术设计,康丰公司出资金、厂房、设备,做市场,进行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这两者的结合达到了奇效。
        在研究这一项目的初期,宋宝韫就意识到这一技术有着很大的市场,他们用国家投入的少量科研经费起步,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因为目标明确,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接受,他们不断积累经验和经费,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事实上,应用技术的关键在于应用,如果没有得到应用,技术就会变得毫无价值。“我们不仅是目标明确而且体制完好,在学校里我们是教授,在企业就是研发人员,我们知道这项技术应该怎么应用,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市场,面对客户,我们从市场中捕捉信息,向客户征求意见,我们就会知道下一步该去研究什么。”宋宝韫的努力充分收到了成效。

        我们的科研要顶天立地

        “我们感到特别自豪的就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外厂家提供了400多套连续挤压成套设备。”提到公司的成绩,宋宝韫教授的喜悦溢于言表。的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连康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连续挤压成套设备已经遍及世界五大洲,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澳大利亚,世界上用过这些设备的发达国家都对中国的产品竖起了大拇指。
辽宁省委领导听宋教授汇报        “我们的口号是‘我们的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立地’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生产情况,符合中国的市场需要。”宋宝韫将这一口号时时挂在嘴边。企业利税提高了,工人待遇提高了,生产成本下降了,客户口碑也好了,这项技术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效益,也让世界感到震撼。这400多台在世界各地运行的机器,让宋宝韫感到了“幸福”,“我有两个儿子,都在国外,一个在国外定居,一个在国外工作,但我有400个女儿,就是这400台机器。400个女儿出嫁到国内外各地,我对这400个女儿的关心远远超过我对两个儿子的关心,我关心女儿在企业过得好不好,有没有给自己的婆家带来财富。过去国外都看不起中国,认为中国产品不行,虽然便宜但质量却差,而现在我们制造的机器物美价廉,这让其他国家对中国刮目相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国争光,为民谋利。”这也是宋宝韫这么多年来对自己的要求,因为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为自己工作,而是为员工,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人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拼搏的劲头却不减当年,他知道,这项技术还可以向很多领域扩展,需要继续进行研究。“我们研究了20多年,还可以再研究十几二十年。”宋宝韫的这份执着让我们感动。

        在专利保护道路上的困扰

        康丰科技有限公司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令宋宝韫教授至今仍然困扰的,就是对自己技术与产品的专利保护。最初的连续挤压制造技术一直在国内独领风骚,2003年市场扩大之后,随着对这项技术需求量的进一步扩大,南方的一些企业开始仿制康丰的产品。从海外归来的宋宝韫,最初还停留在西方人对专利保护的认识上。国外的专利保护意识很强,也不会仿制其他人的产品,对技术的保密工作也相当完善。当市场上出现仿造康丰、价格比康丰便宜的连续挤压制造成套设备的时候,宋宝韫再也坐不住了。因为国情的不同,自己辛辛苦苦研究了几十年的项目被别人轻而易举地“剽窃”之后,宋宝韫难过的心情不难理解。
        “开始我们没有重视专利保护,因为我们认为技术要保密的话就应当好好保护起来,而不用申请专利。申请专利是将技术内容详细地写出来,告诉别人这是我们自己的技术,你不能使用,但也给了好多企业钻空子的机会,他们能清楚地了解这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很快就能做出一样的,他不需要研发,没有研发上的投入,节省了很多的资金,却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我认为申请专利是两方面,一是申请,再者是如何保护,即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有哪些措施来保护专利,没有相应的执法功能,无打击违法的机构,某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还在起作用。现在我们申请专利的目的只能是防止别人去投诉我们,这大大影响了我们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中国制造要变成中国创造,如果不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就很难有人创造新技术,都是仿制,怎么能变成中国创造。”谈到专利保护,宋宝韫显得很无奈。
        康丰科技有限公司今天的成就引人注目,连续挤压制造技术,也让中国震撼着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中国涌现出大量如康丰般令人自豪的企业、如宋宝韫般为国争光的科研人员时,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就为期不远了。
                400母线        400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