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交流

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创新要素已取代城市发展所依赖的交通、原材料、区位等因素成为左右城市核心竞争力、影响城市未来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背景下的城市现代化进程,面临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创新文化环境营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特别是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造成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压力,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已成为应对危机、破解发展困局的重要选项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创新主体、构建创新体系、培育创新环境、评价创新绩效是当前建设创新型城市亟需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形成一个体系

        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而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相互融合的城市演变形态。目前,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度量标准是:技术对外依存度不超过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超过70%,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3%,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4%。此外,创新型城市还应有良好的创新政策和制度、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一批实力雄厚的创新型企业,成为区域经济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中心城市。研究国际上成功的创新型国家(如美国、芬兰、德国、日本),和创新性地区或城市(如新加坡、韩国的大田、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城市或地区均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创新体系,拥有很好的创新要素,在创新能力和产出等方面都表现上佳。
        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城市应拥有大量的创新产出,需要连续不断的创新活动来支撑这些创新产出。因此,创新型城市必须具有一套完备的城市创新体系。城市创新系统由以下要素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投入、实施和利益主体;教育培训机构—创新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主要环节,是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支撑;科研机构—创新系统的创新源和知识库;中介机构—创新系统中技术供方和需方的桥梁;金融机构—创新的资金支持者,是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要素;政府—创新制度的供给者,可以通过政策法规输入和反馈的调节,弥补市场失灵和系统失效。城市创新系统各要素,特别是主体要素(企业、政府、教育和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和非主体要素(文化制度、基础设施、知识发展等)的相互组合构成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独立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共同构成复杂的城市创新巨系统。这一动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可在政府和市场机制的调控下,与外部环境(国际、区域、国家等)相互交流与融合,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正是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在创新系统下的协调互动,有机配合,构成了创新型城市的自我平衡发展机制,推动形成创新型城市的大量创新产出,保持城市创新能力经久不衰。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增强六种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提高城市创新系统中所有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系统能力。具体反映为六种能力的提高: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原创性科学研究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具有基础创新要素地位。它包括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配置能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其中,科技创新投入是形成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配置能力是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支撑能力是决定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管理能力是确保各种创新资源有效流动与配置以及创新活动各环节协同的保障;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是衡量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准。
        二是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新技术产业化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科技只有产业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科技也只有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形成产业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
        三是管理创新能力。科技和管理是支撑现代经济的两大车轮,只有经过有效管理才能使各种创新要素实现最佳配置,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打破传统管理常规,创新管理模式,是当前实现城市创新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是品牌创新能力。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品牌其实是物化的实体概念对应人群的情感需求,是长时间不断积累的结果,需要有核心价值、文化内涵、外在表征等多种要素支撑。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也才能为推进科技创新和新技术产业化占据相应的市场空间。品牌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五是体制机制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因素当前是困扰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现实问题,良好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调动创新资源和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僵化保守、不适时宜的体制机制则是影响创新软环境、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巨大障碍。体制机制创新是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基本前提。
六是文化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奔涌的创新思想源泉,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对于激活创新思想,保持城市旺盛的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后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当前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与科技相关的主要问题

        1、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创新型人才是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人才基础。建设创新型城市,人才是关键,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较为匮乏。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尚未成为国际科技人力资源强国,一流国际顶尖科技人才较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差距,一流的教育机构、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的数量和水平差距更大。
        2、政府引导下的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有待健全
        科技研发投入是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政府引导下的多层次科技研发投入体系不断完善,具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企业研发投入经费持续增加。但政府引导下以企业研发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科技研发投入体系还不健全,科技研发投入的总量与先进国家和地区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家投入到R&D方面的费用总体水平还不够高,R&D经费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果还差强人意。
        3、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是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微观载体。但我国城市总体上还是外向型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加强。近几年来,我国技术发明和软件著作权的申请量在全世界增长最快,但是,在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总体来看,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缺乏民族产业,民营、国有企业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大品牌比例很低,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着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和创新品牌的双重缺失。
        4、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开放创新机制成效尚不显著。开放创新是当今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实途径,目前各城市已经充分认识到全力推进开放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机制。但是,开放合作机制对许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效尚未显示出来,也不能对“开放合作创新机制是否已经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撑”这一命题给出肯定的答案,这方面亟待加强跟踪,适时调整,以将开放合作创新的成果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切实联系起来。
        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浅层次上,而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深层次的合作还较少。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制约了内源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利用,而在利用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的外源性创新成果方面渠道不畅,进一步制约了对国内外科教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技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目前,城市科技服务组织尚处于向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业务雷同,缺乏特色和非专业化,造成了市场需求和服务供给不匹配和收入较低等诸多问题。科技服务机构存在的数量多、规模小、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难以实现全方位服务,与服务产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距离。科技服务的生命力在于知识和信息,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是服务机构获取信息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服务的发展要求。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做到真正共享,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低和成本过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极大地影响了服务的质量。                   责编/刘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