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自主创新 聚焦合肥

开幕式

        十月金秋,硕果飘香。10月28日,2009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隆重开幕,科技创新大潮的涌动、中部崛起的强劲势头、“合肥现象”的活力使得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合肥再次聚焦海内外宾朋的目光。

        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山宣布对接会开幕,安徽省长王三运,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张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等分别致辞。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省外有关城市、省内各市代表团,20多个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和合肥海外友好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大型企业的代表,海内外企业家、投资商代表,国际友人及华人华侨代表共5000多人出席开幕式。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致辞时指出,安徽省及合肥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探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为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指导推动全国自主创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
        2009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与安徽省政府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共同主办。本届对接会分设11个大型专项展示交易区,推出数千个科技成果项目,并举办了人才博览、项目对接、主题论坛、签约仪式、成果发布等一系列活动。
        本次对接会展览规模为2万㎡,共12类37个展馆,其中教育部、中科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电集团、炮兵学院5个展区6000㎡。各展区参展商875家;参会企业约1700家,其中高技术企业1200家,境外企业约300家;参展项目达3816项,比上年增加了349项;各种实物及模型达1500多种3000余件,比去年增加了近10%。
        对接会签约项目成果丰硕,其中自主创新金融合作项目182个,是去年的11.4倍,签约贷款金额435亿元,是去年的2.3倍;自主创新对接项目62个,总投资393.4亿元,比去年增长40.5%;其中,协议外地资金380.1亿元,比去年增长83.2%,安徽正成为投资洼地。此外,安徽省与中国电科集团签署了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在合肥共建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力争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还签署了合芜蚌产权交易市场战略合作协议,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安徽工作站也正式揭牌。
        本次展览展示也突出了高新技术,共发布展示高新技术项目2000多项,其中大学科研院所发布展示1000多项;发布企业技术需求200多项。招商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现代商务、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及家用电器等10大类226个项目。同时,展示了世界首个保密量子通信光纤试验网络、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光激光头、第一颗拥有自主产权的DRAM芯片、第一个微型绿光激光电视显示器件、首个通用型无人机模拟训练系统等。这些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成为本届对接会的亮点。
            
安徽省省委书记王金山宣布本次对接会开幕                合肥市市长吴存荣接受记者专访    
        创新要素对接何以在合肥亮点频出?合肥市长吴存荣向记者介绍了合肥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一些基本做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他说,合肥具备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本条件。它是安徽的省会,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科教资源十分丰富。2004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合肥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合肥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当记者提问合肥市近年来的创新城市试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时,吴市长用“五个明显加快”做出回答。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达1664.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人均水平跨入“5000美元俱乐部”;财政收入30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1亿元。今年上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形势下,合肥经济逆势上扬,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35.15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9和4.2个百分点,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继续位居第一;GDP总量占全省比重为18.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总量、增速仍然保持全省第一。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2008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0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0.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13.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9%。2008年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近一半属于科技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3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7%左右,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明显加快。合肥市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电、语音合成、动漫、雷达制造、交通事故预防、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作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合肥高校科研机构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中央在合肥转制院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近四年来销售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长50%和30%以上。
        四是创新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等齐头并进,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五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加快。在合肥试点市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打造全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增长极。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淮南等市为支撑的创新城市圈,涌现出奇瑞、丰原、马钢、铜陵有色、淮南矿业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典型。
        五个加快,不仅展示了合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更是代表了中部崛起的速度与质量,体现了创新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10月30日,对接会落下帷幕。聚焦合肥,我们看到的是自主创新的巨大能力与潜力,也看到了合肥的努力付出与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