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外资围剿下的民族品牌启示

image.png

你是不是也以为,日常所见所用的中华牙膏、大宝、苏泊尔、太太乐鸡精、南孚电池等日用品,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品牌。结果却被狠狠打脸,它们都早已不姓“中”。

你知道为什么鸿星尔克、白象方便面一度那么火,不光是因为捐款、土坑酸菜事件,而是因为它们是国产品牌的捍卫者,是铁骨铮铮拒绝外资的民族企业。但是,像这样的民族品牌如今我们还能说出几个?为什么很多我们熟知的民族品牌越来越不纯粹?为什么有些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之后就慢慢消失了?外资和民族的联姻,真的都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吗?

事实证明,很多中国本土品牌脱离中国身份、外嫁跨国公司,面临的结局无非就是衰退消亡、被贱卖、奋起反击,只有那些独立自主、倔强发展的民族品牌,在商界的血雨腥风中岿然不动。

“豪门梦碎”的传统消费品牌

外资进入原本是件好事,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也确实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也有很多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之后,不断的走下坡路,有些被外资利用完之后就被雪藏,直到销声匿迹。

中国啤酒企业众多,深入人心的品牌也有很多。作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家,哈尔滨啤酒如今已然是一家外资公司。成立于1900年的哈尔滨啤酒厂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企业,20世纪末,曾畅销全国并远销国外,2004年,美国安海斯公司(AB)收购哈啤99.66%股权,并把哈啤公司私有化,开始靠收购来吞噬市场份额。其实不止哈尔滨啤酒,在此之后,百威又相继出资,将珠江啤酒、南昌啤酒、唐山啤酒等多个品牌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泱泱中华,国产啤酒均纷纷另作他姓。毫无疑问,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本土啤酒产业,特别是区域性啤酒品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

还有家喻户晓的中华牙膏,上世纪80年代,“中华”凭借市场占有率达到40%稳坐中国牙膏第一品牌的宝座。但在引进外资之后,中华牙膏的辉煌历史就戛然而止。1994年,上海牙膏厂想以市场换技术,外资却想以资本换市场。上海牙膏厂就和联合利华合资成立了上海联合利华有限公司,联合利华只用1800万美元轻松拿下了这家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并获得中华牙膏品牌的永久租赁经营权,条件仅仅是每年向上海牙膏厂缴纳销售额2%的品牌使用费。联合利华曾承诺会按6比4的比例,对中华牙膏和它自己的品牌“洁诺”牙膏进行推广,但事实证明,联合利华最后并没有兑现承诺,而是主推自己的“洁诺”牙膏,甚至准备雪藏“中华”,只不过,联合利华低估了“中华”这个品族品牌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在几乎没有广告投入的情况下,中华的销量依旧超过洁诺,这才让联合利华断了雪藏“中华”的念头,继续打好“中华”这张感情牌。但是,中华牙膏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会,曾经的行业巨头现早已跌出了国内牙膏第一梯队。

事实上,被外资收购后衰退甚至消亡的民族品牌还有很多,大宝、小护士、丁家宜、美加净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2018年,美国强生公司用23亿元收购了大宝,却将大宝边缘化处理,一不搞研发,二不做广告投放。其实,美国强生收购大宝最看中的是大宝的销售渠道资源,然后通过自己的产品,覆盖掉大宝的市场份额。

2010年12月,丁家宜与科蒂达成战略协议,科蒂以24亿元收购丁家宜并持有100%股份。在收购丁家宜后,科蒂通过丁家宜的渠道使得销售额增长了一倍,但在发展丁家宜这个品牌上面,科蒂却毫无作为,再加上竞品挤占市场份额,丁家宜被收购2年后,由于连年亏损,丁家宜退市不可避免。

如今反过头去看,有些外资收购民族品牌,并不是要把它做大做强,而是为了给自己产品打入中国市场铺路。很多寄希望于通过和跨国公司联姻打开国际市场的民族品牌,最终梦碎“豪门”。从被收购那一刻起,民族品牌或被打入“冷宫”,或被采用“温水煮青蛙”方式,将购得品牌消灭于无形。在日化领域,现在,你能叫得出名字的洗衣液、洗发水、化妆品,十有八九都是宝洁、联合利华的旗下产品。

除了那些消亡的品牌,还有的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后,因经营不善被毫不留情地贱卖掉。河南新飞电冰箱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冰箱行业的“四朵金花”之一,1996年,新飞的市场份额接近20%,跃升中国的前三强。2005年,新加坡丰隆亚洲有限公司拿到新飞90%的控股权,但由于丰隆亚洲没有家电行业的管理经验,而老新飞的管理团队又被边缘化,丝毫没有话语权。新飞的销售额从2012年起开始连年下滑,到2017年全面停产,一个成立了30多年的民族品牌,就这样灰飞烟灭。2018年4月13日,丰隆亚洲明确表示从新飞撤资,一代巨头新飞,最终沦落到了破产被拍卖的境地。外资接手的十多年里,员工工资却不涨反降。

和新飞有同样命运的还有金丝猴奶糖。金丝猴曾经与大白兔齐名,全国销量排第三。2007年的销售额达15亿左右,还有遍布全国的销售渠道,2000多个经销商。美国巧克力巨头好时也正是看中了金丝猴在二三线城市的下沉渠道,于2014年9月以35亿的价格全资收购了金丝猴及其旗下的所有“金丝猴”品牌和资产,被当时的国内食品行业视作“狼来了”。但在收购之后,金丝猴没有出过新产品,没有进行过渠道升级。当新老团队的磨合出现分歧时,好时毫不犹豫的选择对金丝猴的操作人员进行大清洗。混乱之下,销售乏力,金丝猴经销商的市场费用从20%掉到5%,2017年,好时和金丝猴的经销商各执一词对薄公堂,四年忐忑婚姻路,美国好时最终与金丝猴说分手,曾经的糖果大王金丝猴被以2亿元的价格贱卖。

娃哈哈全自动生产装备

奋起反击的“民族觉醒”品牌


对于很多外资而言,接手一个品牌就是一笔生意而已。很多跨国企业对我们的民族品牌没有丝毫感情,在他们的战略布局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收购就是为了赢利,赚钱的时候他赚的盆满钵满,亏损的时候,他釜底抽薪。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一个几十年的民族品牌或许就此被葬送,一起陪葬的还有,成千上万名员工及其几十年的默默付出。

尽管也不排除有些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之后成为了幸运儿,得到更好的发展,但这不是我们对那些被雪藏、被抛弃的民族品牌视而不见的理由和借口。在面临外资粗暴收购民族品牌,目的是为减少或消灭国际市场上对手的局面时,还是有一些民族品牌开始“觉醒”,重整旗鼓。

曾是名副其实的国产汽水之王——北冰洋汽水,1985年到1988年创造了一亿元产值的神话,利润高达1300万元。1994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资,为了帮百事可乐打开市场,北冰洋慷慨地实行了一瓶北冰洋搭配一瓶百事可乐的捆绑销售。结果,百事可乐市场打开了,北冰洋的销量却严重下滑,百事趁火打劫,追加投资,直接获得了北冰洋的控制权,将北冰洋雪藏了整整15年。北冰洋的厂房被卖,员工也被迫下岗。

为了不让一个民族品牌就此消失,2007年,已然觉醒的北冰洋与百事谈判,要求收回北冰洋的品牌经营权,为了回归,北冰洋甚至被迫答应了一个屈辱性的要求,四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产品,北冰洋相当于使用自残的方式才赎身成功。

所幸,回归后的北冰洋开始了国产品牌逆袭之路。2012年,北冰洋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2014年破亿,2018年接近8亿元,甚至在2021年实现了借壳上市。

在当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掀起的合资浪潮中,不仅北冰洋被雪藏,其他的国产饮料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包括与百事合资的重庆天府可乐、广州亚洲汽水,与可口可乐合资的沈阳八王寺汽水、天津的山海关汽水、青岛的崂山汽水。国外的两大可乐巨头仅用了几年时间,产销量就超过了所有本土汽水的总和。

这哪里是并购,分明就是围剿。虽然这些被围剿的汽水品牌,如今很多都已通过法律手段或是谈判拿回了品牌经营权,但在他们消失的这20年间,两大国外巨头已经悄然占据了中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要从他们手中把失去的市场再夺回来何等艰难?

还有前面提到的金丝猴,原有的经销体系因收购风波损伤殆尽,直到2018年,金丝猴创始人赵启三通过间接方式二次“迎娶”金丝猴,这一收购案例才得以平息。对于金丝猴的回归,能否逆袭实现“大圣归来”,还需要在销售团队的建立、修复与渠道商的终端关系、调整产品线、产品创新与升级几个方面下狠功夫。

“倔强生长”的民族自主品牌


李宁曾经说过,中国故事好讲,中国品牌难树。

一个民族品牌的成功,并不是单单靠资本就能实现,它们有着独特的气质,民族品牌不仅凝结着创始人和团队的初心,也是很多人的儿时记忆,沉淀着我们一代代国人的情感寄托。同时,它们也是有灵魂的,很难用金钱来购买和复制。

在外资蜂拥而入的裹挟下,不少民族品牌咬牙撑住、倔强生长。近10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以华为、海尔、奇瑞、吉利、格力、鸿星尔克、白象、娃哈哈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一直在顶住压力倔强生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消费市场,外资早已虎视眈眈,盯上了方便面行业四巨头: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白象。其中,康师傅早在1999年就与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展开合作;今麦郎的前身华龙面业,在2004年与日清食品合资成立中日合资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统一的股份中也出现多家日资企业。唯有白象,屡次拒绝日资抛来的橄榄枝,成为方便面四巨头中唯一的纯民族品牌。白象创始人姚忠良更是放话:“宁可倒闭,也不让日资入股。”因为他知道,如果国内主要的方便面品牌都由日资控制,那中国人就将失去整个方便面市场的话语权。

尽管白象早在2001年销售额就突破6亿元,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食品制造企业。但势单力薄,在日资、台资的围剿下,跌出行业第一梯队,在方便面巨头康师傅和统一仗着雄厚的资本大打价格战,抢占了中高端市场的情况下,白象方便面只能退出一二线城市,押注下沉市场。即便如此,姚忠良和白象都从未妥协。2011年,白象食品正式完成改制,姚忠良更是定下了“力争用15年的时间带领白象进入世界食品行业,努力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的宏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姚忠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除了方便面之外,白象还进军到其他面食、主食、面粉上下游产业,甚至拓展到饮料领域,俨然就是要布局整个食品领域的架势。

厚积薄发,终成大器。专注与创新,是民族品牌必须的修行。

今天的华为,已成为中国出海企业的代表。华为多年来对于技术创新的执着,不断刷新世界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在娃哈哈的生产车间,公司自主研制的码垛机器人,能完成成品箱的整列、抓取、码放等动作,用工少效率高,目前已应用到全国几十个生产基地。宗庆后始终坚持的质量和诚信成为品牌的基石,而创新更是长盛不衰的秘诀;李宁品牌采用“专业产品、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四位一体”的数字消费理念,保证持续盈利。

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民族品牌发展除了需要“伯乐”,需要一个真正懂它、爱惜它的人之外,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其次是紧盯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中国品牌的崛起,依赖于我们每位消费者,也希望更多的本土企业在踏实做好产品,为树立民族品牌开拓更大的商业版图时,回馈给我们更好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