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科技创新的两会报告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一万字左右的报告篇幅里,“科技”一词出现了23次,“创新”出现了43次,相比于去年的9次和12次,在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今年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展开。

2021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科技与创新又一次以“组合拳”的形式捆绑出现。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到2021年鼓励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我国的科技创新深度再上台阶,为昂首阔步迈向“十四五”指明方向。

大力促进科技创新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关键词 |  国家实验室


2020年,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黄河实验室落地河南、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建设、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建设……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504亿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198个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4.57万个项目。截至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5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35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36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7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86家。

关键词 | 科技成果转化


疫情之下,我国的科研工程并未停滞,反而成果赫赫,全年共成功完成35次宇航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放运行;量子计算原型系统“九章”成功研制;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我国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在这异常艰辛的一年里,我国科技取得的成绩让全世界侧目!累计全年授予专利权363.9万件,比2019年增长40.4%;PCT专利申请受理量7.2万件。截至2020年年末,有效专利1219.3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221.3万件。

2020年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接下来,科技成果转化依旧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支撑,国家仍将科技创新放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位置,大量激励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2021年2月23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进一步规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


关键词 | 数字化转型


疫情的到来,无疑给线上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然而对于实体企业来讲,市场形式的倒逼,也就催化了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从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参评的众多行业中,排在首位的是制造业企业,占比42.3%,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先锋。

结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众多走在数字转型前列的企业积极应用AI、IoT、RPA等新技术。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化正从企业个体转型上升到产业协同升级,加速产业生态的变革与重构,与此同时,企业对于数字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关键词 | 科技自立自强


从我国自身的科技发展来看,科技自立自强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芯片、基因工程等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最大的隐患。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自主研制才能防范外部风险,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关键词 | 基础研究十年行动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依旧是短板,但中国加强基础研究的决心坚定不移,2021年意义非凡,“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加强基础研究在国家科技工作中占据重要一席。工作报告从两个时间维度,对加强基础研究做了定位。  

——面向“十四五”,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应用驱动倒逼基础研究,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面向中长期,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关键词 | 数字中国


在线挂号、刷脸支付、在线会议……这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数字中国带来的变革,更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一个个缩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

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关键词 |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是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根据实际需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在原先提出的15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1项,目前为“15+1”。





关键词 | 科技创新+实体经济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但也应看到路径不明晰、基础不牢固、生态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各地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针对这些“痛点”,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所体现,江苏省提出,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上海市提出,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新生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四川省提出,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 | 科技开放合作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同科技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太适应。科技开放合作为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提供新途径,包括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脱贫、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中国能够为世界提供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等服务,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科技开放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更好的开放才能带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 科研人员减负


2020年10月28日,科技部公布《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这份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发布的文件明确,为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持续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四维”的制度弊端,使众多科研人员心浮气躁,为科研人员减负,就是为我国的科研环境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科研事业。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经济健康发展

2021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运行、企业创新政策、制度建设相关话题,报告中都有哪些亮点?本刊记者为您一一梳理。

政府支持,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关键词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鼓励疫情重灾区对承租国有房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 |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


鼓励创新,组建联合体

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 中小微企业创新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统筹新兴产业布局。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运用好“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关键词 | 组建创新联合体


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弘扬企业家精神。

关键词 | 支持民营企业创新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又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据相关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超过70%,仅就发明专利一项,民营企业的贡献率超过75%。


稳定就业,持续健康发展

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

关键词 | 促创业稳就业


降低就业门槛。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争取年末全国城镇失业率降到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