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湾区发展的院士视角

陈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跨界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广州要通过原创性起到枢纽作用,撬动带动其他地方。这是因为广州人文历史底蕴浓厚,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广州通过加强原创能力和提高转化能力,可以助推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怎么能够提高原创能力,提高转化能力?孵化器和加速器很重要。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每个环节都存在壁垒。只有环节的参与者共同讨论评估,才有希望减少壁垒。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人才、政策、市场和金融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做起来,就要把“9+2”真正的连城一片,这些城市必须联动起来,不能各自为政。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规划的国家战略,目的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吸引国际创新资源聚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促进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关键的关键能不能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流通,这是关键的关键,做好这个要有很好的顶层设计,有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就有9+2的机制。

我们最大的不足是高端人才不够、原创性不够、转化率不够,新时代来了,产业革命来了,人工智能来了,区块链、大数据来了,我们的科技是一张白纸,可以超越,在新的领域我们可以跟他们竞争。所以我建议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强强联合,开发一个独特的学科,新时代来了,产业革命来了,独特的学科,独特的培养方式,所以我们在里面要提高我们的原创性能力和转化能力,一定要跨界融合,加强我们同世界各地的合作。我们要成为智慧城市一定要做到三位一体,就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跟城市生态结合起来。要拥有自己的核心产业,并且一定要是高科技,中高端产业。有中高端的产业,要有人才,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交通方便,让人生活加舒适安心。



王迎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东要加强与大湾区联动

广东已经对外公布相关行动计划,瞄准世界先进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突出了“锻长板”的战略取向,集中资源培育和发展优势支柱性产业,不仅有助于增强广东经济发展韧性,而且可以使广东拥有一系列“杀手锏”产品,推动广东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发展思路创新。

广东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仍缺乏能够引领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世界级产业和世界级企业。从全球产业实践看,国际著名的都市圈均培育出了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如纽约的生物医药、旧金山的电子信息、东京的先进制造。此次行动计划谋划选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就是针对“长板不长”问题,着力在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中培育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行动计划提出要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旨在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生产系统,进而培育出更多引领广东未来产业发展的世界级企业。

另外,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不是在广东区域内孤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倡议等联动,实现与港澳和国内外其他重要区域的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在有优势的关键产业链上实现集群化发展,打造优势互补、辐射全球的新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要利用三地两体制,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科学技术的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把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真正提升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大湾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科技发展、材料先行,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包括重点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环保能源、汽车等,所有的这一切,材料不过关都是没办法去做的。



郭仁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湾区各城市应该相互配合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经济活跃度高,承载的经济总量以及人口总量非常庞大,但区域空间却非常有限。通过网络空间来承接大部分社会经济活动,能弥补地理空间以及土地资源上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能力,这种辐射能力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远远地超过省界,甚至是超过国界。

发展数字经济能够实现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应该积极推进。有些人或许会担心发展数字经济将带来消极的影响,有些行业会因此而没落,甚至是消失。但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利用新的技术可能会取代某些行业,但必定会催生新的行业。

大湾区是一个整体,产业发展之后,我们的创新速度加快,新技术不断涌入到传统行业,就需要更大的空间集群,区域间协作合作才能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

在教育、人才合作等方面,粤港澳三地政府、高校及研究机构要尽可能的减少城市之间交流合作的行政及基础设施障碍。粤港澳之间的人员交流和通行应尽可能便捷化。城市之间应自视为发展共同体,注重开发融合发展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不仅要统一规划建设、达到通用水准,更要注重发展思路的转变。此外,配套服务也需要进一步融合完善。以看病就医为例,若深圳老人在香港看病,可就地报销,那么整体上两地的交流沟通便会更加流畅。

大湾区各城市之间应该注重相互配合,协作团结,共赢发展。大湾区发展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实力。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城市之间更需要团结起来,一起发展。大湾区跟长三角、京津冀也不应该是竞争关系,而是一个合作关系。我们不该局限于区域之间的竞争,而是彼此协作,影响国内外市场,更好地实现发展。



刘焕彬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双创”是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创业是人才资源聚集和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而企业 作为产学研结合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交汇点,作用不容忽视。在完 善好知识产权流转和保护机制、“创投”机制,加强政府政策法 规以及创新环境的引导的前提下,创新创业将催生大量微小型 科技企业,培育出大中型创新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服务,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

培育和发展“双创”,如同植树,首先要有好的种子(技术创新成果),然后要有好的土 壤(市场需求),要有肥料(资金支持),要有阳光、空气、水分(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凡能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区域,都具有如下六大特征:一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二是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三是拥有 一批世界级企业和创新企业集群;四是风险投资充裕;五是创新创业中介发达;六是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建设好大湾区,首先,政府的决策和引导十分重要,要完善创新机制和环境。例如,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体系,弥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筹资能力的不足。其次, 传统制造业企业和研发单位都要主动融入智能制造技术 研发与应用生态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效益 的空间很大,我们应持续有力地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再次,大湾区城市群的高校要与企业深化对接合作,推动协同发展 ,助力大湾区创新发展 。高校不仅是人才输出最重要的源头 ,也是科研成果的摇篮 。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中要重视需求推动,而不是只局限于论文的发表 。特别要发挥企业家在在双创中的统帅作用。大湾区的企 业家更需要敢于在众多的竞争中拼闯,企业家不仅需要有志气和勇气 ,还需要有灵气 ,要有能抓住发展机遇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