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高端访谈

访谈

潘晨光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世界级湾区要注重人文生态建设

世界级大湾区一共有4个,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人口、面积,数量规模指标上,基础还是比较好,但人均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目前与其他三个大湾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和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11个城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的湾区,除了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还要重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的问题。粤港澳作为一个开放的世界级大湾区,一定会有世界各国的朋友来发展和交流。各国人带着各国的文化,就需要我们的哲学文化和世界文化融汇,共同创造适合大湾区发展的、能给未来中国发展形成示范的一种人文生态,这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每个国家的人在这里发展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很舒服,而不是按某个地域特别的人文形态造成双方认同或交流上的障碍。世界性的人才需要一个多元的生存环境,我们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是可以在世界上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就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吸取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我们都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贡献,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有一颗智慧的大树,也就是文化的大树,是哲学的大树,是精神的大树。


张超 

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顶层设计和底层规划同等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整个的规划,顶层设计已经非常好了,我觉得目前需要加强底层规划的内容。我们往往在顶层设计时都没有问题,但在落地的时候容易出现纰漏。

例如数据治理,原来的胶片时代大家对隐私问题没有认识,现在的图片保存推出云服务,马上涉及到隐私问题。实际这也是在网络普及环境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在2018年欧盟发布了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然后2019年美国也发布了《国家安全和个人数据保护法案》,他们不但提出了隐私数据要保护,而且出台了法规依据,同时又研究出隐私数据保护的技术方案,并申请了大量的专利。欧盟和美国的保护条例和法案出台以后,当地已经有很多技术公司在做相关工作,建立互联互通和共享的这个接口标准,既保护隐私,又保护大数据能够自由流动,实际抢占在未来的全球数据战略中涉及的数据话语权。但是目前中国的公司很少去重视这个现状,大家都在应用层面努力。其实对于数据时代来说,接口才是真正的基础设施。所以说顶层规划和底层规划差了一个字,实际上我觉得这是对未来我们真正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思想“分水岭”。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底层规划的衔接贯通,不能光讲顶层设计或底层规划,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步进行,不仅要实现顶层和底层的“硬联通”,也要实现上下的“软联通”。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呢,大湾区发展才能畅通无阻。


刘云 

中国科学院大学政策管理学院院长

粤港澳要努力推进国际化与协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其实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甚至现在提出来在新业态里把传统要素之外的数据要素加进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以数据驱动的新业态发展。

从创新的过程看,粤港澳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给了很多特殊政策,譬如深圳特区,当年就是一个小渔村,现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它是我们社会主义各个开放发展阶段的一个标本,科创在其中也发生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像深圳、香港等区域的发展都是抓住了难得的机遇,比如说人口红利、技术红利,还是我们的市场红利,基本上没有丢掉机遇。现在面临这样一个新形势,很重要的一个机遇就是全球化,但是深圳到了今天来看,也没有显露出国际化。什么是国际化?就是今天的深圳甚至包括北京中关村,我们都很少看到在这里工作的“洋人”,我们的移民基本上还是面向国内的移民,当然还有些海外留学人员和少量的华人专家。粤港澳大湾区从全球化、国际化从高端集聚要素来讲,还是有很大差距。

另外从“红利”来讲,基本上把我们现有的全国的高端的资源优势集聚到了这个区域,但是目前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我觉得我们又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很多个不同的城市在一起,有优势,也有制度协同的障碍,这个障碍在相互的学习、交流、发展过程中,可能不断的会探索,突破现有的制度。不突破是不行的,是绕不过去、走不通路的,所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现在释放一种新一轮的创新力,应该重点是在制度创新、制度协同。


洪为民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  

以香港之长服务湾区知识产权保护

深港两地一直都在开展科技方面的合作,而下一步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级的创新及科技中心,深港两地必须要深度的合作,利用湾区的产业资源和香港的基础科研的能力,共同去打造。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科技创新整个大环


谌利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

湾区建设要发挥市场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面积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经济总量也比较大,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极为关注,我们往往关注湾区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一些细小的政策正在一点一点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就是我们国家的市场化改革风向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市场经济、市场化的改革。这个地方也是综合改革的试验区,这里市场经济改革起步比较早,市场经济意识比较浓,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有区域优势,同时也表明大湾区发展的基础比较好。

大湾区未来的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在规划中将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已连接成“科技走廊”,打造国际科创中心,这已经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大湾区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港澳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和内地相比经济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之间,湾区的城市发展还是要向前走一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尤其在大湾区的企业,不管是何种业态,谁在市场挣到钱,谁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玩”得开,那才是高手。无论是哪级政府或者企业,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尤其政府要形成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余成斌 

澳门大学AMSV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

港澳需加强与内地产学研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在总量规模上大家都非常清楚,有不少的优势,但在第三产业占比和人均收入水平与其它湾区还有一定的距离。大湾区排名前50的大学虽然和旧金山湾区的大学数量相若甚至更多些,但不能忽视旧金山湾邻近地区也有多家排名前50的大学并对该地区科创作出不少贡献。我们从专利的质量和特别在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数量上看到,和其他的湾区也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我国两家被列入创新百强企业的华为和中兴都在粤港澳大湾区。

我们从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的发展看到,湾区的高校对科技创新有巨大推动力,不仅需要高校开放和接地气的科研成果,也需要有期待改变世界的梦想家、教授和学生等,还有对创新容错的天使投资家们,这些都是旧金山科创发展很大的驱动力。

在大湾区整个大环境来看,内地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非常完善,双创的气氛非常浓厚,人才和领先企业都聚集在大湾区,制造业也非常发达。香港高等教育发达、高端人才储备丰富,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达,但港澳地区比较重商科轻理工,甚至还有觉得做高科技容易失败,做低科技含量的比较赚钱的不健康风气,我们需要改变。产学研合作将会是推动科技创新很大的驱动力,希望港澳的高校效仿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更好更快营造出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刘小伟 

广东省卓越质量促进中心主任

服务质量升级是粤港澳发展趋势

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聚焦在三个关键词上:一个是挑战,一个是未来,一个是发展。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来讲,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是一个“9+2”的城市群,我基本上每个月都在这些城市间奔波工作。这里将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空间载体,也会成为全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广东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这是我工作生活在这个城市20年里最深的感受,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一直改变着我所处的这个城市。

无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展,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效创新和服务质量升级,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从三地的经济差异、文化差异、司法差异、还有教育差异及国际认知的差异来讲,我们的协同发展还面对着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些城市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将大大降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与运营成本,构建一流、相对方便快捷的发展环境,如果说粤港澳地区过去的对外开放引来的产业投资是“量”的积累,未来的对外开放引来的产业投资则肯定会实现“质”的提升。


刘万涛 

深圳质量强市促进会执行会长

湾区发展要从速度向质量升级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有各自的历史,同时各个区域之间又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要把城市之间协同发展这篇文章做好,总体还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

深圳创造了全国知名的“深圳速度”,如果深圳要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再续辉煌,就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方面有所改变,从过去的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所谓质量,就是要促进强化这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深圳现在提出深圳质量标准,要做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这样的一个定位。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系统化建设。就是说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明确定位,就要根据自己的定位把它做大做强,系统发展包括产业和行业的质量管控体系。

从2013年以后,深圳确确实实可以用“华丽”两个字概括它从“速度”到“质量”的转身,这和践行质量强市的五位一体战略有很大的关系。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对深圳市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示范区出台了行动计划,其中有包括市场化的配置及推动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等六大方面。尽管这六大方面的行动方案是针对深圳特区社会主义特色示范区的,但是我认为对大湾区的所有城市都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