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潮起粤港澳

以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为代表,“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作为湾区中的新军,粤港澳大湾区也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个亮点,还被视为除上述三大湾区以外,未来全球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

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有关粤港澳地区合作发展的政策就陆续出台,直到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此后数年,在政府的多份规划文件中均多次提出要携手港澳地区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7月1日,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拉开了大湾区建设的大幕。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翘首期盼中正式发布。

从广州、香港领衔的单体城市,到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珠江入海口的冲积地带,给中国带来了无尽惊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近两年,在大湾区这片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10万亿元的热土上,香港、澳门和内地加速融合,开创出一派融合新格局。

风 起


三角洲 ,科学的解释为河口冲积平原,这种常见的地表形貌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其平面形态多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面对着外海。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明清时期称为广州府,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今天的范围则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等九个城市。这个占比广东省国土面积不到1/3,集聚了国内经济第一大省53.35%的人口的区域,2020年贡献了全省79.67%的经济总量。

毫无疑问,珠三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肇始之地。在2017年作为国家的一个重点城市群发展项目宣布立项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前,珠江口的两岸已经经历了40年的改革潮涌。

1978年改革开放,彼时的香港还在英国治下,凭借转口贸易完成快速工业化后,瓶颈很快到来——一方面它和澳门一样,没有足够的腹地,土地供应紧张,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企;另一方面,工业化水平不高,以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此时适逢内地改革开放需要打开局面,中央决定在有市场底蕴、区位优势和外贸基础的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标志性事件是深圳特区的诞生。

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并在一年后升级成经济特区。这些和香港唇齿相依的珠三角城市,就成为了香港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域。

1979至1981年间,广东利用外资额超三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港澳资金。此时的珠三角,一片欣欣向荣。广州凭借着商业贸易的传统优势继续做强,并依靠交通枢纽地位成为耀眼的华南经济中心;深圳一出生就风华正茂,顶着特区的光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打破了“省港”双城领衔的格局。至于澳门,娱乐观光产业风生水起。

这一时期的珠海、中山、东莞、顺德等地相继设市。进出口加工贸易的浪潮催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强镇,1985年,珠三角被定为经济开发区,初定范围是4市13县,1987年扩大为7市21县,这是珠三角首次在政策层面被当作一个整体对待。

毗邻港澳的珠三角,和香港的合作,短短几年间从传统的“三来一补”变成了资本合作。香港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贸易,让它成功跻身全球的三大金融中心,和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产业升级换代后的珠三角,主要的工业产品,从塑料制品、玩具变身为电子产品和精密仪器。

从全球来看,城市群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也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阵地。世界银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报告显示,全球一半的生产活动聚集在仅占大约1.5%的土地面积上。

1994年,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首次提出建设以香港为核心、对标旧金山湾区的“香港湾区”。经过23年发展,它至少经历了三个版本的迭代升级。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吴家玮将“香港湾区”的叫法改成了“港深湾区”。

2008年,广东省编制了《珠三角规划纲要》,把珠三角九市统一纳入规划。但仅提珠三角不够,为了密切与港澳的联系, 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

2015年1月,身为广东省政协委员的谭刚,在会上提交了一个提案,标题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新常态》。由于第一次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名字,谭刚被本地媒体称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早的提出者之一。

2015年之后,《共建“一带一路” 愿景与行动》、《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发展总体方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完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粤港澳大湾区”被放置在对接国际先进投资贸易准则、推动国家经济升级和新一轮开放的战略高度。

2017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将“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写进了两会议案里。在这份题为《关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建议》中,马化腾说:

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中央主要领导人、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对事关大湾区全局的重大问题定期进行研究解决,并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举措;在区域、民间层面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定期向领导小组或粤港澳三地政府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

很快,这份建议被采纳了,并被写进了李克强的两会总理报告。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表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云 聚

在粤港澳规划图中经常看到一个算式:9+2,它等于9座城市加两个特别行政区。

粤港澳大湾区这个里程碑式的工程是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的,旨在连接广东珠三角九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和肇庆——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超过7000万人,比东京都市圈还多,东京都是全球最大的都市群,人口4400万。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与纽约湾区相当。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经济规模巨大,还在多种多样的行业拥有独特竞争优势。全球成功的湾区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拥有繁荣的国际金融中心、发达的服务业、坚实的交通网络、多个顶尖大学以及一个科技创新中心。

大湾区中,有全国创新中心的深圳,有金融中心的香港,而深圳则拥有内地两所股票交易市场之一。同时,广州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澳门与比邻的珠海横琴希望成为国际休闲之都。

面积虽大,便利的交通却正将大湾区内的城市联系得愈发紧密。“朝发夕至”早已成为历史:2018年9月22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顺利开通运营,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18年10月以前,香港与澳门及珠海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陆路通道。于1997年完工的悬索桥 —— 虎门大桥是三地唯一的陆路通道;不过这段长达200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至少四个小时的通车时间。

 另外一个选择是水路,从香港乘船到珠海或澳门。从香港乘船往返澳门大概各要一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出发和抵达码头,以及出入境通关的时间。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带来了彻底的改变:从香港乘车到澳门及珠海不用一小时。

根据《纲要》,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将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随后,广佛环线北段通车、佛莞城际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到4700公里,到2035年则将达到5700公里。

大湾区不只是大,而且内部多样、分工明确,通过道路的链接,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澎湃出湾区动力——

1757年,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新时代则成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因此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也是传统的贸易繁荣大都市。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376.8万人次,登顶全球第一位。

过去,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商业网点众多、网络发达,居国内城市之首。除了贸易,轻工业也很发达,门类齐全。现在,广州则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虽然立市时间短,但发展迅猛。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早期依托香港的“三来一补”,成为制造业基地。后来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金融+科技发达的城市。下一步它将需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按照《纲要》规划,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2020年8月,珠海横琴新旅检区域开通,设计日通关流量达22.2万人次,年通关量达8000万人次,同在珠海的拱北口岸则保持着连续8年验放旅客量全国第一的“江湖地位”。

穿梭的旅客为湾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往来的货物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

直通香港、澳门,“7×24”小时运作,集直通、集货、退货全模式于一体……自去年7月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以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跨境电商作业场已运送逾千万个跨境包裹,总货值数十亿元人民币。

通过可见与不可见的交通网络、金融网络,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发生了“聚变”——涵盖“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大湾区11城,2020年创造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与意大利、加拿大、韩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旧金山湾区,这相当于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经济体。

这就是9+2的答案——一个区域面积固定,时间和数据都在随之变化的“等式”,这个“等式”的答案还将不断飙升。如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肩的经济区域,让其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强劲的增长引擎和示范区,已经成为了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共同讨论的热点话题。

潮 生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知名湾区,不再是重要的货品输出地,而成为全球各项关键技术、重要技术的重要输出地,尤其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之后,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知名湾区发展的一个显著新特征。

素以“金融湾区”著称的纽约湾区连续出台减税降费等政策,积极推进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研究和应用落地,形成了数百家创新企业聚集的“硅巷”,纽约由此成为美国东岸科技重镇、“东部硅谷”,有专家预言它将成美国“新科技首都”。

太平洋西岸被誉为“产业湾区”的东京湾区同样在悄然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重视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现已跃升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湾区内的筑波科学城,聚集大量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成为具复合功能的科技新城、产业新城,已然是日本的科学中心、科创发动机。

粤港澳大湾区从诞生之初就已具有了“创新”的属性,因为她的战略定位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2017年,马化腾提交《关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建议》,第二年,他更是领衔出版《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革命开启中国湾区时代》一书。他在序言中说到“小企鹅”从零开始后20年发展的感悟:深圳的发展和腾讯的发展分别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和“大行业”,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这个大趋势之下埋头做事,做好产品,终有所成。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务实和开放,也为我们迅速消化吸收全球的先进理念与信息,进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打下了基础。

“十四五”蓝图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5年将与北京、上海一道,形成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南到北串成一线,成为辐射带动全国科技发展和自立自强的骨干支撑。其实综观全球,湾区城市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理念、制度,汇聚最新信息和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催生创新业态,培育大批创新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策源地,引领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方向。

从卫星俯瞰大湾区热力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正逐步点亮。“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大湾区轨道交通新格局正从图纸变成现实。

创新一直是大湾区内核心发展命题之一。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036家,众创空间986家,其中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有50多家。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接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专利是创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2020年11月17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0)》。《报告》以专利作为重要尺度,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情况、创新机构与行业优势、大湾区协同发展程度等差异。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自2015年起与另外三大湾区逐年拉大差距,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分别是东京湾区的2.38倍、旧金山湾区的5.72倍、纽约湾区的8.16倍。

PCT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缩写,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区域的PCT专利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实力及区域内企业或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化的程度。

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在四大湾区中位居第二,仅次于东京湾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达27815件,约占我国PCT专利总量的47.15%。201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保持上升趋势,但自2017年后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PCT总量位居前列的创新城市,近五年间均保持较快增长。

如果从地缘上看,珠江将大湾区一分为二,把湾区按照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区的区域划分统计,2015年到2019年,珠江东岸发明专利总量排名第一,约75.51万件,其次是珠江西岸49.50万件,港澳地区数量较少,约3.75万件。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及港澳地区发明专利总量五年内均保持正增长。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间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各有优势,可以很好地互补、互助、互促。

城市间发明专利联合申请是不同创新主体间协同互动与创新联系的重要体现。广深、广佛、深莞、港深、澳珠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合作最为紧密的创新城市。其中,广深两地跨城市专利合作率达6.59‰,合作涉及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已汇集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园区、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多个核心创新平台,并集聚了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广汽、广药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港深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合作最紧密的两大创新城市,两地跨城市专利合作率达46.68‰,合作涉及数字创意、文化、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港深两地已有多年的合作基础,2019年港深两地经济总量约占粤港澳大湾区的45%。

放眼全球,世界级城市群及大湾区,都已经是以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为核心,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的高端领域,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风生水起,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群,正在中国的南海边慢慢形成。


浪 涌

世界银行曾有一项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知名的三大湾区经济,即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经济总量分别占美国经济总量的7.8%和4.5%,以及日本经济总量的43.7%。纽约湾区涵盖了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旧金山湾区包含了世界最大的创科中心——硅谷,东京湾区则集中了日本的先进制造业。湾区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2015年至今,国务院公开批复了11个城市群规划,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最为活跃。这三大城市群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但吸纳了超过23%的人口。

自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等重要文件均对此重点提及。

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进一步明确“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

事实上,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以来,区内各大城市关于该背景下的发展计划已在不断铺排,希望加强自身发展特色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群时代的潮流中。

其中,深圳发布《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征求意见稿)》,计划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消费中心城市。广州方面,亦出台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2019年,广东实现GDP10.77万亿,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连续25年占全国GDP比重超1/10。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经济互补性强,区域竞争力强大,目前拥有651家A股上市公司、108家中国500强民企……

近日,新财富杂志公布2020年500富人榜,500富人的身价加起来,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高达10.7万亿元,超过北上深GDP之后,相当于2019年全国GDP的1/10。从富豪榜排名前50的数据来看,广东一个省的上榜人数,超过长三角三省一市之和,如果再加上港澳的数据,粤港澳大湾区的财富密度更是没有敌手。中国前500名富人,广东占据了114个名额,其次是北京83、上海64、浙江57、江苏34、福建25、山东21。

2003年新财富首次发布地区创富榜时,浙江是全国上榜富人最多的省份。2003-2007年,浙江连续五年上榜人数全国第一。2008年,广东共有89位富人登上新财富500富人榜,而浙江只有73人上榜。并从2008年开始,广东上榜富人数量已经连续12年稳居冠军。

这个数据变化和广东经济转型的节奏基本一致,2008年是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的一年,也是广东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大约从这一开始,广东经济已经逐步摆脱“世界工厂”标签,逐步迈向以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数字经济迅速增长。2020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启动广州试验区总投资超5800亿元的项目建设。

在面积约81平方公里的广州试验区,以珠江为分隔,分为南岸和北岸。南岸设琶洲核心片区,北岸设广州金融城片区和鱼珠片区。琶洲片区作为广州试验区的起步区,入驻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已涵盖新基建、智慧城市、新零售、智慧医疗、数字文化、数字金融等领域,其中新基建项目比例将近1/3。

从45楼的琶洲片区展厅向外望去,唯品会、阿里巴巴、国美、华邦、小米等项目高楼林立,TCL等大楼也初见雏形。按照广州试验区的发展目标,2022年广州试验区将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成果应用转化基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技术成果。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从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上来,粤港澳大湾区比一张白纸的雄安新区和海南自贸港更加重要,承担了大国崛起的经济重担。

按照《纲要》规划:

——到2022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南海之滨、珠江之畔,又一次站在了风口。

中国湾区,世界舞台。随着规划纲要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已站上比肩国际一流湾区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