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湾区 世界的创新高地

湾区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毗邻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既是沿海地区,但又不同于沿海地区,湾区由海岸线凹进陆地形成,是沿海多个城市共享的水域,是滨海城市独有的空间形态。同时,湾区也不同于单个岛屿,湾区与大陆相连,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在国际上,湾区大多是指依托众多海港和城市群所形成的经济人口密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沿海区域,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称为湾区经济。

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也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群和经济带的显著标志。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世界三大湾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从最显著的辨识度来看,大家常说纽约湾区是个“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个“科技湾区”,而东京湾区则称为“产业湾区”。

世界三大湾区都拥有狭长的海岸线,港口布局良好。三大湾区港口利用各自区位优势,以自由港的形态,连接湾区内城市交通网络,形成交通和对外物流枢纽,带动湾区港口经济建设融入全球化发展中,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资源,对跨国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为企业实现全球化的大生产、大物流、大销售创造良好条件。

纽约湾区素以“金融湾区”著称。但近几年特别是疫情流行一段时间后,纽约出台减税降费等政策,积极推进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研究和应用落地。现在,纽约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硅谷”还要发达,形成了数百家创新企业聚集的“硅巷”。不少“硅谷”工程师闻风而动,“飞”至东海岸落户“硅巷”。纽约由此成为美国东岸科技重镇、“东部硅谷”,有专家预言它将成美国“新科技首都”。

太平洋西岸。东京湾区同样在悄然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被誉为“产业湾区”的东京湾区,如今更加重视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现已跃升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湾区内的筑波科学城,聚集大量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成为具复合功能的科技新城、产业新城,已然是日本的科学中心、科创发动机。

更重要的是,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知名湾区,不再是重要的货品输出地,而是全球各项关键技术、重要技术的重要输出地。这是世界知名湾区发展的一个显著新特征。无一例外,他们都成为世界技术发展的创新高地。

纽约湾区又称纽约大都会区,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根据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定义,纽约湾区(纽约大都会区)可以分为大都市统计区(MSA)以及联合统计区(CSA)。

前者为狭义的纽约湾区,覆盖面积包括纽约市、纽约州、新泽西州以及宾夕法尼亚州部分区域等(共计25个县)。后者为广义的纽约湾区,覆盖了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等(共计31个县)。

广义的纽约湾区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约占美国总面积的0.4%,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是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这里作为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以占比极低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美国8%~9%左右的GDP。

湾区不一定是江河入海口,不一定是平原地貌,也不一定适合农业发展,但一定要有港阔水深的优良海港,并据此形成发达的海港经济区。

纽约湾区拥有美国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其GDP于2013年超越东京,位居世界第一。它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50家总部企业位于纽约。

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纽约湾区的发展演进史中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纽约湾区通过充分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构建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络,在国内及国际贸易中都具备独特的运输成本优势,进而获得了强大的区位优势和地区影响力。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纽约是欧洲人进入北美殖民区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唯一门户,是欧洲和美洲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欧洲殖民者与欧洲先进的生产力随着商船进入了纽约,使得纽约自诞生之初便具有了世界性城市的萌芽。

19世纪中期,美国开启工业革命。由于纽约自然资源缺乏,因此转而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本与劳动力优势,针对性地发展服装、皮革、印刷以及机械制造与食品加工等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纽约的制造业由此顺应时代的发展迅速崛起。1860年纽约制造业产值顺利攀升至全美第一,其中以服装、印刷、制糖、造船等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变迁,使得纽约湾区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制造业逐渐式微。20世纪60~80年代,纽约湾区三大州的制造业产值占比均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纽约州制造业产值占比已由26%下滑至15%左右。

实际上不只是纽约湾区,整个美国东北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基本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面临着严峻挑战。有许多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未能实现城市升级转型,进而陷入长久的衰退之中。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制造业继续衰退,知识经济崛起,纽约湾区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纽约湾区为了挖掘区域发展的新动力,除了继续保持金融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外,再一次推动产业升级,其中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近年来纽约湾区最为亮眼的两大产业。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是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硅巷”,在此处有大量科技创新企业汇聚,谷歌、Facebook、微软等高科技巨头也纷纷在此设立了研发机构和业务中心。硅巷的快速崛起,使得其与旧金山硅谷和波士顿一同构成了美国三大科技中心。

但是与硅谷有所不同的是,受纽约浓厚的文化、商业氛围影响,纽约的科技创新产业并不是围绕着芯片、半导体等硬件设备展开,而更倾向于通过研发各种信息技术,来为时尚传媒、金融商业等领域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和改进优化,进而实现科技创新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即发展出所谓的“东岸模式”。

纽约湾区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各类产业巨头和研究密集型企业。强劲的科研能力是区域创新生命力的根基,并且政府还非常注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大大提升了提高校企合作程度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北部,由旧金山市、半岛、北湾、东湾和南湾五大板块组成。其中很多高科技公司聚集在南湾,南湾又被称为硅谷。这里作为“高科技湾区”,以环境优美、科技发达著称,它拥有世界知名的硅谷以及以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代表的20多所著名科技研究型大学,同时这里也是谷歌、苹果、英特尔、Facebook、Tesla、Uber等科技巨头企业全球总部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人口超过700万,其中高科技人员约200多万,是世界各地科技精英聚集地。

1848年1月24日,詹姆斯·威尔逊·马歇尔(James Wilson Marshall)在美利坚河发现了黄金,人们从全美各地蜂拥而至。到1849年末,黄金的消息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旧金山湾迎来一波移民潮,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黄金财富来到这片土地并植根于此。

黄金这一独有的资源禀赋,推动了旧金山湾区的早期发展。掘金潮带来了采金业、冶炼业的发展。加上海湾及港口这独有的优势,港口运输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旧金山湾区是基于旧金山湾和临近地区自然发展起来的,庞大的旧金山湾区在早期可以说是靠桥梁连接起来的。1929年华尔街股灾带来全美经济大萧条,失业率激增。正好在此时前期规划初步完成的奥克兰海湾大桥(Bay Bridge)和金门大桥(Gold Gate Bridge)工程开始施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造桥工程给湾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刺激了就业和经济发展。

在旧金山湾区东南方,夹在旧金山和圣何塞两个城市之间有一片长约25英里的狭长区域,这就是硅谷。

硅谷这一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史,能追溯到二战期间进行的电力电子研究。弗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可以说是硅谷的“发现者”或奠基人。旧金山湾作为海军面朝太平洋的重要战略中心,很早就是海军的研发基地,打下了坚实的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研究基础。其后在特曼这位“无线电工程学"教授的推动下,硅谷最终成为硅谷。

1951年,在特曼的推动下,斯坦福工业园区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研产高度结合的高校工业区,也是日后世界纷纷效仿的高技术产业区的先驱。正是斯坦福工业园产业化商业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使得斯坦福大学能利用园区带来的庞大收入进一步留住人才,加强研究,为日后硅谷的良性发展模式打下了基础。

旧金山湾区的成功,得益于“科技引领创业,创业驱动创新,创新创造财富”的体制。在这个系统中,大学师生、科研机构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构成了创新核心圈层。湾区的创新发展正是依靠教育科研资源聚集起来的人才优势和卓越的企业创新能力。

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体系是以市场为主导,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这个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发展和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政府担负着环境创造者和培育者的角色,致力于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消除贸易壁垒、建立服务平台、提高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等。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为旧金山湾区创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成长氛围。政府还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措施,从供给和环境保障等方面推动技术革新,并制定了有关创新的法令、法规,从税收政策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旧金山湾区内拥有许多高度发达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基础设施,对技术商业化起到了大力的推动作用。这些孵化器大部分是独立的营利性企业,而其他则是由政府、大学、公司或国家实验室支持建立的。通常,这些孵化器为成千上万的中小型初创公司提供成本较高的办公或实验室、设备、咨询服务、网络机会,或者是与投资者的接触的机会,有时甚至是提供直接投资。

这些孵化器和加速器在湾区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湾区内创业者、初创企业的跳板,使得这些创业起步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的初创企业进入下一个阶段。

东京湾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和自然形成的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相比,有更为明显的规划设计和精密实施的痕迹,既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日本的科技创新中心,更是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区域。

其实日本现今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它的首都是东京,因为日本的宪法并不像其他国家的宪法那样规定了首都所在,只有一部1956年的《首都圈整备法》中提到东京及周边地区是“首都圈”。当然,在日本老百姓的观念中,东京等于日本首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圈也是日本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它也是全球三大湾区的第三极——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面积约为3.69万平方公里,由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6个港口首尾相连,形成马蹄形港口群,这里以日本国土面积的10%,创造了超过1/3的日本GDP,经济效率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位居前列。

自明治时代,由于优良港湾条件以及19世纪下半期后的不断填海造陆,工业沿着东京湾西岸东京和横滨之间发展,形成京滨工业地带。二战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环绕东京湾的海滨90%都被开发为人工海岸线,人工岛屿相继产生,工业更沿岸向东、向北扩展,成为京叶工业地域,是日本发展加工贸易的心脏地带。

技术创新是东京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与一般的城市群相比,东京湾区内汇集了高度发达且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从而有利于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而这正是东京湾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代表产业是金融业和高端制造业,其中造船、钢铁、汽车、精密仪器等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东京湾区内的东京市就聚集了全日本20%的大学和30%以上的教员,集聚了全日本25%以上的民间研究机构和全日本50%的顶级技术型公司。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家金融企业、4家汽车与零部件企业、10家TMT企业的总部位于东京。而即便是美国传统的经济中心纽约,在2018年也就只有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家TMT企业总部。

东京湾区正是抓住了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加快向湾区集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跨海交通的通达,从而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边腹地为支撑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东京湾区具有的教育资源、创新资源等的优势导致通讯产业、软件产业、设计、生物医疗等知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聚集的明显增加。目前日本总共有大学780所,而东京湾区达225所,占比为29%。而学术研究机构占全国的40%左右,研究人员数更是超过60%,这两个比例都超过全产业的企业数及从业人员数的占比30%。东京湾区的这种人才及创新资源的聚集结果也体现在创新产出上。如2013年东京湾区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61%。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调查,按区域创新集群的世界专利申请(PCT)排名,东京湾区获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深圳香港地区及旧金山湾区。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东京湾区GDP爆发式增长,占日本GDP的比重从上世纪50年代的25%左右,上升到30%左右,近年又进一步上升到35%左右,是日本经济的最重要组成。

东京湾区作为都市圈建设的范例,以其发达的经济建设、高密度大规模的产业群、庞大的人口和相对健康的城市环境吸引无数人才流入。纵观其发展历程,始终与日本整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还是产研结合的升级之路都深深嵌套在国家发展图景之内。

梳理全球湾区经济发展路径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不断脱胎升级的历程。无论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都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几个阶段,他们不再是重要的货品输出地,而是全球各项关键技术、重要技术的重要输出地。创新,是世界知名湾区发展的一个显著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