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大国先锋 Major Power Inventions

张强:与“天”争水

2018年参加科技活动日参加座谈会.jpg

荣誉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更要以自身的行为与思想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年轻人对科技工作有了解、有热爱,并愿意去终身从事。


“甘肃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都处于将要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所需的临界值,多一点就够了,少一点就是干旱,很多时候就差这一点。”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强多年所专注的,就是跟老天争这一点降水。

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张强自小便对甘肃的干旱状况有深刻体会。身处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到青藏高原下沉气流影响,甘肃自古便是“十年九旱”、“三年一小旱,九年一大旱”的状况。防旱抗旱,在甘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1983年,张强与气象学结缘,他选择了与家乡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干旱气象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志业,一干就是30多年。

要与“天”争水,首先要了解“天”,即明晰干旱形成与发生机制,然后才能预测干旱,进而利用各种手段方法获取那额外、珍贵的一点降水,防旱抗灾。

多年来,张强倾心研究干旱问题,带领团队揭示了西北重大干旱发生发展规律,建立干旱形成物理模型,开发了新的干旱预测指标、监测指数和监测设备。他发现了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新特征,揭示了旱作农业响应气候变暖的新规律,在理论研究中获得多项突破。

2013年元月国家科技进步奖现场 .jpg

2013年元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现场


研究干旱,首先就是要帮助农作物应对干旱。多年来,张强奔波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不仅要研究干旱,还要了解农作物的播种规律,更要懂得如何赢得农民的信任,让他们愿意使用新技术。

“在干旱地区,农作物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我们主要研究气候变暖对作物播种期和生长过程的影响,及气象灾害的易发生时间,然后选择最适宜作物播种的时期,同时还要让作物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高风险期,这样既能保证高产量,也可保证农作物不受灾害影响。”

同时,根据新发现的干旱形成与发生的机制,他们开展了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使干旱预测准确率提高了10%,提高了干旱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水平。他们还开发出了改进陆面水分分配、合理集雨补灌、适宜期播种等抗旱新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显著效益。

最重要的是,他们积极投入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向“老天”争取珍贵的降水。他持续研究人工增雨技术,在研究成果的支撑下,发展出利用合适的天气条件,针对干旱防御需求,通过在空中撒播催化剂增加降水强度的技术,用工程技术改善区域气候条件,进而缓解甘肃的干旱状况。他还带领团队研发了智能化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不但在甘肃广泛应用,还推广应用到新疆、云南等多省(自治区),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可贵的是,张强还关注了别人不会注意的云水资源,比如,露水和吸附水等非降水性水分。他提出通过科学开发利用露水资源,为半干旱农耕地区贡献水分分量,还提出吸附水开发利用问题,利用没有达到饱和的、直接吸附在土壤粒子上的微薄水分来减轻干旱。“这些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技术在降水多的地方并不受关注,但在干旱地区,尤其半干旱地区,降水正好处于农业和生态需水临界的关键区域,它们的作用就非常关键。很多时候,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张强介绍。

2018年参加科技活动日参加座谈会在会场与雷增光同学合影.jpg

2018年参加科技活动日参加座谈会在会场与雷增光同学合影


如今,关于露水、吸附水等非降水性水分利用研究,已经获得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而张强和他的团队,也在继续探索,寻找更加科学、合适的方法,更好地利用这些对于降水充沛地区不值一提而对于甘肃这样类似干旱缺水地区至关重要的宝贵资源,为减轻甘肃地区的干旱状况继续作出前沿技术贡献。

张强也在努力钻研破解基础科学问题。他发现了干旱区超厚大气边界层及其形成机制,揭示干旱区陆面水分呼吸和降露水形成规律及大气逆湿和负梯度输送机制,发现垂直平流对能量不平衡的独特影响,改进湍流闭合方案和非均匀下垫面通量-廓线关系,发展一系列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为发展区域气候数值模式和改进区域气候模式干旱预测评估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撑。

2013年,由张强主持的“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份荣誉给了张强莫大的鼓励,也成为他再攀科学高峰的动力。“当时获奖技术主要应用到了马铃薯。此后,我们又把相关技术推广应用到了其他受气候变暖影响的作物,比如冬小麦、春小麦,还有甘肃近年发展起来的樱桃、苹果等高经济附加值的果业作物,希望能够为甘肃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得力的农业技术支持。”

如今,他们研究推广的定西马铃薯延迟播种期种植技术亩产增产93公斤,永登县娃娃菜“错季播种、分期上市”种植技术打破气候制约,亩产精菜提高1000公斤左右,每亩增收2000至4000元;研究开发的陇东特色林果业综合气象服务技术、河西走廊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精细化的农产品适生区域区划等,也都帮助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农民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8年5月30日是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恰逢今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中国科协举行了系列活动。张强受中国科协邀请,作为“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活动。

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张强兴奋地说:“这些年来,我国科技事业之所以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关键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对于科技事业的未来发展,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这是党中央对今后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张强一直奋斗在科研与实践最前沿。作为首届创新争先奖的获得者,张强说,“荣誉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更要以自身的行为与思想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年轻人对科技工作有了解、有热爱,并愿意去终身从事。”

谈起对干旱科学研究的长远设想,谈起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张强滔滔不绝……看得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时期,在与“天”争水的科技征途上,张强的步伐更加自信而坚定。

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jpg

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