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 Academic

浙江省纺织业对标研究与探讨

前言:纺织业是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但在数十年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质量效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标准是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标准水平反映了产业的综合实力。本文通过国内外标准比对,力求找出差距,寻找对策,推动浙江省纺织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改造提升。


一、概况


浙江是纺织大省,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地区之一,具有行业集群明显、产业链完整、专业市场较多的竞争优势。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保持在9%左右,织物、纺织纱线及制品出口额占浙江省出口总额的13.8%左右,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46个纺织产业集群。

目前,国内纺织业标准已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截至2016年底,除不宜转化的27项ISO标准之外,浙江省269项ISO纺织产品基础通用标准已转化239项。纺织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企业参与产业标准化工作程度较高。


二、关键环节对标分析


(一)纺纱领域标准比较

纱线质量影响织造速度提高及织造过程稳定性,也影响织物的内在和外观质量、染整过程及最终的面料性能。目前,我省纺纱企业参与制定了125项纱线国家和行业标准中的55项。

瑞士乌斯特公司以纱线基础测试技术研究而著名,测试指标、试验方法、检测仪器等方面占据了国际标准话语权。我国最基础的棉本色纱线GB/T 398-2008和FZ/T 71005-2014与2013版乌斯特公报比较,标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1.行业、国家标准未纳入一些先进性指标。乌斯特公报中纱线毛羽、纱线弱环强度等先进指标尚未转化为国内标准,测试方法和仪器缺少相关研究支撑。

2.纱线国家、行业标准重要参数指标值较低。上述差距折射出我国纱线特征指标、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等领域研究薄弱。

(二)织造领域标准比较

织造处在纺织产业链的中端。浙江省企业参与制定63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纺织品标准中的267项。

1.坯布标准比对。坯布作为中间产品,上下游主体都是企业。浙江省织造成品——坯布产量占全国20%以上。国际上主要通过确定验货的方法标准,倒逼企业控制品质,最为常见是四分制评分法。与国际商业活动中广泛接受的美国标准ASTM D5430-2013相比,我国的GB/T 406-2008坯布标准对坯布的品质控制要求较低。

(1)美国标准等级控制严。我国坯布标准仅对明显疵点按长度进行评分,对不明显疵点不评分;而美国ASTM标准对只要看见的疵点就评分,明显要求严于国内标准。因此,供货方只有提高品质才能取得较好效益,否则只有降低等级、摊薄利润。

(2)美国标准对坯布的质量要求高。我国坯布标准按用途分漂白、染色、印花三档。不同用途疵点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而美国ASTM标准不论坯布后续用途,统一外观质量要求,提高了对坯布质量要求。 

2.织造技术比对。浙江省织造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纺织机械行业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等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三。但是织造技术关键性能指标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距离。

(三)印染整理领域标准比较

印染整理处在纺织产业链的后端,其水平决定了最终面料的安全生态性能及各项理化指标。

1.生态安全指标控制要求总体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注重对印染整理最终产品——成品面料安全指标的控制,制定了相关强制性标准,规定了增塑剂、重金属和禁用染料等32种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目前,国际上控制最严的是欧盟国家,如欧盟REACH法规。2016年12月发布了第16批高度关注物质SVHC候选清单,涉及173种物质,成为我省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壁垒。

2.染整助剂、染料特性指标上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现行染料产品标准378项,染整助剂标准只有73项。国际上通常以染料中间体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为主,标准难以对应分析。国外高日晒染料、高水洗牢度染料质量以及染料纯度等优于国产染料,使用国外染料色牢度比国内高0.5~1级。

3. 浙江省环境保护标准已走在全国前列,部分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力实施“五水共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整治重污染行业。针对印染过程废水排放,我省相关标准指标比发达国家更为严苛。


三、建议


(一)以标准创新研究为重点,大力实施纺织产业标准提升工程

1. 制定全省纺织产业标准提升规划。围绕“原料—纱线—织造—印染”全产业链,推动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浙江省纺织产业标准提升规划,构建符合浙江省纺织业特色的现代纺织产业标准体系,重点解决标准交叉重叠、上下游不匹配和主要环节标准水平低等问题。

2. 优先将纺织业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列入科技攻关计划。如在纱线领域,围绕乌斯特公告,推动省内纺纱企业、高等院校、纺织检测机构和仪器设备生产厂家等协同开展标准创新,破除国外企业在纱线测试方法和检测设备上的垄断,形成与浙江省纺织业地位相匹配的技术和标准话语权。

3. 强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应用体系的研究。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研究分析国际技术法规和先进标准,把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逐步转化为引领浙江省产业提升的推动剂。

4. 建立标准动态反馈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让各方主体有顺畅的沟通渠道,形成标准问题数据库,高标准时效性和适用性。

(二)以机制创新为手段,激发企业标准创新活力。

1. 引导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全面对标、采标、提标。鼓励企业实施和制定高水平标准,提升与国际先进标准水平的一致性。

2. 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以先进标准实施为切入点,撬动纺织企业实施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低碳化为代表的技术改造,加大纺织企业标准化人才、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3. 完善产业标准激励机制。建立先进标准事后补助机制和标准创新融资增信制度,激励企业将创新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强化企业协作,发挥浙江省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强中小企业配套服务,形成协同发展的优质产业链结构。

4. 强化标准激励和倒逼功能。以先进标准实施为抓手,引导企业开展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扶持优势企业做强做优,倒逼低端企业改造提升。

(三)以打造区域品牌为途径,增强消费者对浙江省纺织品的质量获得感

1. 构建纺织消费品识别体系。探索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以标准化推动品牌化,打造一批纺织产业先进产品,唱响“浙江制造”品牌。提升浙江省纺织产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水平,逐步在丝绸面料、针织品、家用纺织品等优势领域,开展主要贸易国标准互认工作。

2. 努力在优势领域率先突破。占据标准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浙江省纺织产业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3. 加大“浙江制造”标准实施力度。树立标准营销理念,推动纺织产业更多企业实施“浙江制造”标准。 

        责编/钟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