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No.1 Aspect

创新、改革、人才 走出科技中国的国际范

282864313_8.jpg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国科学院设有6个学部,现有院士796人,外籍院士91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颁发了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了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的获奖证书。

中国工程院设有9个学部,现有院士872人,外籍院士65人。经过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选举,宣布了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名单:李晓红为中国工程院院长,陈左宁、钟志华、邓秀新、何华武、王辰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选举新一届学部常委会,颁发新当选外籍院士证书,颁发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奖证书等。

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就震惊全球,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注视中国。

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

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芯片实现商业化应用;

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疫苗研制、重大新药创制等有力改善民生福祉

…………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道。

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创新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预计将在今年7月1日前正式通车,建成后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已经成为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串联起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以往在这三地转一圈至少要4小时,而现在仅需短短的30分钟就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2018年3月30日01时5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按照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8年底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为无人驾驶、共享单车提供精准的导航服务。

功能纳米结构的构筑对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功能分子构造 “小分子机器”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兴趣。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高鸿钧院士与合作者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系统研究了量子结构在固体表面上的组装、构造与物性调控,获得2018年陈嘉庚科学奖的数学科学奖。

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2016年5月,中国工程院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启动“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计划的建议。随后,又组织专家编制《中国“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为国家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把握方向、抢占先机、引领潮流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条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110多条改革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院士大会上讲:“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现象仍较突出,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等成为目前科技体制改革中还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扎实程度密切相关的。加强原始创新,就要加强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说道。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大类科研活动中,基础研究既不像应用研究那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也不像技术开发所产生的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那样具有实用价值,所以做基础研究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钻研,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中国自主研发的标准动车组列车“复兴号”.jpg

中国自主研发的标准动车组列车“复兴号”


4.我国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台发电机自主研制成功.jpg

我国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台发电机自主研制成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中科院院士侯建国表示,总书记的这段讲话点出了问题的要害,也得到了广大院士的集体共鸣。“我们确实应当在工作中加快科研评价管理制度的改革,对科技界普遍关注的‘帽子’问题作出实质性的改进。”

他认为,对荣誉性的“帽子”要与实际的科研活动挂钩,对项目型、任务型、岗位型的“帽子”应与责任和科研效益挂钩,并且有时间和适用范围的限制,不能搞终身制,切实改变现在“帽子满天飞”,将“帽子”标签化、永久化的现象。

包信和院士带领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团队从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合成气制乙醇的探索开始,系统研究了纳米限域体系中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电子特性和催化性能的控制规律,率先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同时在研发过程中使用的突破性技术在烯烃合成领域被誉为“里程碑式新进展”,从原理上开辟了一系列天然气、煤和生物质等高效制备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的新途径。“纳米限域催化及其在甲烷直接转化中的应用”这一项目获得了2018年陈嘉庚科学奖的化学科学奖。

5.国产大型客机C919.jpg

国产大型客机C919


同时获奖的还有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家戴金星院士的“煤成气及鉴别理论”获得地球科学奖;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的“水稻株型形成与稻米品质调控的分子基础”获得生物科学奖;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徐宗本院士的“基于L(1/2)正则化理论的稀疏雷达成像”获得信息技术科学奖;材料学家田永君院士的“比天然金刚石更硬人工材料的合成”获得技术科学奖。

“希望院士们将培养优秀人才放在与自己继续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无私地提携和支持青年人才,大力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要的科研任务,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道。


以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

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越来越需要中国科学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越来越需要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外交工作,推进创新开放合作,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思想和行动示范”。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道。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看来,在当今社会,关起门来是无法创新的,只有将科技创新放到全球环境下开展,才有可能产生更多新的火花。“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开放合作,对实现自主创新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