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中国好设计 China good design

创新设计再思考

徐志磊院士片3(修改).jpg


现在媒体中人工智能话题非常红火,我的报告没有涉及到人工智能,但我的出发点是:要把人类的智能讲清楚,然后再用人类的智能来理解人工智能将来如何复制人的智能。因此,我今天的报告基本上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类的认知过程。

一、创造力的克式循环

徐志磊院士稿0207 (1)158.jpg


上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发表的创造力的克式循环(KCC,Krebs Cycle of Creativity),我觉得非常好,所以把它作为一个模型来讲。

它是圆的,旁边有4个角,右上角是科学,右下角是工程,左上角是艺术,左下角是设计。人类的活动,主要按照这4个领域开展。这4个领域,上半球是哲学,下半球是经济,上面一个是自然,一个是文化。

这张图本身是知识循环也是创造性的循环图。它把创造性能量分为4个方面:科学产生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工程产生设计师使用的程序,设计产生被艺术家感受到的行为的变化,以及艺术产生对世界的新观念。它研究的是知识能量的转移,也就是知识的能量通过信息的传递在4个领域里起作用。

这张图很好地表达了人在自然界的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信息和知识来不间断相互传递来实现的。


二、创造力克式循环的内涵

要认清这一循环的内涵,我们需要厘清几个观念,处理好几对关系:

1.科学认知和知觉认知

认知是人类活动最主要的一种表现,认知分两类,一类是科学认知,一类是知觉认知(艺术)。

科学认知指人对自然的认知,相信独立于感觉主体之外存在一个外部世界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我们只有通过纯理论的方法才能掌握这两个物理实在。

知觉认知(艺术)指人类通过感官传递的表象,如颜色、声音、气味、痛苦和喜悦的直觉。通过自身的经验,情感体验的因素,来认知周围世界的事物或审美感知。

情感是艺术的认知工具,科学家不能用情感作为认识的工具。

科学和艺术的差异在于,艺术是在经验(艺术)中发现的“具体”意义,科学则是根据经验(科学)发现的“抽象”意义。

科学和艺术是什么关系?简单表述为,科学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实验,再加上理性分析和数学的表达。而艺术是直观的认知加上主观的情感的表达。

科学把“钱”变成知识,很多科学研究投资很大;创新是把知识变成“钱”;设计是将显性知识加隐形知识构建成有用的物体;而创新设计是要把创意构建产品或者是系统,一直到市场成功,它是需要得到市场承认的。

2.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我们有两类文化,一类是科学文化,一类是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是比较新的时代出现的,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所构成的要素,用科学培养人的理性、普遍性、客观性、逻辑性。科学提倡观察和实验,明确了人在宇宙中的真实地位。

而人文文化是要探索超越物质需求的诸多问题,是人类为保证其行为的富有意义必须回答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所以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科学,一条是人文。

那么回到本源,什么是文化?

我的回答是,文化是创造美好。文化是人类群体思想意识的沉淀,行为的导向。我们研究文化一定要研究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的差别。文化是文明和野蛮中间的表达,文明是对应野蛮的,文化是对应科学的。

今天我们讨论文化自信,因为现在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特别是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

我们应该要看到西方的现代化文化演变,它产生一种很自私的殖民主义,走向历史的反面。我们今天讨论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向世界贡献中国的智慧。

中国的人文文化在辛亥革命以前延续了2500多年。中华民族所沉淀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两千多年的文化不容抛弃,也不应被抛弃。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科学、工程、艺术、设计及其衍生概念和相互关系

科学是一种观念,即自然在本质上是可知的,可以被探察,可以获得对自然的理解;科学是一套实践和思维方式,包括理论化、想象和猜测;科学是一系列认识(Knowing),一系列由过去的观察与思想积累起来的理解;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形态之一,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知识。

工程是一种设计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过程和系统化的迭代。工程师解决什么问题呢?实际上工程师并不制造产品,而是制定有关产品如何实现的计划和方案,以及诸如工厂、产品、装配线、试验程序的设计过程。工程结合科学数学领域去解决现实问题,以改造周边的世界。搞工程的人,一定会碰到4个问题,即:人工物涉及的界面也就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适应性的限度、模拟技术和经济学。作为一位工程师有很多思维,比如系统思维、发现问题的思维、直观的思维、不断改进的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适应能力。

艺术主要包括诗歌、雕塑、绘画、建筑、音乐等类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一种方式。艺术是人与人之间非直接意义的交流,艺术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通过感觉,激发个人的思路、情感,信仰或理念。艺术创造美的感觉(美学),探索对自然的知觉(洞察力)。艺术是表达或交流情感和理念之舟。

设计是一种表达,好的设计事实上就是一首好诗,从众多的可能性中为每个部分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一个好的设计的美感在于恰切性。设计是从思想表达开始的过程,将文化和艺术的因子,将工程生产、制造表达为产品、系统和服务。设计的角色既要引领潮流,更要应顺经济的发展,尊重用户需求,尊重社会文化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新实践活动的设想、计划和策划,是将信息、知识、技术和创意转化为产品、工艺装备、经营服务的先导和准备。设计决定着制造和服务的品质和价值。设计是我们影响这个世界的一种途径。设计创造美好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科学和设计的关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事物的理解和研究,探究自然事物存在的状态怎样,它们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设计关注人工物的知识。如何制造具备人们想望(需求)性质的人工物就是设计。

mmexport1517823420761w无字  (1).jpg


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为向往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复杂事物的设计过程,必定会遇到知识短缺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求助于基于科学知识的整合和新的知识的研究和开发(R&D),以应用于新设计问题的解决,即以科学为基础。设计需要了解(吃透)所要解决问题中的一切科学问题。

所以这两个的差别,科学方法是一种探求已知存在事物行为性质的行为模式,设计则是一种发明不存在事物的行为模式。科学是分析性的,设计是构想性的。自然科学关心事物是什么样的,设计关心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

关于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是从设计1.0阶段进化到设计3.0,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智能网络、开放融合、共创分享的设计战略实施并系统解决绿色低碳的设计问题。

创新设计系统性的特征有几条,我们要考虑这些系统的关系:多学科的交互(从整体论到还原论),开放型系统(设计思维系统性),结构、系统的等价性(自然和生态),谐振和联想(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系统的可生存(设计的系统思维),自适应和相关性(自然和生态),复杂性和决策(社会科学和心理学)。

创新设计系统是大的社会包括自然界的整个的系统。设计师个人也好,企业组织也好,再到社会、国家、自然界,这些所有的关系都在创新设计范围里来讨论。

创新设计关注有人参与的动态系统。因此,创新设计思维讲得最多的有4个原则:人本原则、含糊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再设计原则。

讨论到这里,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创新设计产品可以称之为融入艺术要素,而这就要涉及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为什么讨论艺术呢?我们的创新设计,将艺术品转化为可生产的产品和工业化的商品,这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温工业设计的发源,1930年代,Bauhaus学院从德国到美国,改善了农业社会手工工艺为基础的器物设计,使普通人能享受当时代的艺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auhaus集成了艺术设计和技术上以前30年所有的先进观念,在20世纪早期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上,实现了综合响应,为当时城市居民现代生活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我们今天讨论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要不忘初心。如何把将新的文化和艺术、美学,用新时代的方法和工具渗透到我们的设计上面去——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今天的科学技术,计算机算法,软硬网络,智能制造,纳米精度制造,艺术表达手段二维、三维、四维(时间动态),视频,虚拟现实,新的制造手段,3D打印等等可以制造任何复杂结构,所以艺术和设计对于今天更加重要。

我认为设计是桥梁,贯通人的科学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将文化、艺术表达转化为器物构建、系统策划中去,成为可生产、有经济效益、可复制,使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其价值,促进社会繁盛,让更多人共享生活的美好、便利和快乐。

徐志磊片6.jpg


我们现在讨论创新设计,比工业设计还要更深一步,更关注艺术产业,在娱乐和消费领域(如动画和视频游戏)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机遇。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探索,要抵制无序、无政府状态。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对大众认知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创新设计必须为此做出贡献。包括我们讲的智能制造,我们的环境,仅是艺术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要通过设计,把艺术变成产品,变成系统,变成社会的基础设施。因此,艺术的创新设计融合了艺术作为宣传和交流的功能,可以影响人的理想和情绪,影响人类前进的方向。

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这么多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和新一代智能化人工智能的技术来表达艺术,使得艺术变成一种产品,这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产生很大的产值。

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中国文化是一种意境和情景合作的表达,中国古代一些画家的思想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西方当代艺术家。我们要挖掘中国的艺术文化,体现新时代的思维。这需要有抽象能力去理解中国的画、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书法、中国的诗歌如何表达情感,而且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互相渗透的。

三、以文化自信贯穿创新设计,构建新的文化生态

我们要把创造力的克式循环图中从科学技术到创新设计,从上面的文化、人文到下面的工程产品开发和智能化互相接通,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

如何综合?

首先要有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要有表达自己文化的能力。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现在是非常好的时机,是一个机遇和挑战。

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这也是我们搞创意、搞设计的人的共同责任。

把中华文化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能够被大家接受、更加能够在世界上推广,这个任务就交给大家,交给年轻人共同努力,这也是我们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内容。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数学、化学、生物、生态、人工智能、纳米技术,还有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我们有没有能力把任何两者或三者融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讨论创新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何把现代技术、文化、古代的思维融合起来,这也许是全世界所有搞设计的人、所有搞艺术的人共同的发展方向。

所以要把人工智能跟我们作画、作诗、舞蹈、戏剧创作融合起来,包括开发视频、制作音乐等等。中国文化艺术的全数字化技术、三维技术能够打通这些学科的关系,要开发情景人工智能的表达。以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发展新的文化生态,包括新的艺术模式,让中华文化和科学艺术的结合产生新的生长点,使中华文明的自主创新、文化自信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一前途将是无限的,创新设计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  


(本文根据2017年12月23日徐志磊院士在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上的报告整理,本文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责编/庞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