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Cover Report

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 中车长客夺金全调查

当“巅峰对决”定格在五比一的比分,主持人宣布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获得金奖,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擂台赛的现场一片掌声,两位年轻的队员、王世君和王志远激动的跑下台与他们的指导老师孙琳琳紧紧相拥,还有一位没有上台的代表队“三人小组”成员曲双,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过去的十年,中国科协、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四个国家部门互相联动,共同推动一种被梳理为方法的创新思维经验;过去的十年间,有数以百万计的生产工人在一线默默进行创新的实践,而这一刻,“三人小组”和他们所代表的中车长客无疑成为这场头脑风暴的最强者。
     不苟言笑但自信阳光的他们到底有何过人之处?他们如何从长达3个月的层层选拔中突出重围?他们又为何能以压倒性优势取得这场全国性大赛的胜利?记者第一时间独家专访,获得翔实资料揭开金奖背后的层层“真相”。
 


微信图片_20171213103855.jpg

曲双、王世君、王志远在一线奋斗过的车间捧起奖杯奖牌合影留念

 

超级金组合

这是中国科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10年前成为推动创新方法的四个国家部际联席部门之一以来,已经累计培训企业科技人员超过30万名,协助企业申请国家专利3000多项,获得间接和直接效益超百亿元。首届大赛2016年在山东举行,今年移师天津,业内人士注意到,这项活动的主办单位已经从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升格到中国科协,而参赛人数,也从一年前的714支代表团队(项目),激增到第二届的1195支代表队报名参赛,涉及机械、电子、材料、化工、石油、生物、交通、建筑、新能源等四十多个专业领域,汇集了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铁路、中国航天、中国航空、中国电力、中国船舶重工、中国电子科技等600余家企业。
       按照组委会设置的比赛流程,参与全国总决赛的150支队伍分为三个小组进行项目展示和理论测试比拼,最终取每组的前三名,和东道主的种子队一起,10支队伍争夺最终的金、银、铜大奖的电视擂台赛。
两天的时间里,项目展示和理论测试都有点波澜不惊,当成绩公布的一刻,人们才注意到中车长客,他们的成绩在C组赫然名列第一,项目展示92分,理论测试95分,总成绩达到92.90分。细心的对手注意到,在三个小组的成绩排名中,中车长客的项目展示和理论成绩虽然名列前茅,但都不是最高,不过他们的总成绩却是第一,出色的综合素质排名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没有时间来得及仔细捉摸,成绩公布后的24小时,中车长客就以总成绩C组第一的身份,进入了竞争激烈的电视擂台赛。
       在项目展示环节,每个代表队几乎都是“三人小组”,然而出于电视拍摄的舞台要求,擂台赛每个代表队由两人组成。中车长客的“三人小组”是一个年龄递补的超级组合,70后的曲双,80后的王世君,以及90后的王志远。擂台赛曲双发扬了“老大哥”精神,将王世君和王志远推向了前台。两个小时后,身材高挑的王世君和帅气的王志远成为现场极度吸睛的创新达人,他们每一次准确的回答都引得场下观众赞叹声一片,人们惊讶予这样一对知识通达的组合,他们身着浅褐色工服,不急不躁冷静应对的状态,掀起场上一次次热潮。
       

9R1A5942_副本.jpg


9R1A6428_副本.jpg

身着工服的王世君和王志远在擂台赛中的表现让人瞩目


微信图片_20171213103911.jpg

中车长客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创新方法培训


通过擂台赛,人们看到了他们的睿智与自信,但在他们腼腆的面孔背后,或许有着更为让人惊讶的信息。年仅21岁的王志远作为中车长客工程技术部见习生,2016年1月开始学习TRIZ理论。而32岁的王世君,已经是工程师身份,2011年5月进入中车长客工程技术部,先后担任CRH380B、混合双动力、土耳其高铁、400公里动车组等项目车体专业主管,主持完成了“复兴号”动车组车体专业的工艺策划、生产制造及自主创新工艺方法的应用。他应用TRIZ创新方法,主持的“基于TRIZ理论对轨道交通车辆工装降本增效的研究”课题,大幅度降低工装改制周期、制造成本,提高了产能利润。
       这是一个年龄呈递进梯队的实力组合,隐在幕后的曲双,身份更令人惊讶:38岁的他是中车长客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部部长兼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早在2014年就参加了吉林省科协创新方法培训讲座。这些年主持完成了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普通铁路客车的工艺标准化、体系化建设,主持实施企业创新方法导入,先后担任“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CRH380B、混合双动力、时速400公里动车组等项目工艺经理。
       这样的超实力组合,让“复兴号”都成为了国家名片,人们还会奇怪他们为何有如此雄厚的创新实力么?

十年路漫漫

大部分擂台赛现场的观众都曾为“复兴号”而骄傲,但很多人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中车长客带来的震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赴长客公司考察调研时说:“高铁已成中国制造装备亮丽名片,希望长客领先领跑勇攀高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中车长客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在中车长客,他们提出了“自主创新、深度掌控、正向设计、根在长客”的技术发展路线,过去10年间,中车长客从引进法国阿尔斯通、西门子高速车制造技术生产“和谐号”动车组,到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已经全面实现了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中车长客10年的创新发展过程,竟然与创新方法在中国的进程极为相似。
      

9R1A6423.JPG

中车长客成为擂台赛动手实践比赛环节唯一的胜出者,王志远握拳庆贺。


半个多世纪前,苏联人根里奇·阿奇舒勒在研究了大量的世界范围的专利后,依赖人类发明活动的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发明办法。1969年,阿奇舒勒在他的《发明大全》一书中,给读者提供了40个发明原理——第一套解决复杂问题的完整创新法则。次年,阿塞拜疆的巴库市设立了青年发明家学校,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TRIZ学习中心。之后前苏联在很多城市设立了发明创新学校以及科技创新社会学院,这样的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超过了500所。
       在前苏联解体前,被称为TRIZ的创新方法理论是被国家严格保密的,直至前苏联解体后,一批科学家移居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把该理论介绍给世界产品开发领域,对各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7年,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院士联名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2008年,四部委召开部际联席会,此举被认为是创新方法在中国正式推广实践的开端。
       创新方法在中国应用实践的十年,也恰恰经历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国创新方法研究和系统推进起步较晚,人才相对短缺。创新方法最初的工作是总结国内已有经验,引进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国创新方法专家、翻译经典论著,并编制适合不同需求的教材、案例和科普读物。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批在创新方法研究领域颇具实力的专家和学者。
       随着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轨道客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轨道客车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特征日益凸显,促使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已逐步由“大规模量产”向“小规模定制”的方向发展。如何在有限的场地、设备、人员条件下,更加敏捷、快速地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成为制造企业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就迫切要求企业必须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要通过技术的创新,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行业进步乃至国家经济发展。
       中车长客以基础制造技术提升作为产品更新换代发展的前提,决定优先在企业工艺系统内导入TRIZ创新方法,策划引入并有效实施了基于TRIZ创新方法的工艺策划管理体系。

复兴的秘密 
       中车长客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随着企业技术部门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成熟产品制造模式的逐步固化,在提高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生产的同时,却又难免出现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形成思维定式,局限技术创新思维。而新员工又实践经验不足,培养方式多采用“导师带徒弟”模式,虽然在保证项目生产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然是经验的传承,对如何激发创新潜能仍缺乏有效措施。
       为了有效激发创新潜能、掌控先进制造技术、快速响应频繁的产能变更形势,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提升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和工艺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他们率先在工艺系统中引入了全新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创新理论。
       中车长客联合吉林省创新方法研究会和吉林大学的创新专家团队,组建了一支集培训和咨询于一体的创新人才队伍,并建立了一套基于TRIZ创新方法的创新案例库。同时,中车长客将创新水平和创新成果推广与应用能力作为公司专家、拔尖人才评聘的重要指标,提高了创新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及人才创新潜能的发挥。
       自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实践工作以来,中车长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批次地进行了创新工程师的培养,其中6人取得了三级创新工程师认证资质,21人取得了二级创新工程师认证资质,掌握创新方法的人员占工艺系统总人数的50%以上。2017年9月,中车长客举办首期“创新方法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对创新方法感兴趣的生产一线操作师、技师等共计325人进行了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工艺技术创新能力。在第二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吉林省分赛区比赛中,中车长客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9项。而擂台赛获得金奖的超级组合,正是在分赛区比赛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参加全国总决赛的。
       如果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许不会感悟到创新方法的“魔性”。
       在中车长客,“复兴号”的设计研制,有很多难题的解决就得益于创新方法的应用实践。
       来自中车长客工程技术部的资料称,“通过梳理现有制造工艺资源,利用TRIZ创新理论指导总结成熟优秀工艺技术方法,提炼成企业独有的制造技术,指导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形成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五大技术创新点。”
       如果说人们很难搞清楚技术的复杂性,或许有度量的时间节点更易于让人们认识创新方法带来的变化。
       中车长客以北京地铁16号线项目为例摆出事实:在运用了TRIZ创新理论后,该项目工艺准备周期由最初的三个月减少至两个月,工艺试制周期也由两个月减少为45天,大大缓解了产品种类多、客户定制化需求明显、项目准备周期紧张等情况,为产品的准时保质保量生产提供了工艺技术保障。
       在中车长客的实际生产活动中,技术部门的工程师们有效运用TRIZ理论中的问题分析、冲突分析、物质场分析、技术进化、裁剪等方法,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CRH3A项目、深圳地铁7/9号线项目、北京地铁16号线项目,建立了工艺技术创新模型和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四个平台产品项目工艺制造平台,通过基础结构与工艺制造要点分析,不仅实现了压缩工艺准备周期,提升工艺策划质量的目的,还使工艺策划对生产操作和质量管控支撑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当创新方法的精华根植于生产应用的土壤之中,一切令人讶异的所谓超能力都显得如此理所应当。王世君和王志远只是中车长客在自主创新路上的缩影;而中车长客,何尝不是创新方法在中国蓬勃拓展的缩影?他们都是创新方法这场头脑风暴的最强者,他们都是自主创新这场国家行动的技术精英,他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向人们昭示着技术复兴、民族复兴背后凝聚的每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