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人物 Personage

倾一汪情深,倾一汪情深,

 郑兴灿01.JPG

郑兴灿
Zheng Xingcan
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国际水环境联合会(WEF)中国理事代表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自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地表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型缺水日益突出。国家相关部门曾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进行评价,46.5%河长受到污染,水质为IV、V类;10.6%河长为劣V类,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为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强力推动了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从我国环境保护“九五”规划开始,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运行成为落实水污染物减排责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排放标准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已建成污水处理厂 5008座,处理能力达到1.85亿立方米/日,居世界首位。

郑兴灿02.JPG


郑兴灿(右二)和团队成员参加国际水协学术交流.jpg

郑兴灿(右二)和团队成员参加国际水协学术交流


经过30多年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攻克了城镇污水高标准稳定达标处理与再生利用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全工艺流程整体突破和关键设备产品产业化;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装备;初步构建了以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为导向的技术体系,为我国污染物控源减排、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这一切,与郑兴灿带领团队的长期不懈奋斗、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敢于尝试是密不可分的。

郑兴灿,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国际水环境联合会(WEF)中国理事代表。他与水业结缘虽属偶然,但并不妨碍他对水业的钟爱。

2012年,他在获中国水业年度人物后深情撰文:“儿时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夜晚的繁星满天、潺潺溪流历历在目,变幻无穷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的快乐遐想深印脑海……”

正是对蓝天碧水的眷恋,支撑着他在水业30多年的辛勤探索与深入研究。从一个个具体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到一项项标准的出台,再到一条条水污染预防控制措施建设性意见和科学建议的提出,郑兴灿对水业始终痴心如初。

倾一汪情深,求万顷澄碧,这或许就是郑兴灿与水业结缘最单纯的初心。

偶然结缘,倾心交付

郑兴灿(右二)参加国内学术交流.jpg

郑兴灿(右二)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1983年,郑兴灿自厦门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难免失望和迷茫,但责任感让他坚持下来,并迸发了强烈的工作热情。

无法从事自己的专业,那就干好当前的工作吧。

在前辈指导下,他边学边实践,短短几年就掌握了给水排水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并改进和突破试验研究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把所学的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于给水排水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中,为工程设计提供工艺技术及优化参数,也为后来独立主持研究开发工程项目打下了扎实基础。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入门水业的郑兴灿在科研上有股子闯劲和钻劲。1985年,氮磷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在当时是一个世界难题,郑兴灿认识到污水生物除磷脱氮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前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国内率先开展污水除磷脱氮前沿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1986年初,结合广州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计需要,采用A2/O和A/O工艺流程,在天津开展实际污水处理试验,重点了解和掌握A2/O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运行参数、处理性能和影响因素,同时进行除磷机理初步研究。

为了验证工艺处理效果,他带领研发团队辗转天津、广州、无锡、泰安和青岛等地,迎高温,战酷暑,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终于完成实地环境条件下的工艺试验研究和应用参数验证。

1987年11月28日,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A2/O技术中试研究成果鉴定会在无锡召开,鉴定专家组对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填补了国内空白,所获得的处理效果与运行规律均与国外报导相似,所获得的表征生物学和化学特性的一些动力学参数可供A2/O系统的工艺设计和预测处理效果使用,所获得的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及运行经验可用于城市污水的工程设计。

通过大量工程应用验证,他们发现我国城市污水碳氮比明显低于欧美,导致回流污泥硝酸盐过高,生物除磷能力明显降低。为此,1988年,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多点进水回流泥反硝化生物除磷脱氮(简称改良A2/O)工艺,在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成为主流工艺。

此后,在多年除磷脱氮基础理论研究、工艺技术创新开发和工程实践中,郑兴灿带领团队陆续开发出一系列针对我国城镇污水水质特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污水除磷脱氮改进工艺流程,有效解决了我国特有的污水碳氮比低、水质变动大、回流污泥携带硝酸盐影响工艺运行效果的技术难题。

如今,这项技术在低碳氮比污水除磷脱氮工艺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出版了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污水除磷脱氮技术》等专著,成果为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污水除磷脱氮工艺技术选择提供了系统可靠的理论依据、设计计算方法和工程经验,在数千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推广应用,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和优秀工程设计奖。

攻坚克难,示范引领

2007年,太湖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江苏省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急需一级A提标改造。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成熟经验与工艺方案可供借鉴。针对实施一级A排放标准的迫切需求,郑兴灿带领团队创立了切合我国城镇污水高砂泥、低碳氮比、低水温等难点的“强化前端预处理(沉砂与细格栅)+保留和改造初沉池+生物池主体改为回流污泥反硝化改良A2/O(多点进水、多模式运行、增加缺氧区比例)+生物池曝气区局部改为MBBR悬浮填料强化硝化+化学协同除磷+机械过滤(转盘过滤、滤布滤池)”的提标改造集成工艺流程。

郑兴灿参加国际新技术交流期间.JPG

郑兴灿参加国际新技术交流期间


同时,还创新开发了包含反硝化除磷改良A2/O主体工艺,强化惰性悬浮固体去除和内部碳源利用的初沉发酵系统,解决冬季低温氨氮难稳定达标的强化硝化系统,研发出全拦截功能的平板式回流污泥格栅和内进流式超细格栅成套装备,率先为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 一级A提标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先进工艺流程并应用成功,获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其他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攻克了我国特有的动态复杂多变条件下城镇污水高标准稳定达标技术难题,技术成果的工程应用规模高达3000万立方米/日。

通过工程总结和成果凝练,他带领团队研究提出了一级A稳定达标处理的工艺流程选择模式及单元工艺组合方式,参与编写了《江苏省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建设技术导则》,出版了《城镇污水处理厂 一级A稳定达标技术》等成果专著2部,明确了“先优化运行、后工程措施,先内部碳源、后外加碳源,先生物除磷、后化学除磷,减排兼节能、达标顾经济”的技术原则,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提标建设指导原则、技术路线、工艺组合和技术对策,以及各项技术(设备)的适用条件、技术特征、设计参数及运行管理要求。成果分别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优秀工程设计奖5项。

导向应用,树立标杆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污水除磷脱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杰出创新者和领军人物,郑兴灿深知,一项技术最好的归宿是看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一个行业最终的提升在于工程实践中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

为此,他陆续创新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我国污水水质特点、满足不同时期水质标准的工艺流程,强力推动我国城镇污水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工程化应用,构建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行业监管业务化平台,参与构建了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集成技术体系,并工程化示范应用。

他在研究中发现,污水可沉固体在特定环境下可转化为强絮凝能力活化污泥。通过多年试验和工程研究,形成碳氮分离能源化成套技术,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首创化学-生物联合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成功应用于170万立方米/日超大规模的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工程。

“十五”期间,他在业界率先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战略、政策、标准、工艺和设备研究,形成系列工艺、标准和示范工程,并突破膜和臭氧应用技术,入选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

他带领团队通过二级强化处理、混凝沉淀、过滤等系列单元技术的整合与集成,特别是膜生物反应器、微滤及反渗透等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应用,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需求提供了适用的污水再生处理技术及设备,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应用于工业用水、景观水体和市政园林杂用,引领了国内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发展。

通过课题实施和示范工程建设,郑兴灿团队形成了城市污水再生处理的成套技术和工程实施方案,完成了一系列国家标准的编制,为再生水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在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领域,郑兴灿始终充当突击队员和先导者。他一直在探索未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这种探索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技术收获。他带领团队开展城市水环境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污水资源化能源化和深度除磷脱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获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优秀工程设计奖5项。在首座新概念污水处理厂设计中,融入极限氮磷和新兴微量污染物去除技术。

2006年他被聘任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组专家、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2010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他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城市污水处理关键设备研制”等重大项目,从国家层面,引领行业未来发展,将技术转化为造福民生的工具。

他带领团队完成全国城镇污水处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开发与构建,承担平台技术维护与功能扩展,已实现对全国近5000座污水厂进出水水质水量、能耗物耗、污泥处理处置及排水管网系统建设等情况的跟踪评估与考核,为历史数据收集、大数据分析、智慧化管理及行业决策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14年国际水协项目创新奖评选中独占鳌头,获全球优胜奖。

此外,他还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及标志性成果专家,负责城市主题实施,引领团队,突破了排水系统优化与管网改造,降雨径流与面源污染控制、污染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形成分类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牵头完成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等项目。

30余载在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科技一线的创新和工程实践,使郑兴灿在污水除磷脱氮、再生水利用 、水处理设备、水环境方面取得一大批重大工程技术成果,主持完成研究和设计项目70余项,评审审定600余项,在污水除磷脱氮、再生水利用、设备产品、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诸多重大创新成果和工程业绩,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奖39项。

从业30多年,工作岗位和身份不断转换,从科研到设计,从规划到咨询,从技术到工程,从政策到标准,从管理到引领,从国内走向国外,从自身发展到言传身教,水业发展已经成为他一生的追求。郑兴灿说:“在这新人辈出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水业,让我们继续共同前行,愿蓝天碧水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