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 Academic

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与策略——以东涌水乡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为例

摘要:特色课程是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课程,实施途径与策略是特色课程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凸显课程功能,达成课程目标,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特色课程的实施要根据课程本身特点和目标定位选择契合的途径与策略。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的途径与策略是多维和多元的,从课程本身的维度看,其基本途径与策略有:通过潜在课程实施环境熏陶策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程普及策略、通过学科课程融合实施课程深化策略、通过特色项目提升实施品牌打造策略、通过活动展示实施课程评价策略。

关键词:特色课程;东涌水乡文化;实施;途径;策略


一、问题与背景

特色课程是学校依据课程开发的学生本位取向,运用个性化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的具有独特课程功能和价值的核心校本课程。[1]特色课程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凸显学校个性化的教育价值取向,通过与之相适应的实施途径与策略,实现独特育人目标。目前,特色课程建设存在重设计轻实施的问题,部分学校把特色课程当成评选特色学校的“敲门砖”,一旦获评便束之高阁,使特色课程成为“纸上文章”;部分学校虽有实施,但选择的途径与策略不当,削弱了课程功能。这些问题,导致特色“不特”,或特色课程“褪色”,特色课程没有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解决上述问题,要求学校重视特色课程实施,根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总体规划,选择恰切的实施途径与策略,“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达到课程专家所期望的“留得住、立得起、传得开”的特色课程建设初衷。下面以我镇“东涌水乡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为例谈谈课程实施途径与策略。

东涌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水乡名镇,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亦渔亦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勤劳朴实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民俗、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崇文尚礼的人文氛围,以及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构成了东涌独特的沙田水乡文化。“靠水吃水”,底蕴深厚的沙田水乡文化为东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给养,也成为东涌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建构特色课程的文化源泉。东涌中学“水乡新韵”特色课程获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评选第一名,东涌中学“水乡新韵”、 鱼窝头中学“鱼龙文化”、东涌第一小学“乐善文化”特色课程均获教育部课程中心特色课程立项,另有鱼窝头二中、第二小学、南涌小学、马克小学、大同小学等5所学校基于“水乡文化”的特色课程获广州市立项,“水乡文化”成为东涌教育的“金字招牌”,也成为东涌学校打造特色课程的主旋律。但在课程立项以后,部分学校却对特色课程如何实施存在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使课程建构的预期成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行动不力,成果不实,没有彰显特色课程独特的教育价值,初步分析,造成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课程自觉,主体地位缺失。特色课程是学校本位的、核心的、独特的课程,是学校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学校特色的集中反映,也是实现学校教育思想、理念,达成育人目标,创建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特色课程是驱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部分学校对特色课程在学校内涵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核心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真正的课程自觉和课程能动,只从功利性或随大流的角度被动地建构课程,没有真正注入本校的教育理想,考虑实施条件,被专家牵着鼻子走,一旦课程获批,认为达到目的,反而失去自主实施的动力,使特色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2.忽视课程实施,课程建构缺位。课程实施是课程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由于对课程地位及独特作用认识不足,部分学校在课程整体建构中缺乏对课程实施环节应有的关照,实施途径与策略模糊,使课程实施“先天不足”,成为课程建构的短板。

3.缺乏专业引领,技术支撑不足。特色课程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育人目标,自主开发、个性化实施,无疑对学校领导及教师都提出了新挑战。部分学校课程认知狭隘,资源整合不力,缺乏课程实施的专业领导和技术支撑,教师课程领导力薄弱,课程实施质量不高。

从上述原因分析可知,特色课程实施问题是系统性问题,需要多方面、多维度解决,其中厘清思路,建构恰切的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与策略,是学校特色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二、途径与策略

课程专家李臣之教授认为“课程实施都是实现课程理想的必要途径”,“实质上,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目标实现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2]特色课程作为核心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其他校本课程基础上凝炼而成的具有独特育人价值的统领性课程,特色课程源于学校普通课程,同时又高于普通课程,特色课程对学校其他课程产生广泛渗透和辐射力,使学校其他课程也打上特色课程的烙印,共同实现特色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特色课程的育人价值是广泛的、持久的、深远的,真正有价值的特色课程会使学校的环境与师生精神面貌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校,使学生具有特色课程所蕴涵的某种独特气质并且影响其一生。学校特色课程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特色课程实施的途径与策略是多元、多维的,而不是如其他校本课程般单一途径与策略,否则就无法支撑特色课程的统领性地位和实现“创造教学新文化”的独特使命。

东涌水乡文化是东涌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东涌学校特色课程的文化根脉,如何让水乡优秀文化成为东涌学子的精神养料,培养具有独特的东涌水乡气质的高素质新东涌人,是东涌教育的时代使命,也是东涌水乡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的价值归宿。我们尝试通过以下途径与策略深入推进实施,不断拓宽水乡文化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

1.环境熏陶策略,通过潜在课程实施。特色课程的提炼有浓厚的文化色彩,特色课程的建构首先源于学校的文化定位,要找到学校的文化根脉,表现出对某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的认同、肯定和追求。文化既有物质属性,更有精神属性,狭义的文化更多指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内涵。文化对人的影响持久而深远,民族的差异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差异。文化对人最佳的教育作用不在于学科课程的接受教育,而在于环境熏陶,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世界处于某种文化环境之中,长期浸润其中,不知不觉植入文化因子,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特色课程的文化属性使其适宜通过学校潜在课程,实施环境熏陶达到育人目的。环境熏陶有几个基本途径:一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出来。如东涌中学通过建设水乡校园文化,建筑布局、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具有的浓郁水乡风格并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本书”,这样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地诠释了东涌水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追求,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产生了知水乡、懂水乡、爱水乡的家国情怀。二是通过师生言行体现。“全体教师皆为课程”,所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说的就是教师言行本身是潜在课程,对学生具有榜样作用;学生之间、同伴之间言行同样也是潜在课程,某种时候,同学、同伴的潜在课程影响力比教师还大。所以说良师益友,对人的成长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三是通过学校制度、活动等多种方式体现,使学校制度、活动、文化等潜在课程都可见特色课程的影子。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潜在课程对人的环境熏陶作用影响巨大。

2.课程普及策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超越学科课程的新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及课程功能为开发建构不同类型的学校特色课程提供了依据,不同类型的特色课程均能在不同侧面、不同维度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属性和特征。[3]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属性及特征与学校特色课程具有某种意义上的重叠,使其成为实施学校特色课程的最佳载体,因此,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施学校特色课程具有天然的便利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特色课程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体现为:一是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普及特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如东涌第一小学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东涌手工艺品的制作,很好地传承了东涌精湛的手工艺制作方法,同时体验了水乡人勤劳质朴的工匠精神。二是为特色课程的实施提供方法论和技术支架。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等是学校特色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究和解决的系列方法及思维方式等,为特色课程的实施取得实效提供了思维层面的方法论和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持,是解决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难题的有力武器。三是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对其他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如东涌中学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岭南校园文化探究、岭南校园的建筑特点与风格研究、茅寮和疍家艇的传承和东涌水乡生态绿道聚落发展的调查研究等,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对象,也涵盖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研究的内容,使学校特色课程的普及有了实施的“课程根据地”。

3.课程深化策略,通过学科课程融合实施。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课堂文化的过程,课堂文化亦是制约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4]仅仅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足以达到特色课程独特的育人目的,特色课程要对校内师生形成高度的文化渗透和价值确认,有必要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实施,形成课程合力,同共聚焦特色课程的培养目标。这种融合,是特色课程深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融合,一方面促进了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学科课程注入校本特色,使学科课程更鲜活,更富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对特色课程的文化和价值确认,使特色课程深入人心。东涌镇重视把东涌水乡文化特色课程融入学科课程实施,成为学科课程校本化的一部分,使学科课程有了鲜活的地方特色,增强了学科课程的活力,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语文老师把学生带到学校生物园、图书馆等实地参观体验,学习作者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敏锐观察和灵动的笔触,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力、感悟力和表达力。

4.品牌打造策略,通过特色项目实施。特色课程如果只停留在文化层面,没有形成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和为之一振的心灵触动,则这样的特色课程很难得到社会认同。从横向角度看,特色课程要成为品牌,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与其他学校的课程有质的区别,才能形成影响力和辐射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从纵向角度看,特色课程对人的教育功能是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综合功能上,即知、情、意、行一脉相承并和谐统一于个体成长,使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真实情感、行为习惯有和谐完善的呈现。要达到纵横皆优的程度,则必要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实施特色课程,使学生在知、情、意、行上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并日积月累产生认知感悟、技能习得、情感依赖和价值确认。如以击剑为特色课程,并不在于使学生懂得多少击剑知识,更在于通过击剑项目,使学生习剑术、悟剑道,提振人的精、气、神,使学生养成一种勇于挑战的“亮剑”精神。又如以东涌水乡文化特色课程为例,如果学生能将水乡独具特色的咸水歌原汁原味地演唱出来,以此表达水乡的风土人情和艺术特色,这对学生本身的教育意义和对水乡文化的传播作用,无疑胜似千言万语。

特色项目既是特色课程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特色课程的有力支持平台,实施成功的特色项目,往往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并促成特色学校建设。对一些一时无法准确找到文化根脉的学校,不如从行动哲学着手,以特色课程为主轴,以特色项目为抓手,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不断深入实施,将特色打造为品牌,有可能走出一条更有实际价值的特色学校之路。如花都区七星小学,一所条件简陋的农村小学,选择花式跳绳为特色课程,并以特色项目为手段持之恒实施,结果在迪拜举行的世界首届学生跳绳锦标赛中大放光彩,这种实实在在的特色,羡煞多少徒有其名的特色学校。

5.课程评价策略,通过活动展示实施。课程评价是驱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课程实施的机制保障。评价课程实施是否恰切,要以课程实施成效为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活动展示是特色课程实施的“实践”产物,也是评价和检视特色课程实施成效的有效方式。活动展示既是特色课程实施的提升环节,又是课程成效的评价环节,是学校特色课程文化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展示环节组织得当,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形成良性辐射与校际互动,推动镇域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迈上新台阶。东涌镇每年坚持以水乡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小社团展示、六一中小学艺术花汇展示、中小学科技创新展示等四大镇本展示活动评价学校特色课程实施成效,创设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争创特色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东涌水乡文化特色课程上水平、上台阶。


三、结语

中小学是行动的教育者,重视特色课程的实施环节,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课程实施策略,既是特色课程本身的需要,更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选择恰切的实施途径与策略,坚持“做中学”、“学中做”,不但有利于做出成效,更有利于学校在行动中反思,提高课程认知,完善课程建构,使课程的切身利益人学生、教师、学校都在课程的真实实施中获得有意义成长体验,体会到特色课程的独特作用,感悟特色课程给予的成长滋养和幸福。


责编/魏晓文


参考文献:

〔1〕〔3〕邹立波.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本位取向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J〕.中小学德育,2016(12):41-44

〔2〕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1(09):13-17

〔4〕柳伟.论课程实施〔D〕.云南师范大学,2004

(本文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研究》子课题《东涌水乡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