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志

李华军:海洋的逐梦者

何利基金奖获得者李华军.jpg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可能有多少种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李华军教授在海洋工程技术逐梦路上坚持不懈,把梦想化为现实。

2016年,李华军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李华军教授获此殊荣,成为继文圣常院士、管华诗院士、高从堦院士之后,中国海洋大学第4位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的科技工作者。他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李华军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高校青年教师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青岛市科技将才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十几项。

李华军(左)访问加拿与魁北克大学校长Jean-Pierre Ouellet签署合作协议.jpg

李华军(左)访问加拿与魁北克大学校长Jean-Pierre Ouellet签署合作协议

李华军应邀访问德国不莱梅大学(前排中).jpg

李华军应邀访问德国不莱梅大学(前排中)

每一次站上领奖台、每一份掌声、每一份荣誉都是海洋工程领域对李华军的肯定。携着这些掌声,他并没有停留在获奖的喜悦里,而是带着对海洋的梦继续前行。李华军作为一名海洋工作者,兢兢业业、不骄不躁一直在路上,对海洋工程技术领域进行不段地探索。

作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一名杰出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海洋工程安全设计与防灾技术研究,30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创新了海洋平台结构的整体动力检测技术,推动了海洋工程结构健康检测与安全评估技术的快速发展;研发了海洋平台振动控制技术和修复加固技术,为现役海洋平台的安全运行与超期服役平台的延寿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研制了能有效适应波浪冲刷和沉降变形的新型结构,构建起了系统、科学的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技术体系。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并被纳入国家有关行业规范和企业技术标准。 

 

机遇篇

16岁的热血青年,正是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的年纪。1977年,高考恢复,一批批有志之士抓住机遇,紧随时代的脚步。16岁的农家子弟李华军亦是如此,智慧和热情尽情释放开来,考入了山东工学院。

16岁的年纪处在十字路口,每一个选择都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对于这个年纪的青年而言,性格尚未定型。恰恰正规大学教育不仅可以为这个年纪的青年指引学术上的灯塔,也可以帮助他们打开另一个未知世界。在山东工学院的几年中,校园中随处可见李华军认认真真学习的身影,从他炯炯的目光里,透露着一个青年对未来与未知的追求。

1982年大学毕业,李华军被分配至东营市广饶县播种机厂成了一名技术员。天天跑车间、修机器,奔波在第一线。他没有抱怨,而是不断积累一线生产经验的,思考着如何用自己的满腔抱负,踏踏实实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

携着这份追求,李华军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转折积淀篇

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资料统计,我国由风暴潮、风暴巨浪、严重海冰、海雾及海上大风等海洋灾害每年给我国所造成的损失达上百亿元,更残酷的是百亿元数字后的妻离子散。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海洋灾害,促使一批批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李华军正是应国家所需,一头扎入近浅海海洋工程安全设计与防灾技术领域。

1983年,李华军考取了大连工学院造船系的研究生,与海洋结缘,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1986年硕士毕业,李华军靠着自己的优异成绩申请到了部队,被分配至海军潜艇学院,从事潜艇科研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潜艇在跟踪定位方面存在误差大等问题。李华军迎难而上,经过不懈努力,提出了一种依靠纯方位的被动跟踪定位技术,大幅提高了精度和反应速度。解决了跟踪定位方面的瓶颈问题。

1992年他来到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在工作中积淀知识,传播知识,并且应邀出国交流学习。

 

中石油篇

2000年,李华军与同行交谈中,获悉我国浅海区域投入开发的第一个年产量超200万吨的大油田——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现象却迟迟找不到原因,平台上的工人每天在提心吊胆中工作,这成为“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

在尝试了各种手段而无果之后,许多人都产生怀疑。面对这种情况李华军没有丝毫动摇之心,因为他明白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实验。他深知,鼓舞人心的话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重要的是用事实打消质疑声。为获得真实数据,检测选在风大浪高的冬天进行,这意味着李华军团队必须冒着凛冽寒风、迎着波浪在平台上架设备、布仪器。于是,他带领团队不分昼夜一遍遍分析、研究,一次次构建模型试验。当时和李华军一起工作的海洋工作者至今记忆犹新,李华军拿着厚厚的检测报告等资料看了又看,进行再三分析。最后他大胆判断:前期检测时传感器布设的点数过少,不能涵盖和反映整个平台的振动状况。李华军领衔完成的“浅海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过度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华军作为获奖代表进入人民大会堂领奖。

这个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中石化3年多的安全生产技术难题,避免了平台倾覆和污染事故,确保了中心平台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此为依托,李华军科研团队还发展了海洋结构动力特性识别技术和健康诊断技术,成功地诊断了埕岛油田9座海洋平台的健康状况,发现了生活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振动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平台上的工人、中石油集团公司向李华军表达感谢之时,李华军说:“这不就是我们搞科研的目的吗!”在他的逐梦路上帮助中石油原本打算拆除的平台保住了,避免了数亿元的损失。

 

前行逐梦篇

“我们在滩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尽快走向深远海。”李华军指出。

毫无疑问这是每一个海洋逐梦的科研工作者绕不开的问题,深远海是海洋科研工作者想要探索的奥秘,但这里面要涉及深远海大型平台组块的复杂结构、工艺流程和总体布置,以及远海恶劣多变的海况环境条件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和设计难题,使许多人望而止步。不过,对于坚持不懈的李华军来说,他在2011年便开始着手大型深海平台攻关研究。

两年后,他的团队又与企业联合开展了“高端系列化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并首次引进荷兰、瑞典团队,研究突破海工装备关键核心问题。2014年,李华军又领衔申报了“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领域资助的首个重大基金项目。

李华军在取得这些成果后,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朝他的海洋梦奔去。他说:“一个科学家必须要时刻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对我来说,揭开深远海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的秘密永远在前方召唤,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近十年来,李华军带领团队,构建起了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今后,他将坚持不懈地瞄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懈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