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工场

创新:机车发展的快车道

             

                                   戚墅堰厂区全景

2016年1月,在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机车总装线上,一台台靓丽的和谐N5B机车整装待发,这是一款高品质、大功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型交流传动内燃调车机车。机车装用R12V280ZJ型柴油机,不仅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油耗和排放也得到有效降低,整体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型的柴油机,是目前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唯一能够与国际一流柴油机相媲美的铁路用柴油机。

2015年5月20日,正在巴西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巴西里约热卢内参观中国装备制造业展览时,来到中国中车戚墅堰公司展台前,驻足在公司HXN5B型内燃机车模型前,认真询问机车功率等有关参数,并鼓励轨道交通企业为中巴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再立新功。

总理的关注和鼓励给了戚墅堰机车人以最大的自信和力量。

从2014年第一次批量生产就受到用户青睐,2015年又赢得了百台批量订单,并实现了准时交付。2016年1月18日,戚墅堰公司出口坦赞的10台SDD20型干线货客运内燃机车,顺利完成交车程序。运营期间,机车承担了坦赞铁路客货运的主要牵引任务,并多次担纲牵引重要外宾专列。坦方对戚墅堰公司生产的机车高度认可。

这是中车戚墅堰公司科技创新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内地,在南美、中东、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上,都奔跑着戚墅堰公司自主创新的“中国中车”品牌内燃机车。

从中国第一台大功率内燃机车,中国第一列准高速列车,中国内燃动车组第一速,到中国内燃机车单机连续牵引距离最长记录……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这个法宝,叩开了中国铁路发展之门,走上了中国大功率内燃机车龙头骨干企业的强势发展之路。

审时度势  奠定发展之基

中国中车戚墅堰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898年的上海吴淞机厂,1936年迁至常州戚墅堰。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企业是个纯粹的敲敲打打的作坊式蒸汽机车及车辆修理厂,就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也只是一个纯粹的内燃机车修理企业。

1979年,十年动荡结束,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提振经济,对公司来说也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

这年5月,工厂研制的一种新型的、采用16缸280mm缸径的柴油机组装下线。以此为核心动力的东风8型内燃机车于1984年研制成功,成为当时国内单机功率最大、国际上也屈指可数的大功率内燃机车。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内燃机车功率小、状况差的现状,把铁路运输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280柴油机的研制却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执着追求的工作热情,在铁科院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反复试验,反复求证,研制成功16V280ZJ型大功率柴油机。

1989年2月,装用16V280ZJ型柴油机的东风8型内燃机车,通过了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东风8型内燃机车于1986年获得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1990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朴素理念指引下,戚墅堰人凭着孜孜以求、永攀高峰的精神,贯彻“生产一代、研发一代、谋划一代”的新产品研发策略,投身于280系列大功率内燃机车的研发与制造,大步迈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

创新研发  插上腾飞之翼

有了280柴油机这个核心引擎,公司得以成功进入内燃机车新造领域,然而如何开发出更多适应铁路需要的产品,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新难题。公司紧紧瞄准中国铁路“客运提速、货运重载”的发展方向,积极抢抓中国铁路大提速的发展机遇,以超乎寻常的胆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产品的滚动开发,超前开发,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产品差异化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铁路客运列车的最高速度不到120km/h。1990年,首台东风9型内燃机车如期试制成功,最高试验速度达163km/h,成为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荣获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奖。

为了满足广深准高速铁路开通的需要,公司再攀高峰,将开发研制最高运行速度170km/h的东风11型准高速客运内燃机车提上日程。公司不负众望,1992年首台机车成功下线,最高试验速度达到了183km/h,不仅保证了1994年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如期开通,而且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对迎接香港回归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窗口作用。东风11型机车采用16V280ZJA型大功率柴油机、国内首创的全悬挂转向架和微机控制系统,很快以功率大、速度快、技术新、可靠性高的优势,从广深线驶向了全国四面八方,先后投用400多台,成为铁路前四次大提速名符其实的主型客运内燃机车。

1996年2月,DF11型内燃机车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和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验收,荣获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奖、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繁忙干线客运列车提速后,急需货运列车相应提速以提高线路的综合运输能力,公司又研制成功5000马力东风8B型重载提速货运内燃机车。该型机车具有运能大、性能优越、适应性强的突出优势,成为我国新一代主型货运内燃机车。

2003年,研制成功双机重联、单司机值乘、能持续运行1000公里以上的东风11G型准高速客运机车。机车的外形也有了较大突破,并具有向客车供电的功能,代表了我国交直流传动内燃机车的最高水平,满足了以开行Z字头直达特快旅客列车为特征的第5次大提速的急需。

2005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随着铁路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公司作为全国铁路技术引进、技贸结合的六家重点企业之一,按照“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原则和“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机车车辆设计制造的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研制和谐n5机车,实现中国铁路自主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从合同签订,到机车出厂再到批量生产交车,公司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世界先进轨道装备制造企业近20年所走过的历程。

在正式拉开的中国铁路前五次大提速中,DF11、DF11G和DF8B先后成为担纲牵引主力的主型客、货运内燃机车,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列准高速内燃动车组“新曙光号”研制成功、东风11Z型专用机车打破进口局面、世界上功率最大的东风8CJ型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研制成功、满足世界最高海拔和恶劣气候的“雪域神舟”号青藏高原内燃机车驰骋在世界屋脊……

此外,历时六年开发成功R12V280ZJ新一代节能环保柴油机。2014年6月,公司成功研制成高品质、大功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型HXN5B型交流传动内燃调车机车。

2015年1月,时速160公里的交流传动客运内燃机车设计方案在京通过评审。

筑高平台  走向世界之路

走入21世纪,铁路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戚墅堰公司在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通过全面打造内燃机车三大技术平台,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奏响了发展进步的最强音,使280机车产品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开始走向世界。

公司以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按照高起点、分阶段、模块化的要求,全力开展了内燃机车设计、制造、产品三大技术平台筑高工程,重点增加装备投入,深入开展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无论在软实力还是硬实力上均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设计技术平台上,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内燃机车协同仿真平台和试验验证体系,实现了从整机到主要零部件的全三维设计,设计能力和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在制造技术平台上,投入近1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弥补“木桶短板”,形成了机车新造300台、重造350台的生产能力;在产品技术平台上,全面搭建了6000马力、4000马力、2000马力三个功率等级的内燃机车产品平台,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型谱化、信息化,可以快速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公司用先人一步的创新、用高人一筹的智慧,相继建成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理化计量检测实验室、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创新平台不断筑高,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文化日益凝聚,创新实力大幅增强。

在国际市场拓展上,公司采用国际化策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对280机车的改进完善,满足国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击败多家轨道交通跨国公司,敲开了出口中东地区的市场大门。同时,280柴油机成功跻身要求苛刻的核电站备用发电机组领域,并打开船用动力大门;自主知识产权机车实现批量出口的重大突破;机车出口犹如雨后春笋,先后销往委内瑞拉、伊朗、几内亚、沙特、阿根廷等国,并进军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国际机车市场上,树起了一个个精彩、宏大而辉煌“中车戚墅堰造”的丰碑。公司机车产品所到国家,均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专家的高度赞扬,纷纷登车参观,国外媒体也进行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极大提升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美誉。

如今,戚墅堰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际知名企业实现借梯登高合作共赢的同时,将进一步采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模式,继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全球化视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超越自己,超越梦想,在引领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的进程中,永立潮头,永创一流。 

                                                                责编/魏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