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工场

江苏一重:活动无门槛 创新不设限

            

                                      新西兰客商参观智能坡口加工设备

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一重”)成立于2006年,引进国内外多种加工设备,拥有雄厚的加工能力,并有完整的质量保证设施,为公司产品提供坚强的后盾。主要产品有:数控机床系列、数控刨边机床、舰船智能成套装备生产线、智能钢管成套生产线、万吨高速油压机床系列、数控镗铣龙门加工中心系列,几年来为军方提供大量先进装备。

2010年~2012年,江苏一重先后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引进10位博士,于2012年3月与公司研发人员组建了一支科技创新团队,专门从事工业设计开发研究,团队负责人为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公司董事长王修山。团队技术负责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

在王修山和高峰的带领下,创新团队32成员始终贯彻公司发展战略:“坚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将数控、精密、成套装备作为产品发展方向,产品从普通的数控机床生产向智能成套装备生产线和智能机器人转变,未来3-5年,将公司建成国内最大重型锻造装备生产基地及板材坡口加工装备生产基地。”

2011年10月,江苏一重成立企业科协组织,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团结科技人员,凝聚科技力量,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为目标,动员和组织企业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符合技术创新需要的群众性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为企业科技工作者参加创新实践创造条件。公司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凝聚了企业科技工作者力量,保障了企业科技工作者权益,促进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科协成立后,创新团队以“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抓手,致力转化科技生产力,在科技与经济间架起了一座金桥,为公司科研技改项目的推进作出了极大贡献。创新团队并于2012年12月被省科技厅评为“江苏省创新团队”,这是自该奖项设立以来扬州市首次获此荣誉。

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创新团队立足本岗,围绕设备、管理、工艺、操作等目标,大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改进等活动,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强宣传,提高职工技术创新意识;开展竞赛,积极为职工技术创新提供平台;强化培训,提升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完善激励,建立健全创新奖励长效机制。

在活动中,江苏一重的相应管理制度加以革新,公司实行中层领导竞聘上岗,把能干、想干、有能力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鼓励企业职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言献策,广纳群言、广集群智、让每一位职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中来。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苏一重加强梯队建设,既注重人才的引进,又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并定期派送技术骨干至高校进行深造,提高业务水平。

为激发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的科技创新热情,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江苏一重还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了技术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和科研项目的奖励制度。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使创新内容遍及发展品种、提高质量、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改善生产组织与改进管理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也在这样的一系列创新活动中具有了广泛的群众性,做到了“活动无门槛,创新不设限”,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技术人员可以做发明创新,一般的非技术员工也可以发明创新。

这样的创新氛围收效明显:2013年,江苏一重先后开展科技项目15项,其中产学研项目4项,专利申报12项,授权3项,新产品鉴定9项,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产品1项,扬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1项专利获得了江苏省百件优质发明专利奖,研发的“超大型船舶板(型)材成套制造数控装备”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新产品金奖。2014年,江苏一重先后开展科技项目14项,其中产学研项目3项,专利申报15项,授权2项,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4项,扬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

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产品完全替代进口,打破了行业垄断,对于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我国保护环境和降低能耗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团队通过以上项目的产业化建设,目前已累计实现销售14120万元,新增利润2585.8万元,新增利税505.5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一系列项目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公司创新团队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为更高档次的数控机床的开发奠定基础,为企业和国家节约大量外汇、为发展和繁荣国民经济、为地方增加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并逐步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未来三年,创新团队将面向行业高端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自主或联合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研究,转化科技成果10项,将公司研发机构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综合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同时也将继续激发公司科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公司以及地方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