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成果

诺奖大师与中学生面对面

“我来自美国一个沉闷的小地方,那里只生活着7500个居民。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但这样很难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我决定做很基础的生命科学研究,现在专攻结构生物学……”11月3日上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与数百名中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他一边说,一边用演示文稿给“小听众们”展示自己位于明尼苏达州小瀑布城的家乡、获得硕士学位的耶鲁大学医学院和目前就职的斯坦福大学的具体方位。

紧接着,几乎没有任何过渡,科比尔卡开始陈述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从人类基因组中分离编码出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拓展了以此为代表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还有他们拍摄到β-肾上腺素受体被激素激活、向细胞发送信号的那一瞬间的图片,用计算机科学测试上百万个靶向目标以研发新药……

演示文稿大约只有10张左右,报告时间也只有20分钟,随着演示内容不断变换,忽明忽暗的屏幕光线打在脸上。

随着最后一张演示文稿的播放完毕,见面会提问环节正式开始。

“您如何看待实验中的失败?”有同学发问。

“我会先搞清楚,什么原因导致的失败,思考接下来选择其他哪些方法继续做实验。我还会给同事打电话或发邮件,讨论想到的问题,通常他们会给出很好的建议……”科比尔卡的回答很诚恳。

“您主导的研究资助经费一度被切断,您怎么坚持下来的?”

科比尔卡有点意外,在座的中学生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关于他申请项目资金失败的“往事”。

“其实,当时还有来自其他机构的资助……”他低下头,摸了摸鼻子,接着说道:“至于如何坚持下来,我想首先要说服你的合作者,让他们认识到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对人类的贡献。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激情,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而不是别人告诉你要做的事。要知道,科学研究这条路很艰难,而我确实很幸运,我的团队一直站我身边。”

2011年8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关乎结构的所有》专题,介绍了科比尔卡的研究成果,前言中曾这样写道:科比尔卡以超过20年的努力,完成了一幅极其关键的细胞受体“肖像画”。他的同行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对大众而言,科比尔卡无疑十分聪明。但他却有不为

人知的羞涩性格,他是那么谦逊而安静,但当对待工作时,科比尔卡就会像燃烧的小宇宙,释放其迷人的性格。他是如此积极和认真,你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自大、粗鲁或是炫耀,这是多么罕有而不易。”

“细胞对信号的反应究竟需要多长时间?”

“是否还存在跟G蛋白相同结构的其他蛋白?”

…………

听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感兴趣,科比尔卡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