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成果

加快口蹄疫净化 是他执着的科研梦想

slide0002_image008.jpg

slide0006_image013.jpg

27岁,博士毕业,他在论文的致谢篇末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咏叹:“我感谢和庆幸经历了这种生活。没有经历这种生活不会体会到这种生活的艰辛,没有经历这种艰辛不会体会到这种艰辛的幸福,没有经历这种幸福不会理解这种幸福的纯粹追求。”

这既是他的科研感悟,又是他的人生箴言。10年来,他一直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耕耘,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全力追寻着科研梦想,坚持着,奋斗着……

32岁,他获得第九届全国病毒学学术委员会组委会设立的Christophe Meriux奖,该届全国共6名获奖者,他是唯一的动物病毒研究获奖者;

35岁,他以主要参加人身份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6岁,他以第二完成人获得了甘肃省专利一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青年科技创新奖;同年,他以第一名成绩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金龙鱼”杰出青年奖(全院共4名),入选2015年度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37岁,他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共10名);

也是37岁,他以第二完成人,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已经通过了网评、会评、公示和行业评议,或许这更值得期待……

他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科研的执着与坚持。他是青年才俊和科技精英的真实写照。但是在他身上,洋溢着的并不是意气风发的书生意气,而是踏实勤勉、求真求实、执着与坚持的科学精神。

——这是郑海学,一个将自己的人生深深扎根于广袤大西北的朴实学者;这是郑海学,一个将自己的科研勤勉躬耕于口蹄疫病毒研究的青年英才。

 slide0004_image011.jpg

源头创新,为高效疫苗提供更好的“种子”

口蹄疫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必须报告的头号烈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猪、牛、羊,病原高度变异,新毒株不断出现,疫情传播迅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被称为“政治经济病”。2001年英国、2010日本和韩国等暴发口蹄疫,扑杀动物29万至550万头不等,直接损失均在10亿美元以上。

口蹄疫主要在非洲和亚洲流行,2005年以来,亚洲I型、O型和A型3种血清型的5种新流行毒株先后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引起我国24省区118次疫情暴发,每年近18亿头猪、牛、羊处于高危状态,原有疫苗不足以应对,急需提供高效疫苗。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了全球口蹄疫控制策略,推行疫苗免疫为核心的“口蹄疫逐步控制路径”。在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也把口蹄疫列为优先防控的病种。在口蹄疫的防控上,欧盟(除英国)以免疫为主与扑杀结合,我国则是采取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疫苗免疫接种是口蹄疫防控中最重要的技术策略。

然而,由于口蹄疫病毒自然属性的原因,导致口蹄疫疫苗存在抗体应答晚、免疫保护期短、免疫抑制严重和抗原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免疫效力的发挥;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难以区分,影响口蹄疫的净化和根除。

针对上述科学难题,郑海学疫苗研发团队对疫苗种毒进行设计和构建,发明了单质粒口蹄疫病毒拯救系统,实现了制苗种毒多种性能提升,突破自然属性的限制,制备出产能高、抗原性好、稳定性强、无致病性、速效长效、有标记的制苗种毒。并实现了国际首例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制苗种毒应用于产业化生产,在全国推广应用,并出口蒙古、朝鲜等国,在防控口蹄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举不仅解决了我国口蹄疫无A型高效疫苗株的难题,而且还解决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无针对该流行毒株高效疫苗的难题,引领和推动了口蹄疫疫苗行业发展。

目前,郑海学主持和参加研究的疫苗已获得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3项,3项获得临床批件或进入复核试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还将有一批成果产业化,将发挥更重要防控和净化作用。

 

理论突破,为产学研夯实基础

郑海学不仅重视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更重视基础理论的原创性。把理论和技术导向应用,从技术创新、理论突破到产业化全链条发展,一直是他的科研理念。在新发和变异口蹄疫毒株的感染和免疫的基础研究方面,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J Virol.、Sci Rep.、FASEB J.、Cell Cycle、J Proteome Res.、Vaccine等专业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3部。这些理论研究为口蹄疫防控和上述制苗种毒的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郑海学深知,要想取得科学研究的持续进展,必须要有项目支撑。他在做好科研的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他先后申获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甘肃省杰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农业部948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项目、863课题、省重大科技攻关、横向合作等项目课题,科研经费累计2000余万元,有力地支撑了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开展。

更令人欣慰的是,他带领的团队近几年连续获得1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还获得一项联合(重点)项目、2项甘肃省杰出青年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口蹄疫病毒的基础研究,也很好地历练了团队成员。

 

产业化应用,科技创新的选择与归属

作为一名一线的科研工作者,郑海学不仅是一个会做科研、发文章、申报专利和研制产品的学者,还是一位能解决重大生产问题的实战型专家。

除了科研,他还坚持到临床一线进行科技推广,积极服务于养殖业生产、疫苗企业生产,能够很好地解决养殖户的防控难题,恰当地指导企业生产,在养殖户和生产企业享有良好的口碑。

让科研与临床和生产相结合,从临床生产中找出科学问题,把成果应用在养殖和企业生产中,这一整套做法,使郑海学成了产学研用结合的典范。近5年,他主持和参加研制的口蹄疫疫苗转化企业已生产销售累计达33.15亿元,成果转让费达1.3亿元,保障了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置科学研究以风骨、还专家学者以尊严、给科研技工以从容、赋博士硕士以自在。”他践行的理念激发了职工和学生最大的兴趣和斗志,自给压力,跨越发展,目前他的团队已是运行和谐,管理有序,形成了一个学术氛围浓郁的研究团队,也成为促进兰州兽医研究所发展壮大的新增长点。

郑海学说,1949年—1984年,欧洲各国历经35年根除了口蹄疫,当时的技术水平远不如现在。他深知,尽管我国口蹄疫防控和净化还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但他从技术的角度坚信,如果创制的更长效高效疫苗产业化推广应用,结合国家重大疫病防控政策,一定能够加快我国口蹄疫有效防控和净化甚至根除的历程——而这,就是他执着和坚持的科研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