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志

激情似火  岁月如歌

   

    2014年8月13日,在中国科协主办的全国重矿机械企业科协年会上,一位身板笔挺、气质儒雅的老同志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他向全体与会人员介绍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科协信息工作的宝贵经验。他就是山西省科协优秀信息工作者、太重科协信息员曹克顺。

征程万里不下鞍

    这位太重集团公司《太重新闻》的老科技新闻工作者,用他从业40多年的经历向我们解读了他的精彩人生。2004—2014年这十年,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缩影,据统计,这期间发表了7000余篇的稿件,共500多万字,以科技新闻和科协工作类稿件为主。这位太重人眼中的“高产作家”拥有何等的魄力,虽老当益壮,仍志在千里。
“决不让一条好新闻从我身旁溜走”是曹克顺的人生信条。几十年来,“快捷、勤奋、敬业”是他报道新闻的准则。
    曹克顺认为,只有快捷才能抢到好新闻。2004年,当听说太重有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起重机设计老专家孙广德,身患重病还在病床上编写技术资料时,他就立刻投入采访报道中,相继又发掘出数十位这样的老专家无私奉献的典型案例,最终写出了《事业,在这里延伸……》的报告文学,获得了良好反响。但他却累倒住进了医院。半个月后,当曹克顺出院听说孙广德病逝了,感慨道:“如果不是及早采访,一定会失去这么有意义的报道。”
    多年来,勤奋造就了这位“老兵”当日事当日毕的习惯,即使熬夜赶稿也乐此不疲。据他妻子介绍,为了深度报道太重研发生产的世界首台无缝管轧机组,他采访了一整天,晚上还要连夜赶稿,不顾妻子催促他休息,直到次日上午6点还在奋笔疾书。写完后,竟发现毛衣的胳膊肘处磨出了个窟窿。家人既为他的这种拼命精神担心其身体,同时也更加理解他的工作性质。
    令同事和领导敬佩的是曹克顺的敬业精神。为了节约时间尽快完稿,他主动把周末和节假日搭进去;拿开水就着方便面和面包吃;用冷水浇头克服困倦。但他日渐消瘦的身躯、脱落的头发以及颈椎病常使左臂麻痹的状态,容不得他超负荷的工作和无视生活,那又如何,这都抵不过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在太重工作和学习了大半辈子,曹克顺见证了太重的巨大发展,这令他引以为傲。他保存的《稿件登记簿》就是最好的证明,它记载着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世界上最大的油膜轴承、世界上最大的旋转舞台、北京奥运会上的‘白玉盘’、世界上首台最大的75立方米挖掘机下线、把神舟十号送入太空的太重“功勋塔架”等。登记中还记载着采写这些新闻的时间、内容、标题等。这其中很多被新华社及国内多家媒体转载的报道,多数出自于他手。
    如今已退休7年多了,曹克顺不但不愿享受他的天伦之乐,工作还更卖力了。退休后每年稿件的字数由30万字增到40万字,发稿篇数由年500余篇跃升到700余篇;还成为太原新闻界的“品牌”,百度的公众人物;还每天习惯6点半来到办公室,成为休息日和节假日整座办公大楼独特的风景。

责任在肩不停步

    “天道酬勤”使得曹克顺追上了时代步伐。58岁时,他决定学习使用电脑,经过3个月的勤学苦练,他不仅能熟练打字,还掌握了收发邮件等基本技能。因此,同事偶尔找出他的一篇手稿调侃道:这可是咱报社的文物,千万要保存好。
曹克顺认为,责任从来都是双向的,没有组织上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个人即使有再大本事也难以施展。太重科协早在10多年前就把信息宣传工作列入重点工作。太重科协的宣传工作是由秘书长杜正义全面负责的,曹克顺则是以党委工作部新闻记者的身份介入此项工作。10多年来,杜正义全力支持着曹克顺的宣传报道工作,俩人的合作不仅结出了可喜硕果——太重科协信息宣传稿件每年平均以25%的速度递增,深度报道引起了科协系 统和全社会的瞩目;俩人还成为了亲密搭档。
    自2009年起,山西省科协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信息工作者队伍,并将信息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经过长达5年的考核评比,太重科协信息工作稿件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始终在全省企业科协及行业协会中独占鳌头。山西省科协5年间共进行过3次考核,太重科协3次均荣获“全省科协系统信息工作优秀单位”称号;曹克顺也3次荣获了优秀稿件一等奖和“全省科协系统优秀信息工作者”称号。
多年的兢兢业业令曹克顺荣誉等身。据统计,他共获得了140多个奖项,《功勋塔架建奇功,神八飞天访功臣》获得太原市好新闻二等奖;《太重情定“白玉盘”》荣获中国机械工业好新闻评选全国一等奖……
    他不仅是中国科协厂矿科协协作中心特约通讯员、《太原日报》特约通讯员、《山西经济日报》特约读报员;还是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和太原市万柏林区作家协会理事;被授予了“太原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太重“功勋记者”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中国技术市场报》、《三晋都市报》、《太原晚报》、《先锋队》、《山西科技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荣誉于他,是激励更是对他工作的认可。
  
使命在胸不言苦

    曹克顺凭着两条腿加一支笔,从机关科室到生产一线、从居民社区到老年大学,几乎走遍了太重的每一个角落,无数次到基层与一线工人交朋友,目睹了大锻锤、炼钢炉、煤气车间和运输线的工作场景。“新闻记者不仅要亲眼看到,还要亲身感受”,他不仅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2013年,他到生产现场采访太重金牌工人、老劳模邱娃,面对50摄氏度的高温锻造炉,他不仅没有退缩,更让他感受了一线工人的辛苦,写出了优秀通讯《太重铁人——邱娃》,被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刊载,并于2014年获得了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国企好新闻奖”评奖活动优秀奖。
    2013年10月的一天,曹克顺在办公室晕倒了,被同事送到医院后,后查出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医生说,如果晚来几天,后果不堪设想。但出院后,他又紧锣密鼓地投入工作中了。
    公而忘私是曹克顺的一种品质。在2013—2014年春节放假期间,曹克顺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加班几乎占据了整个春节假期,节后共刊发了30篇稿件。
太重的几位领导曾对“曹克顺现象”进行了探讨——他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废寝忘食地笔耕,究竟是图啥?“升官”乎?他一生甘当普通劳动者,“当官”绝不是他之所爱;“发财”乎?他一辈子生活在“低工资时代”,眼下除了微薄的养老金就是仅够“买菜”的稿费;“当劳模”乎?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已无法参与企业评选先进的资格。那么他究竟图什么?领导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当多数人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时,他却把工作当成了事业。
    在曹克顺看来:“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达到‘酷爱’的程度时,他就会不惜牺牲一切,常人追逐的功名利禄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
作为科技新闻工作者,曹克顺从不敢忘记肩上的重任,他愿意带着光荣的使命感,走在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旅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