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韦飞燕代表

   “创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出路,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企业要审时度势,抓住一切创新发展机遇,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韦飞燕,对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表认同。
    韦飞燕指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创新。花红药业不但在产品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还注重加强管理、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公司还鼓励年轻人进行创新创业,通过提供线上购买平台、分成模式给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机会。
    “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韦飞燕表示,国家要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严格规范商标注册法规,打击冒用别人品牌的行为。公司在塑造自身品牌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监督打假的义务,让品牌在一个健康环境中得以延续发展。

张新民委员

    产学研结合是个谈了很多年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得很清楚:“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而且报告中提出“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这就鼓励我们科研人员要把成果付诸于实际,这个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非常好的话:创新创造关键在人。强调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谈到怎样来分享成果的收益,在物质上给予鼓励。大家知道,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创新思想,有了思想成果才会产生。所以对于创新驱动发展,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在“人”上多下功夫。 

张涛代表

    保护民族品牌,当务之急是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
一些外资企业对待知识产权保护采取双重标准:当自身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多指责对方法律保护制度不完善或执行相关法律不严格,要求从快从严制止侵权,维护其不断扩大的市场利益;当外企市场竞争行为涉嫌对本土品牌知识产权造成损害时,它们往往忽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甚至试图影响对方修订相关法律条款。这样的双重标准进一步启示我们,加大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已刻不容缓。
张涛代表建议:1.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族品牌、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坚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用好用足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2.调查国外企业取得冠以“中华”等特定意义品牌的合法性。利用法律和政策阻止国外企业采用不合法的手段对我国企业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侵害。

田力普委员

    企业的科技成果专利,转化率非常高。我们曾有调查,企业要搞研发,它本身就瞄准了市场应用,研发和改进,都是瞄着产业方向,转化率能达到80%;转化率低的是个人发明,只能达到百分之几。主要是因为个人没有能力转化,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不仅仅是动动笔、动动脑的事情,它需要很多资金的支持、条件的保障,个人是没有能力的,所以造成了转化率很低,但全世界都是这个状况;还有一种就是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转化率在20%~30%。我认为还是比较正常的,国外也基本是这个水平,因为他们的研发和市场有一段距离,有一些属于超前的,有一些属于储备的。不能要求专利是百分百的转化,这从制度设计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不要片面地强调转化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是要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得成果转化,如果不转化,成果都在论文里,都在专利里,那不行!那形成不了驱动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要让技术创新的目标朝着转化这个方向走。

宋心仿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营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创新贴近现实、走向市场,让创新成果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创新驱动这种常态创新,才能够使经济体制充满活力,才能够给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使创新驱动成为常态。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激励创新的积极性。要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三方协同创新机制,让科技人员享有自由的创造空间,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