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吕建委员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升级,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式也必将加以转型升级并与之相适应。我们需要一种开放、公正、长效的、能够反映科学研究创造性工作特征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程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现今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期中,科技创新处于迅猛发展态势。在国家需求和市场经济的驱动之下,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然而由于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不同的特性,工程化的资源分配方式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常常格格不入,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够正确定位与良性互动,就会使社会上一些浮躁与功利氛围蔓延到高校和研究机构,打乱了科技创新活动本应遵循的规律与节奏。

李华代表

    科技创新是一个老话题!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谓的进入新常态,要继续平稳保持适当增速的社会发展,维持现有的模式肯定不行了。所以必须以创新来驱动,这已基本形成社会共识。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做?怎么才能把创新驱动变为现实,我觉得还是大家对创新的理解要更加全面、更加有内涵。
    面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是比较片面的。大家一般更偏重于理解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新非常重要的一个本质,但是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把创新单纯理解为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这个层面我们不把“创新”的完整意义把握住,我觉得创新驱动还是不会像我们所想象和希望的那样顺利发展。
    换句话说,创新必须建立在体制机制同步创新的基础之上,技术创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技术谈技术有点片面和狭隘,现在有很多制约创新潜力、创新作用发挥的因素,这个限制性的因素就是体制和机制。现在创新和研究领域还存在很多禁锢,其中包括思想层面的禁锢,这种禁锢不打破,创新不可能形成驱动力。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必须借助国家新一轮深层次的改革措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所理解的创新驱动发展这项国家战略才能得到顺利实施。

江林昌代表

    “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均统一于‘四个全面’的整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牵好今年改革发展的‘牛鼻子’的关键,也是‘四个全面’在全面落实、协调推进的关键点。” 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人大副主任、烟台大学副校长江林昌认为,为这一总的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与基本支撑的关键,在于要抓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为迫切,因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目标与重要领域,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去支撑,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定离不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大量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壮丽画卷才会得到完美的呈现

郑惠强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最关键和最核心的要素是具有独特创新思维的科技人员,尤其是具有杰出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在现行分配体制下,高端人才和科技人员的贡献与其收入和待遇明显不匹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一支庞大、稳定而且有活力的科技队伍。这就需要大张旗鼓地激励科技人员在最大限度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让他们在发明成果、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有所回报,增加合法收入,因创新而致富,乃至实现“一朝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