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方法

施楣梧用TRIZ理论推动纺织技术发展创新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高级工程师、少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出生在温润宜人的浙江省,上世纪80年代,他进入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工作,从事功能性纺织品个体防护装备、纺织材料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
  纺织技术工人出身的施楣梧教授有着多年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加之后续的学习深造,知识不断扩充,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他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逐渐扎实、坚韧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文职专业技术少将,实现了从工人到将军的飞跃。
  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高分子材料、纺织材料、军用纺织品及战场防护和救生装备方面的研究,是解放军部队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12项,发表研究论文220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主持并完成2004年至2007年期间解放军部队和武警常服、礼服等服装面料的研发和生产。大量研究成果应用于部队,是07式军服面料的主要设计者和生产组织者。施楣梧教授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储备,践行TRIZ理论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推动纺织技术的发展创新。

  创新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关注

  采访伊始,施楣梧教授首先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了介绍。他谈道,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现在,更多地需要审时度势“砸碎石头过河”。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有利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突破藩篱、大踏步地向前发展,所以我们的发展思路和理念也要适当转变,更多地运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等来激活经济、发展经济,目前亟需涌现一批创新型企业来带动整体国民经济飞跃发展。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低端劳动力基盘大,在工作方法、效率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纺织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基础性行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行业,在吸纳劳动力、拉动就业、解决国计民生、提高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国际视阈观照下,纺织行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的行业之一,可以自豪地讲,我国纺织领域的品牌尖端多年来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施教授感慨良深地继续说,事情往往是辩证的,有优势必然存在不足与短板。我国纺织领域现阶段好的产业相对匮乏,基盘大,又承载着2千万人的就业,基层的工作人员观念相对落后。尤其是处于生产流水线低端的工人和发展相对滞后的生产厂家,其思考的问题往往比较粗浅,发展观念也相对滞后,技术设备更新缓慢,对科技存有一定的陌生感,对创新有畏惧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桎梏了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发展。所以,施教授总结道,应尽快应用新的技术手段生产受全国人民欢迎的产品以带动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
 
  创新可以习得

  据施楣梧教授介绍,其实,在具体工作中,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创新,也都需要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工作人员在本职岗位上开动脑筋、不断思考,探寻更为简单、高效、实用的工作方法。创新是一门可以习得的学问,它不是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才能驾驭的能力,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广大工人和普通民众都可以创新。当生产环节的多个或者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因创新思维的开启、创新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发挥而提高工作效率时,整个生产系统的功能也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提升,更为高效、便捷!
  在具体的生产领域,施楣梧教授认为,纺织行业的技术工人在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更为重要,需要有心、用心、上心。首先,在思想层面整体上要用创新理论消除其思维固化、观念落后等方面的障碍,尤其要在企业的年轻工作人员中广泛普及和使用创新方法,使他们在对创新方法的接触中逐渐深切体悟和认识到创新方法其实不是很难学习、很难掌握与运用的,是一般人可以学习、掌握,只要用心就可以运用好的。
  同时,还要让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认识到,创新是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工程,生产领域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员工。创新方法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研发路径,对于普通的技术工人也同样适用,并且成效更为显著和直接。举例来讲,如果在工厂车间里“拧螺丝”这一环节适当运用创新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进而可以缩短整个生产流程所需的成本和时间。所以,对于更为广泛的普通劳动者来说,一定要在思想上消除其对创新以及应用创新方法的畏惧心理,其实它只是一种思维的开启与转换,普通人完全能够掌握,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创新。
  施楣梧教授归纳,经过他多年的研发和工作实践,以及不断在实际工作项目中观察各个工作流程中工作人员的具体分工和实际操作,他个人认为有三个关键点至关重要:一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都有其萌芽、生长、壮大、衰退、消亡的发展的过程,所以要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二是创新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借鉴其他行业、领域的优秀经验,适当加以调整、改革应用于自身的行业,灵活运用,巧妙嫁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助推本行业的高效发展;三是要消除老百姓对创新的距离感和畏惧心理—以为只有专家才能创新。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创新理论在不同层面、不同档次都可以得到广泛而具体的应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人都可以创新,也都可以运用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取得创新性成果,并非只有高端研发人员才可以运用,各行各业、各个范围都可以应用。
  沉思片刻,施楣梧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例如,功能是我们的追求目标,用最廉价的东西发挥最大功能是创新发展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及时摒除惯性思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结合常识性的经验模板加以判断得出的,而往往不是真实情况之所在。举个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我们用姜末炒出来的鸡蛋会有品尝大闸蟹的味道,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大闸蟹上都放有姜,所以是人们误把姜的味道当成了大闸蟹的味道而已。
  用最廉价的资源制作成具有最终功能的产品,用最少的物质获得最大的功能,不仅在资源、能源等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同时也可以取得简捷方便的实用效果。如目前军队服装便非常需要减重,尤其是在海拔高温度低的环境中—如西藏,军队棉服减重后会提高军人的实力和战斗力—以最少的物质获得最好的保暖效果,方便官兵们轻装上阵。中国目前亟需创新型企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纺织行业概莫能外。例如,可以组建科研团队针对社会需求专门研发可以监测老年人身体心跳脉搏等情况的衣服,以及在士兵身上穿着的服装等。
   
  抓主要矛盾  关键是“人”

  在谈到具体应用时,施教授认为,应用创新方法要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直接去处理所要攻克的问题、达到的效果,而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精力,避免人力、物力、资源、技术等方面不必要的消耗,要在最大层面上减少无用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流程长是个难处,如果一个工作人员在某一环节有专长,其他方面也都懂得,这样非常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施教授认为“关键是人”。目前在纺织行业需要一些人共同致力于知识库构建方面的系统工程,所以及时建立一个涵盖行业需求应用的知识库非常有必要。而目前纺织领域只有他一个人在做,他个人研究应用的范围实在有限,现在纺织领域更多地是借鉴机械方面的间接经验,需要在政策层面去抓。
  施楣梧教授对当前有些单位领导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尽其则,倾向于做面子工程,而不是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感到些许担忧:他们对技术问题不是很理解,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会导致很多有意义的项目得不到重视,落实不下去,推广不起来。为此,他深感遗憾—这将极大地限制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

  实现创新效能

  施教授介绍,他个人认为创新方法非常好,非常实用,在开启思维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便利用业余一直在研究和学习创新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学习创新方法的过程中,在思维的转换与开启等方面不断带给他惊喜。施教授谈到,他近年来运用创新方法研发生产的的吸汗防水T恤便非常符合中国的特色:价格便宜,经济实惠,布料、防水排汗液体等原材料均较为低廉。而其功能却简单实用、应用广泛—通过专门的生产加工技术将防水排汗液体添置于衣服面料中,制成的衣服可以及时吸汗并迅速将汗液排出衣外挥发,保持衣服内外干爽、清新、平整不贴身、不变形;而当外界下雨或者是有水雾等飘洒喷射到衣服上时,添置在衣服面料中的防水排汗液体又具有防水功能,可以避免水分浸透衣服而弄湿皮肤。这种面料是纯棉制成,轻薄透气,在学生的服装、运动员的服装、舞蹈训练服装、床单被罩等方面均可以广泛应用。
  而且,这种加入面料中的防水排汗液体还可以加入具有其他功能液体,发挥多种功能,如注入花露水、香水、防蚊虫液体等等,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灵活调整操作。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期,施楣梧教授为汶川地震灾区做了一万份防毒、防菌侵害的床单,以防止灾区蚊虫向受灾群众传播疾病。具体的操作是,在布料中放入防蚊虫而对人没有伤害的防虫液体,使很多受灾群众免受细菌、病毒的侵害。此外,经过进一步深入研发,施楣梧教授还把防蚊虫液加工成缓释胶囊放入布料中。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在奥运安保方面,废弃自来水厂附近有很多蚊子、爬虫,为了保证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寝居安全,组委会在人员休息场所运用了他制作的含有缓释胶囊的床单,有效防止了蚊虫的侵扰,效果非常好。
  多年来,施楣梧一直保持着工作到深夜的习惯,经常凌晨两三点还没有休息,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孜孜以求,发展创新。他希望,在纺织领域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路上,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与他同行,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创新携手与共,贡献力量,谱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