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讲理想比贡献

张向兵:理想凝聚汗水,创新永不满足

  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永不满足现状,追求高远的理想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创新的动力。当今社会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山西绿洲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绿洲)车间主任张向兵无时不刻地这样提醒着自己。


  2010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货币紧缩、通胀预期等多方面影响,大麻、亚麻等原辅材料价格随棉花一路上涨,加之煤、电、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国家对环保约束性增强的形势下,梳纺工艺及设备存有的问题进一步凸现。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山西绿洲提出了大(亚)麻纤维棉型化项目的实施方案,该项目列入省级科技项目。在山西绿洲生产技术装备部的安排指导下,张向兵带领车间员工积极探索和完善新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通过市场调研,不断地进行试验改进,又引进了两台新型联合开松机。从开始设计、安装调试到正常生产,张向兵始终坚守在一线,全程参与了所有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软麻、给油、养生、开松等环节及工艺的探索和改进,终于形成了一条从“软麻—堆仓—养生—开松”新的落麻加工生产线,满足了生产高、中、低不同纱支质量的棉型化纤维。与此同时,配合生产技术装备部制定了大(亚)麻棉型化技术指标,对纤维长度、细度、短绒率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标准,为生产质量稳定、满足要求的大(亚)麻棉型化纤维提供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理论化依据。
  时间到了2011年,山西绿洲为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用工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逐步安排部署了关于淘汰大切、圆梳生产线,新增联梳机等配套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做为车间的负责人,在工期短、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张向兵放弃一切休息时间,勘察现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计方案,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赶工期、抢进度,共搬迁、移装、新增设备达55台套,从2011年6月30日开始到2011年11月1日,历时4个月,圆满完成了这项改造工程。通过技术改造,使车间设备布局更加整齐、合理,更有利于生产工艺流程,提升了生产的能力和品质。
  2012年2月,山西绿洲下达了生产大麻雨露麻16公支的订单。
  做为一个待开发的新品种,对于张向兵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原料进车间到络筒的十个生产环节,从工艺、设备、操作和原料的使用等方面,张向兵都一一具体安排,逐项落实。但是因该品种的特殊性,试验屡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张向兵也曾经气馁过,甚至有时也想过放弃,但每每想到工作的责任和自己肩负的使命,他又重新鼓足信心,每天至少有6个小时在机台上观察试验的情况,通过不断地完善工艺,终于开发成功,达到了批量生产的条件,并且按时完成了订单。

张向兵工作照


  在工作中,张向兵还坚持不懈地抓节能减排和“小改小革”。
  张向兵对两台立信煮锅进行了改造,排液管路由原来的一根管路排放改为两根管路排放,一根管路排放用于处理的废液,一根管路排入可回收利用的回水,一年可节约用水约500吨。FX502湿纺细纱机原来升降部分由链条传动,运行过程中或停车后,链条锈蚀变形不能使用,维修成本高,设备运行效率低,这给张向兵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然而,他将这一切当成动力,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同行生产情况,想尽一切办法对湿纺细纱机进行了改造,升降部分由牵条带进行传动,使用效果良好,配件价格低,维修成本小,设备运行效率提高。近几年来,张向兵已有30多项小改小革用于生产实际中。
  张向兵说,“自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认为,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多,我始终把公司的经营理念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最高准则。”
  缺乏专业知识,他就默默勤奋学习,没有相关经验,他就积极请教,“不为别的,只为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寸光阴,对得起公司付给我的每一分薪水。”张向兵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来不计较工作时间的长短,从来不吝惜节假日的加班,上班的时候认真工作,下班以后也把心放在工作上,无论工作时间还是工作量,张向东从不落于人。
  张向兵说,做为一名车间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如果不了解每一道工序的基本情况,不掌握生产流程的来龙去脉,不熟悉每一个岗位的技术,就无法干好本职工作。
  张向兵要求自己,在每天的生产工作中,至少要对每个工序巡检两遍,从不漏项,从不走样儿,发现问题绝不放过。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充满了信心。
  张向兵最后说,我将用实际行动履行我的诺言,从本职工作做起,为实现自己中国梦的理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