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学论

创新中成长的安徽自主品牌与中国梦

  "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已经形成了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已经形成了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带领我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二向世界第一跨越,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重任,必然将由长三角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承担。但是长期高势态运行伴生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力资本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瓶颈”,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实行长三角经济圈泛化合作是突破发展制约的必由之途。而安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又恰好能与长三角地区实现互补。加强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与合作不仅仅是安徽的需要,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将长三角经济圈打造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圈,以长三角经济圈为龙头,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早日实现的进程中安徽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何在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安徽不仅要发挥资源大省的优势,贡献煤、铁、铜、农产品等丰富的资源和充裕的劳动力;更应该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将雄厚的科教实力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不断地推进技术进步,即“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让在创新中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品牌研究中心2013年C-BPI研究成果权威发布,在58个国际第一品牌中,美国一枝独秀,占据半壁江山,德国和韩国同以10%位居第二。而在本土第一品牌中,北京、广东和上海位居三甲,分别占24%、23%和13%,三省市合计占据全国60%的比重。由此可见世界上最富有、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一个国家最富有、最具有竞争力地区也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强大的品牌集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重要特征。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品牌的核心在于自主创新,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组织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保障,技术创新是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来源,是根本。合力股份、科大讯飞、美亚光电、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丰原生化、海螺水泥、美菱电器等众多安徽人依靠技术进步打造的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不仅仅影响了国人,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安徽人,敢为人先、善于创新,这是当代江淮儿女的内在特质,是安徽发展的鲜明旗帜,即“安徽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源于“科教大省”的环境与长期积淀。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两份文件,全面启动试验区建设。合肥、芜湖、蚌埠是安徽三个最大的“增长核”,合肥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芜湖是皖江经济带的龙头,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三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省会合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定位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现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合肥拥有以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有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省部属研究院所200余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人,科研、人才资源在中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的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合肥)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国家大科学工程,均建成于合肥。“合肥创造”的高新技术产品不胜枚举: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第一台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合肥。安徽“智造”的高新技术产品助力嫦娥登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6所自主研发的低温接收机能精确收集-260℃低温环境的微弱信号,为月球探测装上了“顺风耳”;合肥科学岛的科研人员为嫦娥三号研制出新型“减震器”,解决了月球上没有大气,无法使用降落伞,着陆时冲击巨大的难题,帮助嫦娥在月球顺利软着陆,为嫦娥装上了“弹簧腿”;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胡以华研制的激光高度计,助力嫦娥三号实时精确测距,准确抵达月球,为嫦娥装上了“千里眼”。
  2013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利用自身的科教优势,实现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安徽发展的一面旗帜。
  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9位,较2011年上升6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其中研发投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上升4位;专利综合指标上升6位,居第8位;创新环境指标上升9位,居第4位;区域创新潜力居全国前3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安徽省科技厅统计公布,2012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增加值26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34.8%,占全省GDP的比重15.2%。
  2013年安徽省共申请专利93353件,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24.7%;申请PCT国际专利196件,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4857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79.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48.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3位。
  2012年,安徽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6件,安徽省著名商标576件,安徽省名牌产品173个,而拥有这些自主品牌的企业九成以上为高新技术企业,100%均获国家专利授权。安徽正是依靠这些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出的自主品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而正是像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合力股份、马钢、铜陵有色、海螺建材、美亚光电、科大讯飞……这些大批自主品牌的企业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2013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乃至全球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高度,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并不仅仅是金融等几个产业的“试验田”,也不仅有利于带动长三角相关产业发展,更是具有对内对外的重大意义。对内有助于形成可全国推广的产业发展、管理、法制建设等经验,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对外则可以获得自由贸易区发展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但是中国企业依靠什么在这种相对开放的大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无疑将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自主品牌做为知识产权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着民族素质和民族文化,代表着国力和竞争力,而且是核心竞争力。
  安徽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和自主品牌的培育;“长三角经济圈”的转型升级发展更需要有自主创新的自主品牌;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长三角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助推,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挥安徽科教优势,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为主抓手,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在优化环境,强化自身的同时,与苏、浙、沪建立科技创新的合作机制,促进体制、管理、信息、观念、技术、资金和人才的交流互动,将创新品牌资源内外整合和聚合,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成就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实现区域创新活动和自主品牌效应的对接和互动,增强城市由科技创新铸就强势品牌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持续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品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科技创新引领世界品牌潮流。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快速发展,靠产业的拉动;产业的发展靠企业;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靠品牌;铸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靠自主创新,即自主创新成就自主品牌。只有依靠不断地推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才能打造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世界级品牌,才能逐步提升一个国家的凝聚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创造出独特的品牌效应和先进的文化影响力。
  科技创新为品牌铸魂,自主品牌为发展领航。充分发挥我省科教大省的优势,培育自主品牌,是推进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与合作,持续打造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极,引领我国经济腾飞,使之在未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地之一,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必由之途。

  合力股份、科大讯飞、美亚光电、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丰原生化、海螺水泥、美菱电器等众多安徽人依靠技术进步打造的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不仅仅影响了国人,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安徽人,敢为人先、善于创新,这是当代江淮儿女的内在特质,是安徽发展的鲜明旗帜,即“安徽现象”

  科技创新为品牌铸魂,自主品牌为发展领航。安徽的跨越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和自主品牌的培育;“长三角经济圈”的转型升级发展更需要有自主创新的自主品牌;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长三角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助推

                              责编/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