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志

“杂家”姚献平

杭州纸友科技有限公司

  仅用一个词定位姚献平的职业很难。
  他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心系造纸行业能源、环保、质量、效率等技术难题,长期从事造纸化学品、淀粉衍生物领域的研发工作,无论在基础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还是工程工艺创新、应用技术与装备升级,均成果颇丰。
  他是一位产业推动者,积极推动组建了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了多个成果产业化基地,成果转化率近100%,大大提升了我国造纸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他还是一位踏实的创新践行者。作为杭州市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杭化院”)院长,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敢于带领团队参与国际竞争,大大提升了杭化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这就是姚献平,国内造纸化学品领域领军人,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中国造纸化学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

  执着科研人
  —化普通为神奇

  淀粉,葡萄糖的高聚体,最常见的一种天然碳水化合物。
  它普通,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生物质材料。
  它易得,在小麦、玉米、甘薯等植物中都能提取。
  它不可或缺,应用广泛。它是一切生命体最重要的能源。除食用外,在工业上的应用更为广泛,造纸工业就是淀粉施展拳脚的主战场之一。
  应用在造纸工业的改性淀粉与其他各种化学药剂、助剂统一被称为造纸化学品。它们的使用,都是为了提高纸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改善操作条件、降低制造成本、减轻污染、开发新的纸种、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而姚献平的研究,正是瞄准我国造纸行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能源、转型升级及技术提升等瓶颈问题,通过创新技术、改进工艺、升级装备,把淀粉这个“老面孔”,武装为“新鲜人”。
  姚献平是1985年调到杭州市化工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化所”,即现在的杭化院)之后开始淀粉衍生物研究的。在这之前,他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化学的研究。
  “我发现淀粉衍生物市场需求量很大,国内还很少有人涉足,且与我在上海从事的植物化学也有关联,值得我研究一辈子,因此我下了决心。”至今已近30年,姚献平走得坚定且踏实,而潜心的付出也已经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以国情为基础,是姚献平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的前提。
  “我们在开发造纸用增强、助留、助滤化学品时,发现国外先进的产品,对我国非木材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纸张效果不明显。”这显然是不合国情造成的,经过进一步研究,姚献平发现非木浆纤维短,保水值高,杂化学物质含量高,与木浆纤维有很大的差别,最终他们摸索形成了非木浆纤维专用化学品的开发思路——非木浆纤维最突出的特点是纤维中高含量的杂质对造纸化学品干扰大,一般在木浆纤维造纸中效果良好的产品,在非木浆纤维中,往往效果不理想。

姚献平在实验室


  遵循这一思路,姚献平领导团队首创淀粉多元改性技术,根据非木浆纤维的特点,开发了非木浆专用多元变性淀粉,能明显提高非木浆应用效果。以此为基础,相继开发了非木材纤维专用增强剂、助留助滤剂、新闻纸专用化学品等非木材和再生纤维增强系列专用化学品,并申请了多个发明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专家“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的评价。
  相关技术和产品能够大幅提高纸张质量,节约木浆纤维,降低造纸污染、节约能耗,目前已节约上千万立方米木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造纸行业木材纤维紧缺的现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造纸行业废水污染严重的现状,姚献平带领团队着力攻关造纸废水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开发成功助留、助滤、高留着表面施胶等高新产品,使造纸白水浓度下降30%以上,从源头上控制了造纸废水污染,节能降耗;攻克了造纸废水综合治理关键集成技术,并创建示范工程,使吨纸废水排放成倍下降,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针对造纸化学品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现状,姚献平开展了造纸化学品绿色制备技术研究,发明了高性能淀粉基造纸化学品连续流态管道化清洁生产新工艺,彻底解决传统工艺效率低、能耗高、污染大等技术难题,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国内外传统工艺比较,设备投资仅为1/10,能耗为1/4,效率提高15%,无工业废水排放,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年22万吨,年可减排废水百万吨以上。
  此外,他还创新开发了大型高速纸机造纸化学品应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已成功应用于全球最先进纸机,技术处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重要成果技术先后在UPM、APP、Stora Enso、理文、玖龙、华泰、青山、南平、民丰等国内外大型造纸企业长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产业推动者
  —“一台多基”促转化

  对于杭化院和姚献平来说,2014年1月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依托该院组建的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正式命名。从此,他们可以在国家层面,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走自己的产业化之路,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而谈起这条路的开端,则要忆当初,从20多年前说起。
  1988年,初到杭化所不久,姚献平便接受组织安排,带着科研成果到浙江省磐安贫困县科技扶贫,一干就是9年。
  技术应用、成本核算、企业管理、市场推广……姚献平既做技术负责人,又当员工,事事操心,件件费神,硬是在没有资金、没有厂房的艰苦条件下,带领团队完成了产品中试、工程设计、标准制定到产品生产及市场应用推广的全过程,不仅建成了国内首条万吨级生产线,而且创办了一家市级科技明星企业和省高新技术企业。
  一战成名,姚献平荣获当地政府颁发的功勋奖。但他更看重的,则是多年产业化推广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从市场出发,再回归市场,一切行动以市场为导向,是姚献平近30年成果转化历程的关键词。“正确的科技创新思路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立项。项目也要进行文献调研,但调研应紧紧围绕市场需要而进行。项目经过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后,根据市场需求可以很快进入转化和产业化推广。产业化取得效益后,又可将一定比例的效益返回用于新的研发,从而进入‘市场—研发—效益—再研发’的良性循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姚献平从事造纸化学品研发以来承担的30多个科研项目的全部成果都已顺利实现转化。
  1997年,姚献平回到杭化所担任所长。自此,他开始以决策者的身份,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践行自己的成果转化理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产业化推广,他带领领导班子制定了“一台多基”的发展战略,即以杭化所为基础平台,协同行业协会、创新团队、工程试验基地、合作伙伴等,共同推动建设相关成果的产业化基地。
  这一战略有利于整合优质资源,最大化发挥各方优势,激发1+1大于2的能量和效益,更有利于推动产学研合作之路的深化和延续。
  在姚献平和杭化所团队的积极推动下,相关效益很快凸显。仅在第二年,水溶性高分子造纸化学品成果转化基地—杭化播磨造纸化学品公司就宣布成立。此举不仅切实佐证“一台多基”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更极大鼓舞了团队成员的士气。
  在这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他们越战越勇,先后在浙江、吉林、河南、广东、山东等地建立了10多个成果转化基地,成果涉及造纸化学品、淀粉深加工、绿色高新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此外,还创建了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个省级研发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成立的杭州纸友科技有限公司。它专业从事变性淀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生产自动化生产线,产品涵盖造纸、食品、纺织、医药、建筑等领域,十余年来已经成长为国内淀粉衍生物领域科研和成果转化的领军企业。
  目前,杭州纸友已在浙江、吉林、河南、山东创建了五个成果产业化基地,年生产能力达22万吨。近年,更是将触角拓展到健康食品用变性淀粉研发与应用新领域。
  自成立以来,杭州纸友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新产品10个,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各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首届绿色低碳标兵企业,杭州市十佳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企业以及最具成长型企业。
  “一台多基”战略提出17年,早已不是口号空喊,已然落地生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据介绍,目前杭化院已拥有年产造纸化学品40万吨的能力,无论是产业化规模和技术水平等均已居行业领先,近十年来已累计实现成果转化收入50多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上交税收3.5亿元,推广成果产品100多万吨,可制造上亿吨高品质纸,创造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杭州分所签约仪式

  组织领导者

  —促创新春风化雨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存在因果关系。科技创新是因,没有科技创新的因,就不可能有成果转化的果。科技创新的水平与成熟度决定了成果转化的水平、效率与效益。然而,创新的成果若不能实现转化,即使水平很高,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和价值。”姚献平如是解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关系,他认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学科、跨领域人才团队的紧密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组织好创新团队,而且要坚持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还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市场是检验成果技术的唯一标准的理念。”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应多元化、系统化,尤其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重视产学研结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系统工程。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创建杭州分所,与浙大等5所大学共同服务造纸行业,与7家兄弟单位共同组建浙江省造纸化学品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团队,在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国外专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每一项工作的开展,目标都是助力创新团队建设,推动产业转化。
  他重视创新平台的建设。多年来,姚献平不仅加强了杭化院的基础建设,而且先后组建了一个国家级研发中心、一个省级重点试验基地、三个省级研发中心,更与6家高校、院所、企业共同组建了浙江省特种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提供创新平台,为相关企业和人员提供沟通交流平台,也为优秀的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成长平台。
  他更加重视体制与机制创新。先进的体制与机制能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体制上,鼓励科技骨干持股,进行无形资产量化,并吸引风险投资公司、社会法人投资和外商投资,以开放的姿态组建多元投资的规范的股份制成果转化基地(公司);在机制上,实行成果持有者拥有技术股权,通过绩效激励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促进造纸行业健康发展,是姚献平的终极目标。通过杭化院的成果辐射,带动造纸、造纸化学品、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是方式之一。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国家层面推动整个行业有序发展,这是方式之二。
  他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将中国造纸化学品工业协会理事长的职责最大化实现。任职近十年间,姚献平先后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30多次,并先后组织制定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课题和建议,多数已列入了国家长远发展规划。
  浸淫多年,姚献平对创新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科技创新是无止境的,总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就像他所专注的淀粉衍生物研究已经不局限于造纸,食品、纺织、粘合剂等领域的淀粉衍生物也在开发中。创新不是口号,不是教条,不是可以用标准衡量的生产线,而是各种新思路、新想法、新尝试,是每一个项目每一天的渗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姚献平,教授级高工,现任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造纸化学品工业协会理事长。从事科研工作30余年,是我国造纸化学品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在造纸化学品技术领域作出了重大成就和贡献。1985年起从事造纸化学品和淀粉衍生物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先后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8项、部省级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6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奖8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发明专利12项;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6部;并任民丰特纸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浙江省绿色化工专家组专家,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