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志

又见“风、雨、云、晴”

  记得还是上世纪80年代,洛阳的朋友送我一套千唐志斋里保存的郑板桥作的4幅《题竹》诗画石碑拓片,倍加喜爱,如获至宝。这4幅画不仅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而且画出了“风、雨、云、晴”四种天气。看郑板桥的竹子,让人感受到他爱憎分明、富于正义感的品质和气度—“真气”;肝胆相见、助人为乐的真挚的思想感情—“真意”;艺术创作形式上摆脱绳墨,立意标新,独创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备,堪称回味—“真趣”。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崇文门“艺术与和平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笔者有幸看到了董熙隆大师的墨竹,不禁眼前一亮、心中一喜:这不正是活脱脱的“风、雨、云、晴”再现吗?
  董先生绰绰风骨。聊起来,知道他是1951年出生于齐鲁儒家之地—山东菏泽巨野,自幼喜欢绘画,专攻墨竹。
  说起40多载的墨竹情,老先生的话一下多起来。幼承庭训,礼数极严。他清楚记得,家里兄弟姐妹多,根本养不起,他10几岁时便被送到哈尔滨舅舅家。黑龙江土地肥沃,这里勉强能让人吃饱饭。小小年纪就远离了家乡和亲人,那是真想家啊!不管是醒着还是梦里,都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兄弟姐妹、伙伴和熟悉的乡邻。在哈尔滨虽然吃的好多了,但思念的煎熬让他度日如年。几个月后的一天早上,他谁都没有告诉,就一个人悄悄溜出舅舅家,自己往山东走去。1800多公里,年纪小,路途遥远,加上不认识路,渴了喝什么,饿了吃什么,困了睡在哪儿?风风雨雨怎么办?总之,10多天的坎坷经历,他现在都不想回忆和不敢回忆。
  爱好实际上是一种缘分。董先生自小就有国画天赋,格外喜欢画竹子,而且其情其趣一发不可收。为此,他立志专攻墨竹。1974年至1980年他在县美术厂任画师期间,曾多次入美院进修深造,跟老一辈画师多人学习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画竹子的技艺得到很大提高,也有了一定名声。他的墨竹,最早从青岛广交会开始,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很快流传日本、美国、印尼等国,深受海外人士喜爱。2004年7月,苏州市拙政园收藏了他的竹子4幅,列为珍品,一直陈列在大厅显著位置供游人观赏。


  40多年时间里,董先生对文竹(文同)、苏竹(苏轼)、郑竹(郑板桥)和董竹(董其昌)等的画作,反复临摹、分析,潜心学习研究。他不仅对前人画竹之布局、结构、层次、点缀、落款等熟谙,而且于气势、深浅、前后、时空,特别是前人画竹时的心境、意境进行揣摩。重要的是,他不死板教条,学习时,力求让自己站得更高,想得更远,笔法和技法出新、出彩、出个性。于是,他笔下的竹子,枝枝叶叶都显得别具一格。
  一段时间,随着画技的渐长,董先生总觉得自己每一幅“墨竹”,都蕴藏、包含着点什么。到底是什么?自己一时也想不明白和说不清楚。有一天,一位有缘人见到他的墨竹《风来自舞》,惊呼后,定定观赏,半日无语:墨竹图暗藏易意!也就是这句话,让他如梦方醒,多年心结得以全解!他笑自己:当局者迷!
多年来,他在绘画之余,潜心钻研我国的传统文化周易,寓易于竹,取易之意、易之功、易之境赋予墨竹,开创了当今易学界易竹相合之河。特别是他的易竹合一之功,置国画墨竹于堪舆之平安位,谓之平安竹,暗合“竹报平安”之象,佑家和平安、健康、长寿等。很快,他的“易竹”传遍神州,远播海外,求画求易者络绎不绝。
  此话题,不多叙。那次被一语道破之后,研易用易多年的董先生心情别提有多豁朗了:笔下墨竹画作,蕴含易之精华!他说,那一刻,心境柳暗花明,思绪天马行空,全部身心仿佛注入新的活力,下笔更是犹如行云流水,真是一枝一叶显大千,一易一墨藏宇宙啊!


  画竹先学竹。竹,清秀于外,雅逸于心。喻人:君子高风、劲节、虚心、凌云、清雅、脱俗••••••
  墨竹技法,唯中国独有之技艺。画一幅竹,并不是如实表现它的某一枝一叶,而是要概括地去描绘她的形、神、意等特征。一枝淡竹,全概括尔。以灵变的笔墨技巧追求“静穆”与“高华”,把一种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的精神导入观者的心中。古人说:画竹分为眼中有竹、心中无竹;胸有成竹、手中有竹和我心即竹、一切皆竹三个境界,第三个境界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大美。中华古典文化的修养,是追求心灵智慧的修养。董先生非常清楚,并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多读书,多研究,多观察竹的生长特点和四时规律。
  这样一来,董先生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他不为世俗浮华所吸引,更加埋头探研易竹之路。他领悟到,易之广,无所不包,皆是小千世界之定数。变数是为变幻莫测之无常,乃易之所不能拘也。悟道为必然,所修所行方是正道。而禅意所指,无物不包。竹之境,也是禅意。正因为如此,董先生为人之品性,如同易之刚柔相济,有容乃大,谦怀若谷;又如竹之俊秀挺拔,高风亮节,风骨凛然,在当今易坛享有“易中君子”之称。他喜竹是因竹之直,竹之舞。竹不因地因人因事而曲,不比木之秀,不比花之艳,不比山之雄,不比海之深。他说竹只是竹,“君子”之称莫敢当也!如此谦厚,令人感戴!
  细细观董先生之墨竹,技法已有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之势。他笔下的竹,集前人之大成,又别领风骚。墨浓墨淡,虚实有张,层次分明,时间空间相异,动中含静,静中藏动,动静相宜,浓疏适当,枝节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人立画前,犹如清风拂面,竹舞摇曳,大有身临其境之—心也跟着舞起来、动起来。其竹之态之美,画之境之深,不能不说是当今画坛墨竹一绝。
  久久凝神在董先生一幅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墨竹前,我仿佛看见了郑板桥的“风、雨、云、晴”,整个心境都回到那莽莽竹林,随着风动,竹林沙沙起舞摇曳,激情歌唱。我似乎置身其中,心灵跟着起舞、跟着歌唱。那枝那叶,好像看上去一动不动,实际上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我们读懂了郑板桥,董先生更读懂了郑板桥,他的画融入了他的心境、心情、心意,所以他的墨竹是动着的,是舞着的,是歌着的。
  他的墨竹,充满了“精气神”。
  我喜欢。          

                              责编/郝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