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志

杨秋明观云测天 造福人民

  宋代词人贺铸在《青玉案•横塘路》中有这样几句:“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中的雨季多情又浪漫,而对于长期从事天气预报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每一个雨季都是他们科研工作的新挑战。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杨秋明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0年,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短中长期天气预报经验,多次正确预报重要灾害性、转折性天气过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撰写了大量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论著,在中长期天气预报研究中已取得了具有21世纪初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说起气象研究,杨秋明有着他自己的独特看法:“气象科研存在简单与复杂,存在调和之美,科学呈现着简单与复杂的辩证法,自然界的复杂与丰富来源于最简单的图像或者元素。”通过超高维数据分析,从大量观测资料中合理识别和提取影响区域极端天气的主要简化动力过程,揭示低维空间中少数主要分量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可以在一定时间尺度上构建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简单模型,提高极端天气事件的可预报性。
  准确的预报和服务需要精湛的业务知识和技术。为此杨秋明一有时间便投入到气象专业学习中,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研究中,用主振荡型分析(POP)识别出全球夏季环流20~30天振荡的南半球中纬度绕球遥相关波列(SCGT)和热带西太平洋型(TWP)两种主要ISO型,发现在20~30天时间尺度上长江下游夏季强降水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SCGT存在强降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长江下游夏季强降水延伸期预报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对夏季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10~30天延伸期预报准确率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
  气象是一门专业科学,天气预报需要丰富的知识和长期的经验积累。由杨秋明和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其他成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SCGT与夏季东亚ISO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长江下游强降水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历时两年的研究,建立起基于ISO,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MLR/PC-CAR预测模型,对于具有较强20~30天ISO的多年资料的回报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预报时效从20天左右延长到50天左右(
http://www.lcjrerf30.org/)。
  观云测天,造福人民,这样一项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工作,杨秋明一干就是30年。神话故事中呼风唤雨、众神仙未卜先知的法术,被杨秋明和他的团队成员变成了现实。科研工作要创新才能发展,对于未来的科研工作,杨秋明希望:“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气象队伍,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力度,加强气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更好地融入社会,多角度地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