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方法

李赤泉推广创新方法的使者

  对于这些年来创新方法工作的开展与突出成果,李赤泉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在他对记者的描述中,几年来创新方法工作走过的路就如同一部编年体史书,书写了历程,记载着硕果,揭示出未来

  李赤泉常说:“同行交流必有提高。跨行交流会有飞跃。”他强调始终要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才会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不断开拓事业新局面。

李赤泉在2011年武汉市企事业科协创新方法培训班讲课

  关注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人,对李赤泉这个名字都不会太陌生。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原总工程师,李赤泉算得上是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最早参与者。
  他自信、随和。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因全情工作而兴奋和快乐。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合作者,离他越近的人受到的影响越大、工作越有激情、成长越快。
  当李赤泉落座,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开始回忆7年来,他与当时鲜为人知的创新方法如何结下不解之缘时,创新方法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30个省(区、市)全面铺开,数千余家企业参与其中,全国企事业单位接受过创新方法基础培训的科技人员总数已超过18万人。这一个个数字,成为对李赤泉和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这7年经历的最直接肯定。

 


  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早从2000年起,我国就已经有专家和学者开始了对TRIZ理论的研究。
  2007年起,科技部有关司局牵头开始组织专家对TRIZ理论进行正式调研。
  2007年10月18日,科技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协上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创新方法的报告》,向国务院汇报了推进创新方法工作的工作思路和已经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温家宝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做出重要批示。
  曾先后在总参某部和国务院秘书局工作过的李赤泉,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作为俄罗斯问题专家,李赤泉对“原产地”是前苏联的TRIZ理论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充分意识到TRIZ理论普及会对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影响。于是,他主动请缨介入相关工作、参与调查研究和四部委文件的起草,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国创新方法工作最早的介入者和积极推动者。
  2008年4月28日,对于中国创新方法工作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由科技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起草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发出,我国的创新方法推广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创新方法工作就此成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不久,由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第一个创新方法师资培训班在北京顺利开班。紧随其后,中国科协又组织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学会秘书长创新方法培训班,李赤泉特邀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刘燕华和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檀润华教授到场讲课。
  中国科协在创新方法的推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参加2008年5月中国科协第一期创新方法师资培训班的70余人,如今都已成为各地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骨干分子和主力。机械工程学会、金属学会、自动化学会、汽车工程学会、电子学会、环保学会、农学会、电工技术学会、腐蚀与防护学会、纺织工程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等全国学会的领导和资深专家对于这项利国利民利科技的工作给与了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戴汝为院士便是对TRIZ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的突出代表。
  2009年10月,在四部委的共同支持下,首届创新方法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在此次论坛上,2008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还作了题为《创新方法学的探索》的主旨报告,整个论坛既总结了当前的工作,又为下一阶段工作思路研讨提供了重要素材。论坛获得了积极反响,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对于这些年来创新方法工作的开展与突出成果,李赤泉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在他对记者的描述中,几年来创新方法工作走过的路就如同一部编年体史书,书写了历程,记载着硕果,揭示出未来。
  让企业的专利技术出现“井喷”式增长

李赤泉和他的团队在考察东莞某特种汽车生产企业

  几年来,创新方法工作在中国积极和有序地开展,这期间,创新也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部和中国科协对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有默契分工。科技部主管面上的工作,主要负责试点省市层面的推动。从2007年国家决定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工作以来,先有黑龙江、江苏、四川等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首批创新方法工作试点省,2009年又先后有重庆、新疆、广东等9个省(市、区)成为创新方法第二批试点省。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7个省(市、区)已经开展了创新方法工作的试点和推广。
  中国科协则从一开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企业推广上。时代发展到今天,摆在众多企业面前只有两条道路可选择:一条是通过持续创新把企业带入进入市场的第一阵营,另一条是不思进取而在竞争中沉沦。创新方法的企业推广,就犹如一块重石投入水中,立即激起了层层浪花。
  方向确定后,接下来的是把握节奏和有序实施。几年来,中国科协一直坚持扎扎实实、有计划、有目标和有措施地进行创新方法的企业推广工作,并且充分地发掘和调动了科协系统的组织优势与资源。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创新方法工作已经成为中国科协服务企业创新和培育企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得到了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由衷认同和热烈拥护。7年来,中国科协的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硕果累累,各地引进创新方法推广和举办过2~3天初级培训班的企业有近5000余家,累计接受过创新方法初级培训的企业科技人员人数接近30000人次。
  持续的努力毫无悬念地带来了丰硕的回报。创新方法的推广需求依旧走向深入,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能力明显提升,企业的专利技术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山东莱钢集团成为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企业的专利技术在持续扎实开展创新方法推广的基础上每年都有数倍的增长。有此体会和感受的企业还有太原重工,成飞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广东万和电气、生益科技,广西五菱桂花、玉柴集团等等。
  但即使如此,李赤泉仍然倍感压力:在国家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创新换代的企业实在太多,强烈的使命感不容他停下脚步......近年来,已逾花甲之年的李赤泉几近一名“空中飞人”,为推广应用创新方法,他每年到过的企业都超过40~50家,其中许多企业还到过多次。例如大庆油田他去过9次,新疆油田去过5次,莱钢、成飞、西飞、太重等企业都至少去过3次。
  诚然,企业对于创新方法需要有一个逐渐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因此如何准确地找到TRIZ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切入点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李赤泉谈到了一个小插曲:有一次他到某著名飞机制造企业去做培训,一名企业负责人在听完讲课后与李赤泉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同样内容的培训了。第一次是中航集团组织的TRIZ理论学术报告,很难与实际搭界;第二次是某软件公司来人介绍根据TRIZ理论开发的创新软件,之后仍是云里雾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今天的感觉是5分钟进入状态,止津解渴,茅塞顿开!”
  李赤泉还以大庆油田集团为例:黑龙江是2007年首批国家创新方法工作试点省,大庆油田集团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内最早尝试引进TRIZ理论的企业。凭借着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的优势,大庆油田还曾特聘过俄罗斯的TRIZ理论专家到企业做TRIZ培训;从2010年起,大庆油田又特邀李赤泉为大庆油田高级培训中心特聘讲师,对集团中层管理和技术干部分批进行了第三轮讲座培训,企业对创新方法的引进和接受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深入。
  李赤泉深有体会地说,好的理论只有为企业科技人员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好的理论必须“结合实际”和“通俗易懂”,如同古人曰“大道至简”。创新方法的企业推广必须找到一种有效和适合企业自身条件和基础的方式,要设法使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迅速、直观地理解和学会应用创新方法。

李赤泉在企业调研

  什么是创新方法的真谛

  每年40~50次的深入企业,使李赤泉经常有机会与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一起讨论创新方法学习应用过程中一些常常遇到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又往往与如何认识创新方法的真谛有关。
  有一次,李赤泉到一家全国著名的电器生产企业调研,席间与技术人员聊天,说起自己家里也一直使用该企业生产的洗衣机,质量和服务都无可挑剔,但惟独有一点让人不满意的就是洗衣机在甩干的时候晃动幅度太大。李赤泉开玩笑说,有时候甚至都曾想过用铁链子把它栓起来。
  企业技术人员有些无奈地告诉李赤泉,洗衣机甩干晃动是行业内的一项世界性难题,许多国家的技术专家都在致力于攻关。目前唯一的有效解决办法就是增加洗衣机底部的配重。
  李赤泉沉思片刻反问到:解决晃动问题难道真的只有增加底部配重一种方案吗?技术人员一时无语,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不自觉地又陷入了传统思维的怪圈。这显然已经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学习创新方法要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打破思维惯性约束。创新思维的第一真谛是打破,是改变,这一步不迈出去,其余一切都无从谈起。观念是纲,纲举目张,不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再好的方法也落不了地,观念一变,海阔天空,新思维和新方法就会犹如泉涌,源源不断。转变观念是学习应用创新方法必须要做的第一位工作,而且还应该经常做,反复做,这是李赤泉对于学习创新方法的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对于一名企业科技人员来说,一旦创新思维深深扎根于意识并且成为一种自觉习惯,那么他才真正开启了技术创新的自由之门,他个人的创新激情和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迸放。李赤泉谈到了在企业推广创新方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件让他感动的事例。
  莱钢集团是创新方法推广比较扎实和深入的企业。有一回李赤泉在企业参加他们的创新方法学习心得交流会,莱钢集团一个分厂的技术副厂长介绍了自己学习和在生产实践中应用TRIZ理论的深刻体会,特别是在谈到对TRIZ理论的理想解概念的理解时,这名年轻的钢铁企业基层科技工作者挥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他的最终理想:天下无钢。这样的认识和境界让李赤泉感到既震撼又欣慰。
  李赤泉与我们分享了一个著名的美国企业案例:一家专门制造各类钻机的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第一,企业的老板于是给企业的技术人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追求应该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回答要提高产品的自动化程度,有人回答要尽可能使用新型材料,有人则认为要多开发新的产品。然而这些答案老板都不满意,老板的回答是:钻机企业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天下无钻”。
  李赤泉进而解释道,钻机只是解决功能需求的工具,孔才是功能的实质和人们最终的需求,而企业的最高追求显然应该是能够直接满足功能需求。企业生产钻机只是间接满足需求,而企业提供孔则是直接满足需求,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或技术开发者能够这样去思考问题,这个企业就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企业的转型和提升也会日新月异。
  莱钢的这名年轻人深深地打动了李赤泉。他知道,这名年轻人已经深刻地领会了TRIZ理论的精髓。
  作为创新方法的积极传播者,李赤泉有理由感到欣慰。他知道,莱钢的这名年轻人和其他许多年轻的企业科技工作者正是这样以他们的亲身实践和感知,逐渐接近了创新方法的真谛,迅速成长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新生代。

  推广方法本身也要不断创新

  TRIZ理论的创始人阿奇舒勒博士曾经说过:“TRIZ不是已经完成的理论,而是永远不断完善的理论。”创新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推广创新理论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7年来,李赤泉在创新方法企业推广的方式方法上做过多次探索,时至今日,这种思考与探索依然没有停止。李赤泉十分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强调要加强体验,学用一体。李赤泉常说:“方法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虚心好学的李赤泉,尽可能找机会参加学习深造和与同行的交流,他主动报名参加科技部组织的创新方法推广高级师资培训班,成为被称为我国创新方法工作“黄埔一期”的老班长;他也曾多次参加和观摩过美国、俄罗斯、韩国和台湾专家的授课,尽取精华,结合和运用到自己的培训教程中。
  韩国的金昊宗教授便是李赤泉比较推崇的一位。金昊宗教授根据自己在韩国企业和大学传授TRIZ理论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很有特色、操作性极强的实用 TRIZ四步解题流程,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饶有趣味的实战演练,强调在实战中学习,并将学到的方法立即用于实践。在李赤泉的积极引荐和推进下,金昊宗教授的新作《实用TRIZ的学习和实践》已被引进到中国并很快将由科普出版社出版。金昊宗教授的“基础培训+实战”的方法在李赤泉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在海信、中电、太重、莱钢等企业的培训实践中进行实验,取得了很好反响和效果。如今参与培训的已不光是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员,就连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的工作人员也参与进来,兴趣盎然,创新方法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李赤泉常说:“同行交流必有提高。跨行交流会有飞跃。”他强调始终要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才会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不断开拓事业新局面。
  在谈到未来对于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愿景时,李赤泉沉思片刻:“目前我国创新方法的推广已经形成一种很好的态势,但是未来还是应该要继续倡导和鼓励,特别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技工作者的推广方向,形成良好的推广机制。政府部门最好在这方面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据了解,目前科技部的创新方法工作也开始向企业倾斜。许多地方科协也自觉加入了创新方法的推广行列。德阳、武汉、济南、西安等地相继成为创新方法的试点城市。
  中国科协的创新方法推广工作近年来累累硕果,直接受益的企业不计其数,作为科协系统此项工作积极推动者和重要践行者的李赤泉功不可没。生动活泼的语言、贴近实际的讲授、深入浅出的风格和边学边练的方式已成为李赤泉和他带领的中国科协创新方法推广团队的显著特色,受到企业和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赞扬。“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创新方法的基础建设,不能浮躁和急于求成。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致力于踏踏实实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加入进来和尝到甜头。”对于创新方法工作的未来前景,李赤泉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未来的世界毫无悬念—创新方法在未来一定会遍地开花,中国企业创新跨越新局面一定会到来。

  李赤泉,197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总工程师。毕业于四川大学,先后在总参某部、国务院秘书局、中国科协国际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等单位工作,2005年—2007年到山西吕梁挂职科技副市长。目前担任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高新技术企业推广分会和中国发明协会发明方法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济南市创新方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武汉市创新研究会高级顾问、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企业创新总顾问、山东建筑大学客座教授和多家企业的管理创新顾问。
  擅长项目管理、信息分析、技术咨询、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近年来先后承担和主持了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广东信息化调研、广东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学会发展报告、环渤海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等大型决策咨询项目,主持参与了几十项技术咨询和管理咨询项目。
  目前是中国科协技术创新培训和推广项目主要推动人,是我国有知名度的创新方法研究和宣讲专家。先后主持编写出版了《涉农企业创新方法》、《面向制造业的创新设计案例》、《经典TRIZ通俗读本》、《进化树》、《畅游TRIZ世界》、《TRIZ理论与纺织技术创新》、《TRIZ理论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电力行业的TRIZ应用案例》、《实用TRIZ研究与实践》等10余本专业教材,组织编辑《创新方法研究与实践》专刊3辑。近年来先后为纺织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汽车工程、中国农学会、中国金属学会等全国学会和全国许多地区的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和企事业机构进行创新方法宣讲200多场,宣讲受众超过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