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共和国的敬礼

程开甲院士

  科技创新中国梦,龙马精神民族魂。
  2014年1月10日,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颁发奖励证书。
  历史记录了闪光的镜头,人民见证了激动的时刻,共和国里程碑上铭刻了两个辉煌的名字!
  作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的张存浩,把自己的人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1948年,20岁的张存浩迈出国门,赴美留学。1950年8月,张存浩刚刚获得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的时候,朝鲜战争打响了。张存浩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来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上世纪50年代初,为解决国家急需,张存浩和楼南泉等人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了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中试”成功。随后,张存浩迅速转入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的火箭推进剂领域,最终与何国钟院士等提出了国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
  研究化学激光,对张存浩来说,是一次真正的“改行”。当时什么都没有,缺资料、仪器、设备,连基本的光谱仪、示波器也没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存浩与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一起,着手研制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氘)激光器。张存浩决定,不照国外的路子走,独立进行燃烧体系选择。到1975年,研制的氟化氢(氘)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他与庄琦等人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199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他还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法,并以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氮分子预解离态转动光谱及其寿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50年中,程开甲的人生和中国核武器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们称程开甲院士为“核司令”。1960年,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接到去北京报到的命令,到了北京才知道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
  程开甲在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他参加制定了我国原子弹研制、试验等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依据国情否定了苏联专家的空投建议,提出采用地面方式;他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他还前瞻性地谋划了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性质、任务、学科、队伍、机构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而据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英苏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
  此后,程开甲在核试验中又不断取得新突破。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他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了改变投弹飞机飞行的方向;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了回填堵塞方案;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他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均获得成功。
  每次核试验任务,他都会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多次进入核试验爆炸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殷红的奖励证书,是来自历史深处的敬礼,是来自人民心头的敬礼,是共和国最崇高的敬礼!
  历史不会忘记,泱泱中华,有着传承至今的辉煌文化,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曾经攀登到当时科学技术高峰的彪炳史册的成就,然而近现代我们落后了,并因此承受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难。当我们在新中国的旗帜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奋起直追的时候,正是张存浩、程开甲,又一次走在了队伍的前列。

张存浩院士


  人民不会忘记,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已经不是口号,而是现实的时候,中国梦吹响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集结号,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导入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落在了这一代人的肩上,正是张存浩、程开甲,用自己的成就,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追求。
  共和国不会忘记,就在一个月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重申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科技引领未来,张存浩、程开甲在各自所长期从事研究的领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少年到白头,殚精竭虑几十年,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感召着当代和后人!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最高科技奖,代表了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已经有24位杰出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张存浩、程开甲。
  这一名单,铸就了历史长河中无言的丰碑,是人民心目中高山仰止的珠穆朗玛峰,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当之无愧的脊梁……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没有结尾的光荣榜。
  仔细端详张存浩、程开甲手捧获奖证书的照片,他们的面容依然是那么平和、宁静,甚至有一丝严肃,仿佛又一次面临着科学难题后,习惯性地凝目沉思。
  时光轮转,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120年前的1894年,惨烈的甲午大海战,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让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又添了浓重的屈辱和苦难,让中华儿女拳拳赤子之心鲜血流淌。他们凝目沉思,也许是在回望历史。
  历史的列车不会倒退,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从他们平静而严肃的表情上,我们看到了回答;从他们手捧的殷红证书上,我们看到了信心。
  春光不老,科技常新。“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衷心祝愿张存浩、程开甲青春常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敬礼!向张存浩敬礼!
  敬礼!向程开甲敬礼!
  这是对每一个为实现中国梦痴心不改的科技人员的敬礼!
  这是对每一个为实现中国梦矢志不移的炎黄子孙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