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乘浩荡长风 播沃土希望

  初夏时节,驰名中外的松嫩平原,沃野千里,坦荡如砥;鹤鸣长空,鱼跃湿地;青纱拥浪,稻禾飘香。
  黑土地的神奇,吸引了《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的记者一行,来到了黑龙江省产粮第一大县、全国排名第二的龙江县,采访当地赫赫有名的广厚乡一村。龙江县位于黑吉蒙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面积6175平方公里,是世界珍贵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一部分。放眼望去,公路两旁的旱田、水田、草原、沼泽等错落有致,极目天际,广袤浩瀚,“黑土大粮仓”的强烈感受顿涌心间,感慨上苍如此眷顾这一方水土,这里的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广厚乡一村位于龙江县南端,这里是少有的原生态无污染的鱼米之乡,雅嫩灌渠横贯全村。一村共有750户人家,2480口人,耕地面积3万余亩。近年来,村党支部书记侯成玉紧紧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大好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村不仅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网络通,致富后的全村还拥有轿车130台多台,有近百户村民住进了村里盖的“集资楼”。村民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3000多元提升到1.07万余元,位居全县第一,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如果仅凭这些,广厚一村虽在当地首屈一指,但在齐齐哈尔、在黑龙江并不算鲜见,如果放到全国发达地区,更是比比皆是。
  但广厚一村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它的“公司化发展”的崭新模式。
  正是广厚一村这个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令记者不顾炎热千里采访,探究这种模式是否切实可行,并想通过脚踏实地的考察,总结出这种模式是否能在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中可以有借鉴、启发的示范意义。

黑龙江省龙江县广厚乡一村党支部书记、惠光集团董事长侯成玉

  目前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有几种不同的思路和模式选择。一种思路认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形式应当是企业,要形成一大批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在一些地方,大公司进入农业,连片开发,“反租倒包”,取得大片农地的使用权,直接雇用当地农户从事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2009年,在这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诞生了一个清一色由新时代农民所组成的企业集团—齐齐哈尔惠光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惠光集团是依托广厚乡一村组建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祖辈土地里刨金元宝的传承,决定了惠光集团依赖当地资源,依靠农业经济作为自己发展的特色。
  惠光集团的董事长就是广厚一村的党支部书记侯成玉。
  广厚一村与惠光集团的关系是这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规定,广厚一村作为甲方、惠光集团作为乙方有偿投资承包甲方大部分耕地,然后由惠光集团本着自愿原则,再以便于农机作业的一定规模的耕作面积为前提,以订单形式反包给村民。期间,一切生产资料由惠光集团供给承包者,产下的粮食由惠光集团收购,统一精选加工后按品种包装打袋,贴上集团米业公司商标销往市场。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像种子、化肥、农机使用、水利灌溉等,集团与农户均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一切均按合同严格执行。
  惠光集团的诞生,进一步理顺了广厚一村和集团的关系,形成了互为一体、荣辱与共的格局。特别是集团对广厚一村村民诸多优惠的条款,如优质种子、化肥的定向供应及价格、水利灌溉采取最低收费、粮食收购高于市场价格等等,尽量让签单农户利益最大化。特别是集团的“秋后算账”政策带有极强的帮扶色彩:那就是不管村民是否有现款,集团一律采取公司先垫付的办法将所需生产资料先发放到村民手中,然后在秋收支付的收购粮款中扣除。总之,集团所有的“倾斜政策”,都打上了“惠光”与广厚一村村民休戚与共、集体向市场要效益的烙印。
  令人深感鼓舞的是,自惠光集团成立后,它所发挥的连带作用不仅使广厚一村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沧桑巨变,就连周边地区也大受其益,集团的吸纳、辐射能力彰显出强大的磁场效应。
  五年来,集团为农村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占地5.4万平方米、生产厂房4000平方米的肥业有限公司已投入1000多万元,年产化肥5万吨,利润700多万元;农田水利节能排灌有限责任公司已投入近3200万元,项目区总面积为11.88万亩,而且正在对7.73万亩中低产田进行节水改造治理;苍龙仓储有限公司已投入近1600多万元,占地15万平方米,年总利润为2640万元;惠光米业有限公司已投入3600多万元 ,年加工水稻7.5万吨,固定资产4900万元,年利润800万元;惠光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近1600多万元,固定资产750万元;穗丰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400万元,其中农机具投入1000万元,场棚库投入260万,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固定资产2200万元,年利润800万元。
  此外,集团除承包广厚一村及周边部分土地外,还大举向龙江县及周边县收购耕地使用权,最远至嫩江右岸的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和阿荣旗。目前集团共有土地7.25万亩,总资产已达2亿元,拥有合作农户500户,仅优质水稻耕地就4万亩,年产水稻2.4万吨。集团米业公司推出了“惠光稻花香”和“惠光杂粮”的品牌体系,加工出来的包括绿色有机大米、杂粮,品牌商标驰名省内外,几年来一直供不应求。
  惠光集团的另一个主打市场产品是“天农”牌系列肥料。集团“惠光天农肥业”是农业部肥料登记企业、省测土配方肥定点单位。该公司以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开发生产了配方科学、技术领先的有机、无机、生物、微量元素四肥合一、新型掺混肥料。产品有十多个品种,各种专用肥可以满足玉米、水稻、大豆、小麦、油菜等作物中的微量元素营养,受到以种植水稻为主的龙江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天农”牌系列肥料在旺季时节供不应求,昼夜加工,外面车水马龙、等待化肥从包装线卸下装车的场面十分壮观,广大客户对“天农”牌肥料的货真价实以及亲民的服务赞不绝口。
  显而易见,“惠光模式”对广厚一村及涉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尝试,其经营方式也触及了当代中国农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选择上,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看待工商资本、甚至外国资本进入农业。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时,农民转包、出租、转让、合作的对象是谁?“农地农用”是否只意味着“农地农民用”?包括工商资本甚至外国资本在内的各类非农业主能否有资格长时期、大面积地转包和租赁农户承包地?在这个问题上,持不同的观点和实践中的不同做法在目前是理论界、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相比而言,“惠光”的可贵性在于它是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集团,从“农地农民用”的角度看,它的本质是农民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延续,虽也涵盖了企业“资本进入”的问题,但企业的性质与农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赖关系,应该说是当地农民在当代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经营方面新一轮的组合方式。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公司化运营所潜藏的能量一旦释放,便以巨大成效显示了中国农民在置身市场后的强劲适应力、再塑力和生命力。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民营企业领建新农村的现象蔚然成风。在这种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很多人兼任村干部,他们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村干部,要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为农民服务;另一方面他们是企业老板,自己的企业要赚钱。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呢?
  侯成玉在未当一村党支部书记之前,便是当地知名度甚高的企业家。他所创办的“成玉农田水利节能排灌有限责任公司”十几年来一直服务于雅嫩灌区的成千上万家农户和包括几家国营农场在内的客户,辐射区域除龙江县以及广厚乡外,还扩至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以及嫩江中游的甘南、泰来等地的部分用户。这些地方均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业、畜牧业基地。作为这些地域农业生产和经营重要参与者,侯成玉的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积攒了雄厚的实力。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30多年过去,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流行的这句话记忆犹新。如今,这句与当时情势非常契合的话,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30多年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两亿多农户分散经营,难以抗拒市场风浪,使从没有放弃在农业经营方式方面探索的中国农民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着多种经营方式。上世纪80年代,中国南方农村开始出现新的专业合作社;90年代,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出现农业产业化合作;本世纪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愈发走向频繁。一系列在农业经营方式上的尝试使得农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快速提高,农村生产力在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提升。农村经济正从由推行“大包干”而确立的“家庭竞争”模式,逐渐步入 “组织竞争”的态势。
侯成玉就是在“组织竞争”开始盛行的形势下就职于村党支部书记的。2003年,在广厚一村父老乡亲的殷切盼望下,侯成玉回到广厚一村,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由此开始了他由一人富、家族富到带领全村部分农户富、最终全村富的人生轨迹转变和新一轮的再创业。
  在农民自发探索生产经营方式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农民的这些改革和创新积极地进行总结和推广。党的十七大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第一次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合作组织的勃兴,是农民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一次突围。它和乡镇企业、农民工经济一样,是又一次伟大的“集体创造”。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这种新形势下,侯成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历史重任。
  侯成玉之所以在自己企业如日中天之时回到广厚一村,那是因为他身上流着农民的血液,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封存着与广厚村父老乡亲们一起过上小康生活的情结。
  上世纪60年代,侯成玉的父辈因老家地少人多生活贫困,千里迢迢从山东郓城来到广厚一村安家落户。大抵都因是不甘于现状的血性,移民的共同特点就是有极强的进取心、适应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优秀的遗传基因到了侯成玉这一辈,恰逢赶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侯成玉毅然放弃了当时在乡政府供职的铁饭碗,二十几岁就下海经商。经过20多年的打拼,侯成玉功成名就,富甲一方。广厚一村是侯成玉的出生地,父辈的异乡落户,自己的生于斯、长于斯,使侯成玉对广厚一村产生了血浓于水的感恩心情,每每看到一村的乡亲们还束缚在小农意识下为温饱而劳作的身影,侯成玉心底便产生无名之痛,但限于体制与机制的束缚,他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给乡亲们多一些照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侯成玉打从一上任,便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广厚一村尽快腾飞。
  应该说,侯成玉农民出身的家庭背景,从事20多年的农业企业的创业经营,以及风雨兼程的人生摔打,练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宝贵人生阅历,特别是他对广厚一村的深厚感情,是党支部书记难得的人选,实事求是地说,是广厚一村的幸运。中国不乏人才,但村支书的任用与才干,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越来越多的像侯成玉这样有人生积淀、有创造财富的本事,又有一份绿叶对根的回报夙愿的人担当村支书,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更会锦上添花。侯成玉上任后,便以赤子般的情怀站在较高的起点、宽阔的视野,盘点一村的现状,谋划一村的未来。   
  龙江县有耕地551万亩,是著名的杂粮产区,素有“绿色米业基地”美誉。随着黑龙江大米在全国的声望日隆,这里稻田的播种面积也呈上升之势。难得的是这里的地层结构和土壤优势,加之河流众多、水源充沛、灌溉发达,龙江县不仅非常适合水稻栽培,而且打下的稻子别有特色:脱壳之后,颗粒饱满、洁白如玉,放到锅里蒸煮,奇香诱人。龙江县大米产业随之兴起。誉满天下的五常大米因供不应求,常有经销商到此采购,然后贴上五常大米的标签。此举虽有瞒天过海之嫌,但龙江县的大米给“五常大米”脸上贴金,可算得上能够博得一笑的事儿。
  但这却引起了侯成玉的深思。就任党支部书记不久,在侯成玉相继创办的几家公司之中,第一个就是米业公司。他发誓一定要打出龙江县、广厚一村的大米品牌,让“藏在深宫人未识”的由嫩江、雅鲁河滋润的大米,一定要“天下谁人不识君”。
  后来,惠光集团的“惠光稻花香”和“惠光杂粮”品牌响遍大江南北,这中间,受益最大的当属种植水稻的农户。这个例子,说明了集老板与书记为一身的侯成玉很好地解决了的企业要赚钱和为农民服好务的问题。

“惠光模式”扎根乡土,立足农户,一起发展,合作共赢,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兄弟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收益翻番,前景看好。

  从家庭经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到统一经营发展农户联合和合作,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中国农民从来没有放弃过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统一经营的内涵。

在这片土地上,侯成玉生于斯,长于斯,和广厚一村结下了不能割舍的感情。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他便以赤子般的情怀站在较高的起点,盘点一村的现状,谋划一村的未来。

  应该说明的是,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农业发展大大地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传统农业占主要成分的格局没有被打破,市场机制不完善,农产品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低级水平,落后的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和农民的收入。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普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中国农业在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侯成玉就任党支部书记不久,经过慎重思考,决定以创建不同农业公司为模式,将广厚一村农业生产从种子下地到颗粒归仓,从猫冬积肥到夏锄洒药,只要涉及到农业生产及储存、销售等大小事项,全部融化到相关的农业公司合作完成。一年四季,只要村民参与到公司各种合作经营中去,一年所有的农事活动也就“不操心,只出力”地完成了。
  接连几年,侯成玉相继创办了米业、种子、化肥、农机、仓储等公司,完成了囊括基本农事活动环节的公司化经营,一个小而全、生产资料自给自足的“公司化行政村”已见雏形。这种将传统的分散的以农户为特点的经营活动一旦以“挂钩”合同的方式整合到各公司的经营业务中,旋即以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效益化显现出强大的实力和生命力。这种发展模式,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在抵御外部风险、抗击市场波动等方面大见成效,一村农民收益奇迹般大幅度提高,几年下来,广厚一村成了龙江县的致富龙头。
  纵观惠光集团的方方面面,剖析惠光集团内部章程,破解惠光集团企业文化,探寻惠光集团精神内核,就不难发现,这一按公司法建立的农业企业集团,就是通过“公司”这一最佳的组合方式,将成百上千的农户组织起来,然后以训练有素的超强的阵容奔向市场前沿,而拉开了一场“农民军”在经济领域中投身“革命”的当代中国版经济舞台的序幕。
  严格地说,侯成玉创建的行政村公司化模式惠光集团既有中国农业经济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有侯成玉阅历、经验、取向相糅合的个人色彩。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效为依据,以优势为前提,以效益为目的,立足黑土地、掘金黑土地,扬长避短、紧跟时代的新举措不仅证明了北方农民的务实精神、果敢魄力,更见证了龙江农民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和主动迎合市场、驾驭市场的胸襟和智慧。
  目前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有几种不同的思路和模式选择。当今普遍实行的一种思路是:发展现代农业,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倡导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鼓励他们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主力军;另一种便是公司化,经营主体由家庭经营转为公司经营,公司合作的对象便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户,但现在的身份有所改变,他们现在只管生产,不管经营了。
  在现实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全国各地农村的发展模式往往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型、多样化的现象,走的是一条兼容性较强的道路。这些多样化的现象并不是非此即彼,在一些地区,当地的公司或合伙企业,或本地的外出创业的企业家回到地方上承包经营和进行产业化经营,这种现象便和惠光集团有许多类似之处。一般地说,公司化与合作社相比,就是经营主体的区别,孰优孰劣,关键看谁在市场上是更大赢家。此外,不管是哪种形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比例亦应该是考量的指标之一,一旦过度让农民背离土地,从社会和谐、就业问题等等来看,也是与中国发展总体目标相违背的。这一点,“惠光”做出了很好表率。
  “惠光模式”扎根乡土,立足农户,一起发展,合作共赢,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兄弟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收益翻番,前景看好,无疑是生产经营公司化与乡土化结合的成功范例,有着推广价值和启示意义。
  扎根在黑土地上的惠光集团打从诞生之日起,便以当代企业家、战略家的雄心与魄力,放眼全球一体化经济,瞄准国内外市场,立足黑土地,紧紧抓住农业经济这一企业发展命脉,以高起点、高科技、大视野、大品牌意识,在短短的几年中异军突起,商品粮基地建设和粮食高产开发双双达到预期目标,企业知名度和创新品牌在省内外越叫越响,成为龙江县的创收大户和齐齐哈尔明星企业,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一定程度上讲,惠光集团以自己的实践,创新解决了农业产业组织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它实干、实用、实惠,它土生土长,水土皆服,很让广厚一村的父老乡亲们受用,当然也就大受农民们欢迎。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户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这种制度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由此而导致了“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如果不能将这些独立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那么已经走出贫困深渊的中国农民就难以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就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
  中国改革开放抑或说农业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其实再简单不过,那就是无非让农民富裕起来,过上安定舒适、有尊严的生活。
  但怎么样走这条致富路呢?根据中国国情,答案有可能各种各样。但不管怎么走,目的只有一个,历史似乎正赋予广厚一村以及惠光集团一个神圣而艰巨的使命,那就是通过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探寻出一个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以及乡情、村情的农业产业组织之路。
  诞生于广厚一村的惠光集团,他们正在履行自己的光荣使命。

惠光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投资2200万元,其中农机具投入1400万元,场棚库投入260万元,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固定资产2200万元,年利润800万元。

  一路高歌的“惠光”没有停留在已取得的的业绩中,而是以现代农民企业家的危机意识、远见卓识,敏锐捕捉到当代的农业企业全方位集约化是历史趋势,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再接再厉,勇立潮头。

记者一行参观惠光集团雅鲁河农业基地。惠光集团买断了河流两岸几十公里的的灌溉权,两岸庄稼地土肥水丰,堪称集团聚宝盆。

  2013年,“惠光”从良种、培植、肥料、加工,直到最后包装面市的品牌一条龙模式,开始向大农业的土地、农机、仓储、水利等方面的资本经营战略转移。
  小集团攻坚大农业,那么,“惠光”究竟是怎样实施的呢?
  “八五”期间,“惠光”由战术到战略的五大支柱产业—土地资本经营、农机资本经营、仓储资本经营、水利资本经营、深加工资本经营的顺利完成,为“惠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农村产业化进程紧密围绕当地资源优势的综合利用,商品基地建设及粮食高产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惠光集团的主营项目为粮食收购、大米生产。一般经营项目是农业技术的开发、咨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田水利灌溉服务,谷物种植,谷物烘干,农产品仓储服务,农业机械、农田土地整理,等等。
  下一步,惠光集团将围绕资源抓项目,围绕项目抓龙头,围绕龙头抓基地,力图在短时间内将农业工业化建设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目前,集团拟准备投资稻草饲料加工项目4000万元;拟与韩国沃垦现代农机集团投资5000万元进行装备合作;拟准备收购国有粮库和物流储备货场投资13亿元。企业支持安排农业示范区,科技攻关,星火计划、“双高”开发等农业科技项目6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项获国家专利,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集团基地从市场发展出发,致力于引领东北农业现代化道路。集团以巨额资金投入高科技农业基地建设,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已建成了7.5万亩雅嫩灌区水利工程,解决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发展了水稻生产基地,推动了基地节水农业发展,使公司农业发展进入到现代化精准农业发展阶段;不断引进新品种和先进的栽培及深加工技术,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优质大米为主的农副产品体系。
  惠光集团已定位基地有富裕稻田基地2.3万亩,林甸基地1.5万亩,杜尔伯特自治县(泰康)0.8万亩,内蒙古扎赉特旗和阿荣旗分别为2.2万亩、0.6万亩,集团所在地基地4.5万亩,基地现已发展到6个水稻生产基地。基地水田灌溉采用现代节水灌溉工程措施,以达防治水土流失、节约用水、单灌单排、毒土转化的目的。
  截至2013年6月30日,惠光集团总资产为1.5亿元,比上年度增加2000多万元,涨幅近14%。
  惠光集团在经营中继续执行“止血、造血、输血”的六字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打破区域界限,整合了公司业已形成的水稻、玉米、杂粮等具有特色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产品和产业。基地进行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和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集团资产优化重组和产业化经营。
  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走绿色道路,创生态文明”是集团毫不动摇的经营理念。集团致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粮食类绿色、有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为产业核心,从种子、有机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开发到农产品种植加工,再到连锁专卖、单位配送、市场批发和外销“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产品营销网络,构建形成上下游环节一体化、综合配套集群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集团在东北和北方7个省(市、区)建立起6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利用不同经纬度气候分布特征,最大限度规避自然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开发农作物种质资源效益,主营蔬菜品种基本实现周年化、大批量均衡供应。基地生产数量比例占集团营业额 30%~40%。


  惠光集团实施以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综合服务为手段,通过“集团平台、基地渠道、网格管理、资源融合”的模式,初步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三级生产运营体系,已形成集团有“农业网格中心”、9个乡(镇)有“农业网格综合跟踪中心”、89个自然村有“农业网格追溯服务站”的覆盖基地各乡镇农业跟踪服务传输网络体系,结合集团农业生产实际和基地农民的需求,在跟踪促农增收上加大了力度,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今后,惠光集团将以发展绿色农业为统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风险大、弱质低效的状况,以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升级。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新型市场需求。
  …………
  在历时两天的采访中,记者一行在侯成玉的陪同下,相继参观了惠光集团旗下的公司和基地;正在扩建的苍龙仓储有限公司,偌大的场地里,马达轰鸣,运载材料的汽车排成一字长龙在身边驶过;在农机公司的库院里,几十种不同用途、不同型号的农业机械静静地停在那里,翘首以盼地等待着驶向原野、大显雄风的时刻;在良种栽培基地,惠光集团花巨资从农科院买断的十几种种苗长势喜人,焕发着勃勃生机;在稻米加工厂里,引进的国外最先进的流水线正在工作,从高耸入云的储罐里倒出的稻粒经过层层工序,晶莹莹的大米便流进了包装工人的口袋……  
  最后,我们和侯成玉来到了雅鲁河边。在这里,惠光集团买断了河流两岸几十公里的灌溉权,眼前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便是惠光集团购下可使用40年的聚宝盆,只见绿油油的庄稼尺把来高,正随风轻舞……
  侯成玉对我们说,现在“惠光”考虑开始着手启动集团的合作农户转换为股东的计划,不仅是广厚一村的村民,只要与“惠光”合作的农户,他们就应该是我们的股东。他又指向雅鲁河边的一块林地,接着说:再过些年,我也老了,就在这儿盖几幢别墅当敬老院,让一村所有的老人都住在这里……雅鲁河哗哗地流淌着,蓝天白云下,董事长侯成玉,凝眉远眺,似乎思考着广厚一村的未来,思考着“惠光”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