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促进“多彩贵州”的旅游业发展

贵州省遵义市云门囤景区

  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辉煌时期。
  2013年5月,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协年会在贵州举行。在科学年会精神鼓舞下,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使贵州现代风貌更多地为人所了解,中国科协《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记者采访了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学强博士。

  记者:今年的中国科协年会以“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为主题。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贵州省实际情况,请您谈谈贵州旅游业怎样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余学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现《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我的理解是:要从更高的层面科学地规划贵州旅游业发展,由以前的观光旅游升级到第二代、第三代的休闲度假健康游;要围绕着以休闲度假与人体健康为主题,在旅游产品上有一系列的更新,如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康体等,让游者身心放松、舒适;要坚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用新技术、新工艺,把生态环境保护得更好;要提高环保层次,要有更科学、更人文化的创新服务;要引进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做“智慧旅游”,这是科技创新在旅游业运用的一个亮点。把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等渗透、覆盖到整个贵州旅游业,把电子信息网络和旅游网络高度融合在一起,给游客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健康、更实惠的服务,从而推进旅游市场的对接。

贵旅集团董事长余学强

  记者:贵州省旅游业一直着力于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请问在旅游产业中,贵州省又是如何推进旅游龙头企业建设,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没有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
  余学强:之前,我们贵州的旅游业实力弱、规模小、分布比较分散,没有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正在组建并发挥一些龙头企业的作用。在省政府的决策和关心支持下,正式批准成立了贵州旅游集团,并明确其三大定位,即“贵州省旅游业龙头企业、贵州省旅游业投融资平台、贵州省旅游资源整合主体”。通过企业练内功,由国有资本牵头组建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引进国内一些大型的旅游集团开展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的旅游项目投资商,为贵州的旅游业做贡献。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在资源配置方面、各个景区的土地使用规划、行业转型的政策以及税费的减免等方面给予了支持。

  记者:贵州省一直十分注重旅游产业的发展,请问贵州省是如何解决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这一问题的?如何实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
  余学强:由于贵州地貌特点,个别景区的“同质化”是存在的。我们在发展规划中可以解决,在旅游业发展中去发现各自的差异性。从地貌看,虽然都属于喀斯特地形,但还是各有特点,例如根据山峰特点可分为“峰丛式“和“峰林式”,贵州有“世界溶洞之国”的美称,有着丰富的溶洞奇观,千姿百态。从民族文化特征方面,提倡保护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各民族间历史文化有差异性,比如,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彝族等等。把地质、地貌、文化、历史等等组合配置形成风格各异、风貌各异的旅游景区,结合各自本身的特点来吸引游客,服务游客。

  记者:目前,贵州文化旅游产业、旅游商品产业、旅游小镇开发等新兴产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尽管贵州全省融资担保机构有200余家,但专业的旅游文化领域的融资担保业务仍处于空白。请问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都有哪些?又将如何解决?
  余学强:目前这方面的业务是还处于起步阶段落,虽然潜力大,但起点低,融资比较困难,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贵旅集团不久前组建了贵州唯一一家旅游文化融资担保公司已开始运作。我们不能走入先靠政府支持,然后是银行贷款、各个方面盲目投资的老路。这样做的后果是投资风险大,融资更困难,所以必须先做市场,有了市场就不愁资金了。除了政府部门的必要扶持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市场,在市场中解决问题,文化市场就要走市场文化的道路,和终端客户的市场接轨。其中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就需要政府投资提供产品,支撑文化产业,所以政府部门需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品两手抓并与旅游市场紧密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政府部门很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资金不足,支持的力度还略显不够,文化旅游业基本处于原生态市场环境,还没有和大市场深度接轨。

  记者:目前是贵州做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力量,可谓任务重大。请问贵州省目前科技发展对该省的旅游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余学强:21世纪的旅游业需要高科技,无论是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旅游景点建设,还是旅行社运营、旅游交通工具的使用、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服务体系方面,无不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科学技术发展对旅游业发展具有特殊的影响,对未来旅游产业的产业结构、产品形式、旅游交通通信、旅游服务形式、旅游营销及旅游业的空间联系方式及地理结构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要加快贵州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建设,促进旅游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走现代科学技术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加快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素质,不断地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近年来,贵州省加快了实施“科技兴旅工程”步伐,全面提升全省旅游业信息化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业信息化程度,有效推动了全省旅游业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的转型升级。针对以科学技术要素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和目的地发育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科技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在加快发展中优化结构。
 
  记者:您认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在自主创新方面还有哪些问题存在?哪些方面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余学强:贵州虽然被称为“国家公园省”,但由于经济总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加上旅游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还比较传统,制约了贵州旅游的创新发展。
在自主创新方面:一是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二是贵州旅游业的人才支撑力度不够,三是资金的支撑力度不够,四是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不够。
  当前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科技兴旅工程建设。针对当前我省旅游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旅游商品设计制造科技含量较低,以科学技术要素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和目的地发育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科技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在加快发展中优化结构,全面推进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二是要加快实现建设旅游大省步伐,推进旅游强省定位目标。针对贵州相对闭塞、长期滞后的省情和旅游文化产业包容性发展的特点,贵州旅游要坚持整合开放的理念,发挥贵州生态优势,以生态环境参与全球及国内分工,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形成原生态与大市场的良性循环,以大项目形成大推动力,以产业融合和区域合作形成大格局,从而走一条整合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之路;要把握贵州生态优势和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以原生态的、原真的资源、产品为最大卖点,以休闲度假为引爆点,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以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特别是一大批休闲度假项目;要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采取产业融合,景城互动、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要强化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以及避暑、商务会议、康体保健等传统产业和新兴行业相融合,要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要统筹各种资源,按照大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全面推进。三是“十二五”期间,贵州旅游应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业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河道”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改善贵州省旅游可进入条件。四是受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所限,贵州旅游要实现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必须要有大思路和新视角,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贵州旅游资源,对贵州旅游做出新的价值评估,贵州可以在避暑、国民休闲、养生与老龄度假、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山地户外活动、自驾车、自行车及自助游等六个方面占据新的高地,引领旅游业第三次浪潮。五是发挥贵州本土政策、资源生态、劳动力等红利不断释放的优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区。

  记者:人才问题是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关系富民兴黔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请问贵旅集团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上都有什么措施?有无一些相关政策的指导?
  余学强:“十二五”期间,贵州旅游集团要实现“贵州省旅游业龙头企业、贵州省旅游业投融资平台、贵州省旅游资源整合主体”战略目标,当好建设贵州旅游创新区的排头兵,开创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并到2020年突破总资产500亿元大关,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对此,贵州旅游集团在省委、省政府“人才强省战略”中实施积极的人才强企战略,构建贵州旅游集团创新人才聚集的新高地,把人力资源当作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用创新管理把人才培养计划纳入集团发展战略。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稀缺性人才并举等措施,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集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引入机制,发现人才并留住人才,不断优化集团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贵州旅游航母,为实现贵州旅游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