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开幕

  5月的贵州鲜花盛开,多姿多彩,美丽的山城贵阳迎来了四面八方的的客人。2013年5月25日~27日,由中国科协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阳市举行。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现场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既是进行学术交流的盛宴,开展科普活动的殿堂,也是作为举办地的贵州引智引才助推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平台。年会围绕科学发展前沿交叉问题,结合贵州科技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及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考察、学术交流和研讨,为面临既“转”又“赶”的贵州带来国内外科技新资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素,为作为举办地的贵州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创新驱动的重要源泉。
  这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以“大科普、科学交叉、为举办地服务”为定位的一场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科技盛会,也是中国科协支持贵州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这是一场特色鲜明的科技盛宴,本届年会主要活动安排既遵循了历届年会的成功做法,又突出了贵州特色,按照“1+3+X”框架模式组织实施。“1”是指大会开幕式和大会特邀报告;“3”是指年会三大板块:学术交流、科普活动、为举办地服务的专题论坛;“X”是指根据贵州省实际情况开展的其他专项活动。
其中“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行动”,开展“建百言、助百企、上百课、寄百语、签百约”等活动,是科协年会的一个创新,是本届年会的一个新亮点。“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行动”是中国科协十五届年会举办期间,中国科协全力支持贵州省人民政府,围绕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所开展的系列活动,旨在为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包括院士专家建言活动、院士专家助推企业创新活动、院士专家科普报告贵州行活动、院士专家寄语青少年成长活动、院士专家人才项目签约活动等5项内容。在院士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达成了涉及生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数百项人才需求和技术合作项目。签约项目达500多个,项目金额790亿元。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一角


  这是一场亮点频现的科技智汇,专题论坛凸显地方特色,院士专家建言地方发展。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强的12个专题论坛,邀请学科前沿领域的国内外院士专家出席并担任专题论坛主席和报告人,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和科技需求,围绕解决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调研、座谈,建言献策。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系列特色科普好戏连台。
  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院士专家通过深入贵州基层调研,为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建言献策。在技术、项目方面,特别是涉及主要产业的重点企业,院士专家也将帮助和培养创新人才和急需人才,促进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实现技术难题联合攻关,推进贵州企业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科普活动充分体现“大科普”的年会定位,参加活动的单位规模、科技工作者人数有新的突破,年会的系列科普活动更加贴近公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科普活动。
  中国科协年会首次设立“国际科学大师论坛”,邀请诺贝尔奖及其他国际著名科技获奖者作主旨演讲,6位国际科学大师出席本届年会,5位国际科学大师在论坛发表精彩演讲,凸显了年会对外开放理念。本届年会学术交流共设27个分会场,其中国际及中国港澳台分会场6个。
  为彰显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内涵,年会首创标识徽章。标识徽章是航空发动机高速旋转,呈现出优雅的渐开线轨迹的图案,凸显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核心动力,寓意本届年会的主题“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本届年会还谱写了年会主题歌《梦想的翅膀》。
  当前贵州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赶”需要科技支撑,“转”需要科技动力。借科协年会春风,扬后发赶超之帆,行科学发展之路,本届年会,贵州省“引进一批急需人才、解决一批技术难题、对接一批发展项目、签订一批合作协议、形成一批决策咨询成果、促进一批成果转化”的目标取得实效。
  据不完全统计,本届科协年会全省共遴选出4000多个项目开展技术合作,经过对接具备签约条件的近500个,并以此作为科协年会服务地方经济的载体和平台。
  随着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应用转化速度日益加快,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追赶和跨越机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成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一招”。贵州将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以开放合作为支撑,以投入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创造最优良的政策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构建创新大环境。
  第十五届科协年会以“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为主题,由开幕式暨大会特邀报告会、贵州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中国科协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巡回报告会、学术交流分会场、专题论坛、科普活动、专项活动、卫星会议等几大系列板块组成,50多个全国学会参与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5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致开幕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致欢迎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贵州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陈敏尔,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解放军有关领导,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自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知名科学家、海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知名科技组织的代表,共2500余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主持。
  李源潮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发展到了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新阶段,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创新创造。
  李源潮说,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智慧,希望大家把自己的科技追求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结合起来,勇攀科技高峰。创新创造要更多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当今中国科技创业天地广阔,有志者要勇于走出高校和院所,创办科技企业。
  韩启德在开幕词中指出,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基础是实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科技强国梦”和“教育兴国梦”。这两个梦是根本,也是先导。如果不先实现这两个梦,“中国梦”就没有根,就没有魂,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来认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从而真正把科技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韩启德说,科技发展正在为贵州的老百姓创造更加美好、更加便捷、更加幸福的生活,贵州的前途将无比光明。我们要通过此次年会,把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带到贵州,把科学精神引入贵州,让贵州科技界和全国科技界建立更加密切、广泛的联系,帮助贵州尽快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发展。
  赵克志在欢迎词中说,贵州将坚定不移地抓好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依靠人才创业、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努力实现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路子走得更快、更宽、更好。我们将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下大力气拓展引才创业的空间,高薪引进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下大力气打造用才立业的平台,为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提供成就梦想的广阔舞台;下大力气营造聚才兴业的环境,以一流的环境汇聚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成就一流的业绩,使贵州成为人才创业的首选之地。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邀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贵州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陈敏尔,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桑国卫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潜力、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的一些新趋势、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进展、中国医药产业与创新的战略考虑五个方面提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和创新药物发展战略。
  桑国卫指出,有利于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及医药市场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民收入消费的增加,中产阶层的快速形成,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国家对民生、健康与新药研发的投入明显增加,深化医改和社保对药物研发、新药发展提出的要求。 
  桑国卫强调,我们急需建立创新药物市场化推进机制,政府通过科研资助和市场化运作的早期风险投资的双重模式,继续加大对早期研发创新进行投入,兼顾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打造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联系上下游产业投资团队,建立由天使投资或政府早期投资及科研资助、创新药物风险投资基金、后期私募基金,及产业巨头互相支持投资链,实现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化促进。首先致力于实现创新价值的阶段性体现,在药物开发的前期重要环节实现公司增值及早期投资退出,打造成功商业模式案例。加强国内外创新研发及生产的紧密合作,帮助创新研发企业通过各种资源建立或寻求合适的产业化平台,促进其研发成功。顺应医药研发的全球化趋势,鼓励通过参与跨国医药集团的合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国际尖端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弥补研发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掌握国际新药研发的信息和动向,加快国内创新的国际化进度,将中国创造推入国际舞台。
  贵州的同步小康,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赶”,就是要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转”,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陈敏尔认为,完成好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需要运用好两种力量,实现双轮驱动。一是体制创新的力量,二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陈敏尔说,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我省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现代科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的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引领山地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我们要积极探索贵州山区城镇化的建设规律,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在保护好民族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城镇化过程当中的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努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山水、田园、乡村、都市有机统一,走出一条有贵州特色的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科技创新推动民生改善。
  茶叶是我国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世界很多国家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茶叶和文化也是密切相关的。近些年来,茶叶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世界很大的关注。
  陈宗懋介绍,日本有个流行病学调查,做了4万多人,年龄在40岁到79岁的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跟踪了11年,其中有4000多人在跟踪的过程中间死亡了。调查的研究发现,绿茶的消费量和由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引起的死亡率成反比。妇女的相关性更明显。现在茶叶有效成分的最成功最吸引人的就是用来减肥降血脂。同时,红茶里提出的茶黄素也可以降血脂。日本在2002年发表的资料,对8522个人的调查,跟踪了10年,这8500多人中有400多人发生癌症了。通过这方面的调查,结论是这样,饮茶确实可以延迟或者降低癌症的发生,女性优于男性,女性每天喝茶10杯(每杯120毫升),至少癌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延迟7.3年,男性平均延迟3.2年。
  茶叶为什么能够对人体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陈宗懋说,主要是因为茶叶有这么几个功能,一个是抗氧化和防衰老的作用。它的抗氧化的能力,两杯茶300毫升,相当于一瓶半的红葡萄酒的量,相当于12倍的白葡萄酒,相当于12倍的啤酒,相当于洋葱750克,相当于600克苹果,相当于700克的橙汁。美国人做实验,把茶和其他植物一起做,看它的抗氧化性。一个绿茶,一个红茶,明显超过了其他蔬菜。
  王晓东介绍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过去十年里,在建立创新型的、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所做的一些努力。他引用了一个50年代老海归提出的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在近代没有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世界级的科学大师?作为一个新海归,他把这个问题又重新更细地问了一下。
  这个问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我们在中国如何培养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能够引领世界的科学家,而不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是权威,到了外面并没有话语权。二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如何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影响人类生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三是如何实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社会效益。用一句话讲,怎么能让我们科学家不差钱?不光是我们科学家本身作为个人在经济上不差钱,而是我们科学界作为一个团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能够有正循环,我们的劳动能够在社会上得到体现,从而使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整体,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何实现从科学发现到社会效益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王晓东认为,难题主要的问题在于做基础科研的科学评价和做应用研究的科学评价中间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从基础的原始的发现,到社会效益,这中间还需要有很多很多的技术上的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但这一部分工作其实是没有人做的,在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他们非常准确的社会评价。
  我们国家生态环境是相对脆弱的,我们国家自然条件比较复杂,自然资源的种类比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是总体上我们生态环境的本底比较脆弱。傅伯杰就“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管理”在大会特邀报告会上作了报告。
  傅伯杰说,生态系统服务目前是国际上研究环境管理的一个热点。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把生态系统服务都作为他们与政策相关的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首要问题,启动了国际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的评估。目前已有105个成员国加入了政府间的组织,我国也加入了联合国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的评估。
  傅伯杰指出,我们有占国土面积52%的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我们国家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比较少,环境利用率低。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短缺,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资源分配不均衡,64%的耕地分布在北方,水资源只占20%多,80%的水资源分布在南方,但是土地资源比较少。我们国家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往往也是我们国家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区。这都加剧了对生态保护的需求和责任。
  傅伯杰说,生态系统管理严重滞后,我们重视生态系统产品的提供功能,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随着国家未来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和有限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我国生态系统管理也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这是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