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贵州专辑·品牌·汇

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

  凯里国际芦笙节,自1999年8月28日举办第一届开始,一年一届,其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被气势恢宏的芦笙队伍、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激烈狂放的斗牛、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活泼健美的民族舞蹈、激越深沉的声声铜鼓等所吸引。当旅美华人苗族社团的代表,手持芦笙,举着“美国”字样的标牌出现在入场仪式和游行队伍中时,引来热烈的掌声,血脉相通的民族认同感,使大家热血沸腾……

  凯里国际芦笙节,由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沉淀,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倾倒了众多中外游客。网上总是会有不少的帖子,询问凯里国际芦笙节的信息;各著名网站和旅行者的博客,关于凯里国际芦笙节的文章数不胜数。凯里国际芦笙节,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

  在凯里市舟溪镇有一个叫“甘囊香芦笙堂”的地方,这是贵州省最大的芦笙堂之一,有民国时期立的甘囊香芦笙堂碑记,碑文记述了芦笙堂的缘起、芦笙会的意义和基本禁忌等。该碑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是传统的甘囊香芦笙盛会,届时有来自凯里、丹寨、雷山、麻江、黄平等县市的数万苗族群众前来欢度佳节。2010年春,凯里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凯里国际芦笙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紧密结合,把节日定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使国际芦笙节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时任市委书记的杨正明作客新浪网,为网友们解释了甘囊香这个名称的由来:香,苗语里边就是鬼、神、仙人,它就只有这一个词。甘囊香就是神仙聚会的地方,令人神往的地方。这个地方的苗族群众每年元宵节过后,就在这里举行甘囊香芦笙会。方圆几个县、几百里的苗族群众,大概要有十万人,都到这个地方来参加芦笙会。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办到第九届的时候,我们觉得缺了群众基础,缺了原生态的民族的文化,所以从2010年开始,政府办和老百姓办结合起来,所以才有了“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这个名称。他还撰文,称甘囊香国际芦笙节是“蚩尤后裔上古遗风 歌舞盛宴神秘之地”。

  2010年的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自正月十八开始至正月二十结束。节日期间,举行了迎接“圣笙”仪式;金芦笙民族吹管乐国际大赛;苗歌大赛;斗牛、斗鸡、斗鸟比赛;种植“圣林”;创意集市;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展销;民族风情体验游;狂欢之夜和焰火晚会等。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老先生参观了2010年甘囊香芦笙堂的跳芦笙活动,出席了民族吹管乐国际大赛,他盛赞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办得好,说自己沉浸在节日里,感觉变年轻了。201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参加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他对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表现得如醉如痴。

  芦笙是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所喜爱的乐器。云南江川县出土的青铜芦笙模型,见证了芦笙历史的久远。关于芦笙,各民族都有非常优美的传说,一说是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到天上去寻求芦笙,然而天帝不答应,天女就自断手臂和指头,手臂化作芦笙的笙斗,指头化作笙管,自此人间便有了芦笙,所以,芦笙的声音是母亲的声音。另一说是古老的时候有六兄弟,艰难地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六弟兄各持一根会发音的竹管,哪个遇到危险,就吹响竹管,其他五人听到响声,就即刻赶来援助,后来这六根竹管就合成了芦笙,所以,芦笙是团结友爱的象征。还有的传说是英俊的青年消灭了祸害人间的野鸡精,赢得了最美丽的姑娘的爱情,芦笙是爱情的见证……芦笙,不仅仅是民间娱乐的乐器,还是频频出现在重大祭祀活动中的圣器,和铜鼓、木鼓一样庄严神圣。

  凯里国际芦笙节,是各种芦笙大展演的场合。我们看到有来自凯里市舟溪镇传统的“对笙”,来自舟溪镇新光村的高达7.6米的特大芦笙,来自丹寨县的芦笙莽筒,尤其是直径近30厘米、长两米多的“地筒”,其浑厚的低音震撼人心。还有来自雷山县的“母子笙”、来自贵阳花溪高坡的弯曲笙管的特型芦笙、来自毕节地区的可表演特技的芦笙、来自从江县的声音特别洪亮的侗族芦笙。水族芦笙、瑶族芦笙等也各具特色。令人觉得神奇无比的是,当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芦笙在游行队伍中都在吹奏的时候,居然听不到不和谐的声音,即使是大混奏,也有不可思议的和声效果。这使我们感受到,在凯里国际芦笙节上的数千只芦笙,实际上是一个“芦笙大家庭”,大家庭里的各位成员都在歌唱,那就必定是和谐的,因为这里有民族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于是,凯里国际芦笙节,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给民族音乐研究者出了课题,给民族民间工艺研究者以新的线索,给人类学学者以新的启示。

  黔东南州是国内苗族最集中的地方,由于迁徙进入时间先后差异,所属支系的不同,大约形成了200多个苗族服饰文化圈,单就苗族服饰,就是美不胜收的了。侗族服饰,又分南部侗族服饰和北部侗族服饰。还有瑶族、水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服饰等。各种服饰集中在凯里国际芦笙节上,真可谓彩云纷飞、绚丽多姿。

  装饰民族服饰的有刺绣、织锦、蜡染和鸟的羽毛。刺绣的手法,可以分出四五十种技法,如平绣、绉绣、打籽绣、辫绣、叠绣、贴片绣、锡绣、马尾绣等等,图案有龙、风、花朵、飞鸟、庙宇、奔马、人物等,图案大胆变形、随意抽象,产生十分美妙的装饰效果。织锦有通经通纬、挑经露纬织法织的细丝素锦,有通经断纬法织的彩锦,有五彩缤纷的锦带,有素雅美丽的织锦束腰。蜡染则蓝白相间,鸟纹象征阳,鱼纹象征阴,阴阳和谐,还有石榴纹、万字纹,旋涡纹等,布局和谐、对比鲜明。如此装饰的衣服,雍容华贵,美轮美奂。

  银饰是民族服装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银饰大致可分为头饰、胸颈饰、手饰和衣饰。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冠、银围帕、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手饰衣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凯里湾水、凯棠一带的苗族少女银饰,通身可达五六公斤重。

  凯里国际芦笙节上,有专门的民族服饰表演。其实,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里,各代表队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本身就是一次大展演,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当服装从御寒发展到记载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时候,就承载了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凯里国际芦笙节,为服装研究者、美术研究者、美学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在凯里国际芦笙节上,我们每一届都能听到优美的侗族大歌,那万人演唱的壮观场面,至今仍然让人激动不已。这种来自侗族民间的多声部合唱,以其悠扬婉转、清新动人的特点,多次在全国合唱类比赛中获奖,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凯里国际芦笙节上,还能听到苗族飞歌。“苗族飞歌”是黔东南州苗歌中的艺术的珍品,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唱起来声振山谷,山鸣谷应,几里外都能听到。

  在凯里国际芦笙节上,有丹寨的苗族锦鸡舞,参加舞蹈的姑娘发髻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上身穿开襟短绣衣,下身外着绣花超短百褶裙,打扮得象美丽的锦鸡一样,随着芦笙曲调的节拍翩翩起舞,头上的银饰锦鸡跃跃欲飞,腿边花带飘逸闪动,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翻飞,若锦鸡亮翅,使每个参观者都想参与其中。

  在凯里国际芦笙节上,还能看到台江反排木鼓舞。木鼓舞源自苗族民间隆重的祭祀仪式,参加者随着木鼓鼓点,双臂大幅度摆动,双腿交换高高抬起,动作粗犷豪放,潇洒刚劲,热情奔放。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在凯里国际芦笙节上,我们还看到过丹寨苗族古瓢舞。有人猜测,古瓢琴是小提琴的鼻祖。

  当然,能够观赏到最多的还是芦笙舞。有苗族的、侗族的、水族的、瑶族的、布依族的……洋洋洒洒,精彩纷呈。

  原生态文化,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在凯里国际芦笙节上展现的原生态文化实为文化艺术的宝库。

  苗族是传统的农耕民族,对牛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把耕牛饲养好,是苗家人的心愿。到底谁家的牛养得最好?那就拉出来比一比吧,有人说这是斗牛的发端。也有人说,苗族崇尚力量,喜欢孔武有力,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牛抵死老虎和牛降服老虎精的故事,斗牛是力量的展现。对力量的张扬,彰显了苗族敬牛、爱牛的文化心理。斗牛活动深受苗族群众的喜爱,斗牛的民俗,是苗族民间集体的文化传承。

  历届凯里国际芦笙节,都把斗牛作为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凯里还修建了专门的斗牛场。一位民俗专家参观凯里国际芦笙节的斗牛活动后说:“世界最精彩的斗牛在中国,中国的斗牛在西部,西部最神奇的在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

  历届凯里国际芦笙节还设有斗鸟比赛。斗鸟,就是画眉打架。画眉是著名的歌唱家,鸣叫的声音宛转悠扬,清脆动听。画眉打起架来,也是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内行说,画眉角斗,还是有很多技巧的,斗鸟实际上是技巧的决赛。斗鸟,成了画眉饲养爱好者所喜爱的活动。在凯里国际芦笙节的斗鸟比赛场,不乏港澳台同胞的身影,他们一旦发现善鸣善斗的画眉,就争相斥巨资购买之。因此,凯里国际芦笙节的斗鸟活动,不仅为国内画眉爱好者所喜爱,也为港澳台人士所向往。

  凯里国际芦笙节,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外游客,也吸引了国内各地的旅游爱好者,推动了黔东南州的旅游业发展,也带动并加快了开发巴拉河乡村旅游的步伐。

  历届凯里国际芦笙节,组织方总是要向国内的其他民族自治区域发出邀请,请来的,不仅仅是官方的观光团,还有众多的客商。节日期间,我们会看到有来自新疆、内蒙古、海南、云南的客商,参加节日商品展销会,销售他们带来的土特产。与此同时,芦笙节组织方还组织民族工艺品展销会,本土的民族工艺品,也迎来了销售旺季,最受欢迎的是芦笙模型纪念品、蜡染、绣片、银饰等等。凯里国际芦笙节,是购物者的天堂。

  自打造“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品牌以来,历届组委会都力争将节日办成精品,不断推陈出新,使凯里国际芦笙节越办越红火,知名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众人魂牵梦萦的一个重要节庆。

  责编/郝祥平